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许多有幸和不幸往往都是偶然的,萍水相逢、萍水相错过也是偶然的,于是,人与人之间也就出现了偶然:有幸——相识、相知、相伴到终老,不幸——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越离越远。
——是为题记。
临时做出了去海南州看看的决定。
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很多次都有这个念头,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确切地说是没有时间,一直未能成行。
现在,好像机缘巧合,放松身心的机会终于到了:一则有足够的假期,二则正好有单独驾车机会,三则赶上初秋明媚的时光。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简单收拾行装,心有所盼从西宁出发。
第一次踏上去青海西南部的高速公路,沿途除了高原特有的连绵山峰外,还能感受到格外明朗的天空和格外清爽的秋意。
黄昏时分进入湟源县境内,在一条长约55公里的峡谷中恣意穿行,这里就是奇伟、俊秀的湟源峡。湟源峡地势险要,两侧山峰兀立、壁立千仞,绵延的群山上树木茂密、苍翠成林,峡内河水奔腾、风景如画,自古以来就有“海藏咽喉”之美称。据史料记载,旧时的湟源县城被称为“丹噶尔城”,曾是茶马互市和日用杂货的聚散地,对沟通西藏和内地联系,增强汉、藏、回、蒙古族的关系和繁荣农牧业地区经济起过重要作用,被誉为青海高原的“小北京”。至今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跟随姥姥走在湟源的古街上,沿途商号林立,遍地都是卖酸奶、海娜花的小摊……
从湟源县径直西行,一路上尚在扩建的高速公路时断时通,不过路况还算不错,少有颠簸和泥泞。虽然感觉有些困倦,但并不影响欣赏沿途美景的盎然兴致。在共和县稍作停留后开始翻越日月山。日月山虽没有险峻峭壁和峥嵘奇峰,却有雄伟风姿和磅礴气势——山顶有一块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日亭、月亭两个山头遥相呼应。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呈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绵绵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岭改名日月山。现在,半山腰上立有文成公主雕像,山脚下建有文成公主庙。
从车窗望出去,河流清澈蜿蜒、盘山绕岭,群山连绵峻秀、瑰丽无比,绿色的草原上镶嵌着珍珠般的牛羊,而西山脚下的倒淌河更是给美丽的传说增添了几分神秘。路的两侧或险峻奇峰,或幽深沟壑,从车窗外飞速掠过。
翻过日月山,眼前一片开阔,笔直的公路尽情延伸,两侧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公路的尽头是天,原野的尽头也是天。天空则是干净明朗,虽是日暮,却无一丝黯淡。北斗星端庄地悬挂在深蓝色天幕,和漫天繁星争奇斗艳,仿佛也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静谧。农历七月十二的月亮如一盏明灯,始终照耀在头顶,月的清辉与柔和使人感觉到美的极致。
这样的路途一直延伸有一百多公里,来往的车辆数不胜数,尤其是那些装饰有五颜六色彩灯的大货车,远远望去鲜艳夺目,不禁遐想:车里面该不会有一位远嫁的新娘吧?!
大大小小车辆井然有序疾驶而行,一路望去,看不见车影,只看见一排整齐的灯光延伸到天尽头,若不是车辆的呼啸声和偶尔的鸣笛声,竟不会觉出那明亮的灯光来自于这些不知疲倦的长途夜行车。
行走在这样的夜色里,脑海中跳出这样的歌词:
“在通往故乡的大道上,到处是一片苍茫。
我站在峻峭的岸上,遥望着我的故乡。”
踏上从未到过的土地,心底里却有如故土般的亲切归属感。星斗、月光、暮色、大路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却因美好而给人以熟悉和温馨的感受。
无垠的美景一路铺展,开阔无比。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塔拉”,是蒙古语,意为高原地区的低平地方,塔拉海拔通常比高原地面低,塔拉内地面极平。难怪走了许久都见不到山峰,这真是一片极为开阔的“塔拉”啊。
欣赏着,感慨着,疾行着,至河卡山时开始下雨,雨势急一阵缓一阵,车辆在盘旋的山路上匀速行驶,经过正在修建的河卡山隧道,经过一段不大的“塔拉”,深夜时分,平安抵达高原古城——兴海县。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有些胸闷、头痛,可能是高原反应所致。心中感叹:地地道道的青海人尚且如此,那些长途跋涉前来青海的内地人,如何抵挡这扑面而来的高山、高水、高海拔的别样热情呢?!也许,他们同我一样,情愿以身体的短暂不适,来换取对自然美景的近距离眷顾吧。
穿过一条街道,确切地说是个市场,两侧整齐的铺面,都是砖混平房。商贩们忙忙碌碌地打扫门面,摆放货物,开始一天的生意。走到大街上,小卖店、餐馆、邮局、服装店、人民医院等一应俱全,还有熟悉的“新华书店”红字招牌。沿着十字路口漫步,分别排列着税务、法院、汽车站等,每个路口都有一个蓝白相间的治安岗亭,着装整齐的民警在岗执勤,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的民警就如眼前一样,简单而朴素。靠近十字路口约100米处是县政府四层高的楼,和其他建筑相比,明显透着庄严和气派。街上行人不像都市人那样拥挤那样匆忙,闲逛的不多,除了沿街店铺、单位外,来往的行人看上去似乎都只是赶路者。县政府门外的草地上,一头黑白花牛和一头老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它们和街上身穿民族服装的行人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高原牧区的独特景象。
到处是工地、塔吊,到处在施工,到处是项目部,到处是沾满尘土的车辆。居民区是一排排青砖红瓦的平房,布局呈四合院,这种建筑占据了县城的一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站在高处一眼望去,远处开阔的“塔拉”和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
此情此景令人神思飞回到许多年前,那个时候,信息不畅通,交通不便利,大部分地方应是不毛之地……怀揣年轻的梦想,我熟悉的同学、朋友、亲人来到这里,和自己斗,和环境斗,在这遥远的地方生活、工作了二、三十年,这是一段怎样的青春岁月啊!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里的人,感谢岁月,感谢坚持。
前往赛宗寺已过晌午了,一路的草原上分布着政府修建的蓝白色彩钢新房,这是安置草原牧民的定居点,在宽阔的草原上,这样的房屋到处可见。
沿途遍布苇草、燕麦、油菜花和天然树木,天空流云变化多端,五彩经幡在风中飘扬,传说着藏民族的虔诚信仰。太阳西下,凉风四起,金黄色的麦浪暗香涌动。
至大河坝乡时赛宗山已然矗立在眼前,起伏的山峰,暗红色山体,深绿色草木,干涸的河床,远远望去,山峰威严高耸,草原辽阔绵延,还有牛羊星星点点,令人愁肠连连,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喜欢眼前的景色,尤其喜欢这奇特而略带苍茫的山峰、河床,不由得假想古代、远古代、创世纪时的人类,怎样一代又一代与大自然斗争而绵延至今。也终于明白,一代代前来这里的建设者们,为什么能够经受住偏远和荒凉而甘心情愿成为这里的主人。
赶到黄河大桥时天色已全黑,在车灯的映照下依稀可见这座草原铁桥的风姿,依稀可见汹涌奔流的河水,夜里的黄河依然浩浩荡荡,水流声依然滔滔不绝,依然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
回程时大部分是“塔拉”,没有灯光,少有人烟。天空出奇的静,星星出奇的亮,空气出奇的清爽。有些欣喜,有些难过,有难以言语的情愫从心底里冉冉升起。还是想说感谢,感谢曾经相识,感谢同时送走的每一个日子,感谢那些岁月,那些坚持。
在我们生活的五彩斑斓世界里,人们年复一年习以为常地悲伤着欢乐着,很少去体会生命中震撼心灵的那些时刻。其实,人生很公正,它把贫富、得失、善恶和智慧均匀分配给每个人,让人们自己掌控生命旅途中的喜怒哀乐,承担责任,享受愉悦,从而懂得珍惜,感恩生命。
-全文完-
▷ 进入时空交界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