我是烟雨人 ▷

[在人间]寻觅泥模声宏紫阁

发表于-2013年07月29日 清晨6:51评论-3条

曾写过一篇短文《童年的泥模》,回忆了泥模带给自己那段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短文写成后,我又多了一个梦,梦想着能再次拥有那些令人喜悦的乡土小玩艺儿,哪怕觅得一个也好。为此,我询问过当年与自己一起玩泥模的朋友,无数次打电话给乡村里居住的亲朋好友,东到梨区诸村,南抵槐河流域,西至与元氏县接壤的北王里一带,北达双庙古村,遗憾的是,泥模竟然像人间蒸发掉一样,一直未曾找到。不过我并没有死心,还是愿意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老话,一有机会,便四处探访。

初冬一日,南杨家庄村75岁的杨云英打来一个电话,说孙女要结婚了,请我去喝喜酒。老杨教过书,有文化,走出校门后一直靠种地为生,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儒雅,又透着农民大哥的朴实,他还是村里省级非遗“五道古火会”的会头之一。接了他的电话,我连连道喜,一口应承下来。不过附加了一个条件,求他在村里为我寻找泥模。电话那头的老杨爽快地答应了:“这事能办,靠给我吧。”真的假的?我大喜过望!

老杨与我约定的日子到了,我早早来到南杨家庄村喝喜酒,老杨家坐落在一个南北走向的胡同里,长长的胡同里撺掇的人们攘来熙往,热闹非凡,老远就能闻到大锅菜的香气。老杨看到我,迎上前来,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纸包:“给你吧,这是你要找的人模”。原来这个村的人管泥模叫人模。我接过来层层打开,见是一个长条状的陶模。宽约4公分,长不过8公分,图案为舞台上的戏曲人物,画面古拙而朴实。老杨看我爱不释手的样子,开玩笑地说:“得了宝贝,中午的喜酒可要多喝几杯啊。”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都要来这个村考察“五道古火会”,算来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与老杨相识就是从五年前开始的。长期的交往,我深知他是一个办事认真、为人热情的人。为我寻觅泥模算是一个例证,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但找到了我日思夜想的泥模,还为我寻到一位制作泥模的手艺人。

这个人就是56岁的杜计法。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瘦瘦溜溜、敦敦实实,是站在人群里可以忽略的那种。要不是老杨介绍,怎么都不会相信站在我面前的老杜是一位教师。杜计法是土生土长的南杨家庄村人,如今在离村子不远的北白尚中心小学任教。他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捏泥模,他说,自己捏泥模有二十五六年光景了。

从杜计法嘴里我了解到,杜上过高中,1973年毕业。他的父亲叫杜宝兴,是当地有名的手艺人,擅长画山水画,另外,无论是风筝制作还是捏泥模,都堪称一绝,按杨云英老人的话讲,是个有本事的人。杜计法高中毕业那年,还时兴生产队。有一天,他跟着父亲拿着铁锹到生产队地里浇地看水,一会儿改畦间,一会儿堵口子,弄得一身水一身泥的。或许是父亲不愿让儿子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悄悄对他说:“我教你捏泥模吧,用它可以换几个零花钱,也学门手艺,不至于让我的手艺失传”。杜计法自小就十分崇拜父亲,心说,能被父亲收为徒弟可是真不容易呢。他扔下铁锹,连蹦带跳地招来好伙伴杜建民、杜凤华,把父亲的话告诉给他们,大伙都很高兴,从此,几个伙伴开始跟着杜宝兴学习捏泥模。

伙伴们有兴趣,加上杜宝兴的悉心指导,没过多久,他们捏出的泥模就有模有样了。杜计法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为一部外国电影里的人物塑像,他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村里放露天电影,是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我们几个搬着小凳子,吃过晚饭就去占地方。那晚,电影里游击队英雄易普拉辛的战斗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特别是易普拉辛战斗牺牲后,游击队员们为纪念他,给他塑了尊铜像,放在他家乡的石碑上那一段更让我们着迷。我们决心仿照电影里的样子,为英雄易普拉辛塑一尊半身像。在以后的几天里,大伙你画图,我挖泥,很快完成了塑像,接着又为塑像涂上金粉,配了个木座,形象得很。后来,县文化馆还将这尊塑像在好多地方进行了展览,巨大的成功,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

杜计法说,制作泥模的重要步骤是选泥,泥,须用胶泥。当时村里有一个大河坑,他们就用铁锹在河坑里挖那种呈黄颜色的胶泥,弄回家后,把泥放进一个大盆里,用水浸泡搅拌,然后,再在院子里挖一个坑淋制,过上一两天,待没有什么水分的时候,再从坑里把胶泥挖出来,撂在光溜溜的石板上,之后便反复在石板上摔泥块,摔啊、玩啊,大约一顿饭的功夫,泥块摔熟了,摔熟的泥块不粘手,有韧劲,手感细腻,这时就可以捏制各种泥模了。

泥模的制作分“模仁”和“泥模”两部分。半湿的熟软胶泥块,制成坯子,再在坯子上面绘画,然后进行刀刻就制成了模仁,技法上几近于雕塑中的浮雕,可谓微型浮雕。“模仁”是“泥模”制作的母本,也叫老模子,它分圆的和长的两种,圆的直径5公分左右,长的宽4公分,长8公分。“泥模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磨喝乐即是泥模的雏形。泥模图案多种多样,既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人物造型,也刻动物、花草和吉祥图案,刻工求神似不求写实,删繁就简,随形就势,粗犷质朴。”杜计法不愧是教书的,说起泥模来头头是道。

捏出来的泥模须阴干,不能在太阳地里曝晒,否则会裂纹。晾晒干后,就在自家院里垒个一米来高土窑。土窑内有炉条,泥模就一层层码放在炉条上,用棉花秸秆和玉米秸秆烧制。烧制泥模的火候十分关键,先用文火慢烧,再用猛火攻,大约烧制两三个钟头停火,最后慢慢冷却。烧制出的泥模呈土黄色,两两相对一敲,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之声。有时,为逃懒,他们也把晾干的半成品送到本村杨瑞华家的砖窑里求人烧制,窑里烧的泥模出窑后则呈砖红色,敲出的声音更加悦耳。

在乡下,泥模的种类很多,除了烧制“模仁”和“泥模”外,还烧制泥哨,形状有蛹、小鱼、小鸟、小鸭子、小狗、猫头鹰……泥哨身上一大洞,口部一小洞,小洞斜向大洞的口部,如同箫。用嘴吹能发出不同的声响。

杜计法最拿手的是响蛋的制作。先是用手捏个泥窝窝,尔后把一个泥丸放进去,再用一块泥片牢牢粘在泥窝窝的窟窿上,形成圆球状。用手把不光滑的地方抹平,再用小刀擀匀,然后用两手抟成一个圆球。以刀代笔,刻出各种对称的花纹,一个完整的响蛋就做好了,响蛋同样需要烧制,用手一晃,发出晃郎晃郎的声响,十分有趣,或是响蛋的取名的由来。

捏制的泥模越来越多,杜计法就琢磨着卖出去。那天,街头响起了拨浪鼓一连串的声音,杜计法把烧制的泥模拾掇了满满一柳条筐,吭哧吭哧扛了出来,原来,推货郎车的是东纪豪村的,人称气包子。气包子很会做买卖,一个泥模才给一分钱,便宜得很。即便这样,杜计法还卖了两三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呢。

泥模这种乡间的土玩意儿,曾给几代人的童年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领略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可惜,现在的儿童没有人玩泥模了,制作泥模的艺人也几乎绝迹了,泥模制作终成“广陵绝唱”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与杜计法分别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临别时他说的那句话,至今还在我耳畔回响:“我是多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啊!”。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声宏紫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民间的一些传统工艺,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辉。
令人担忧的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传。
文章以泥模这一传统的工艺为主题,叙事朴实无华,读后令人深思。

文章评论共[3]个
殊异-评论

欣赏,问好。at:2013年07月29日 晚上8:31

声宏紫阁-回复谢谢朋友。 at:2013年07月29日 晚上10:49

文清-评论

宁静的夜晚,我和天上的星星一起说句“晚安”,带你进入美妙的梦境,进入甜美的梦乡!晚安,好梦!at:2013年07月29日 晚上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