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开饭店的,都讲究推出那么一两道拿手的菜肴,这菜肴往往就是饭店的招牌菜。沙河店胡氏兄弟的合作饭店里就有这么一道“过客闻香下马,宾朋知味停车”的老字号红焖肘子,令人拍案叫绝。到沙河店走亲访友,到了饭点儿,主人一定得拉着您说:“走尝尝咱沙河店的肘子去!”或是骑上自行车到他家饭店买回一只刚出锅的热肘子佐餐。就连城里人聚餐,有时还会开上车,跑上十来里地,专程去吃这道鲜香味美的风味佳肴。这种带皮带骨的肘子,还是赵县婚宴上不可或缺的大菜,与鸡、鱼并称三大件,爱美的女士称,肘子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相传,100多年前,这道菜还招待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条约签订之后,“西狩”西安的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才开始辗转返京。11月末,慈禧太后一行自西南进入赵州地界,知州孙传栻率众出迎。他早已经着人在老佛爷一行所经之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并在沙河店镇首户靳老富家宅院搭建临时行宫。为讨取皇家欢心,知州为太后皇帝一行备好诸多美味佳肴,其中就有这道红焖肘子。消息传开,红焖肘子顿时在当地风行开来。
说起慈禧爱吃肘子的事,坊间来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说早年间,北京有个叫刘凤翔的人,开了一家“天福号”酱肉铺。到了光绪年间,刘凤翔的后人制作的酱肉风味更高一筹。有一个住旧刑部街的朝廷官员,常去采买“天福号”的酱肘子,一天,这位官员让“天福号”精心制作几个酱肘子,说是西太后要品尝。第二天,宫里太监把酱好的肘子送到西太后那里,那又酥又烂的肘子不腻口,不塞牙,色香味俱佳。老佛爷品尝后赞不绝口,连说:“好吃还吃。”还特意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让其每天按时定量往宫中送酱肘子。这个故事佐证了慈禧太后对肘子的超级喜欢。
咱接着讲沙河店的红焖肘子。1985年,沙河店镇沙河店村胡立彬兄弟承包了原供销社饭店,改名合作饭店。兄弟俩除经营在当地很有名的芡肠、猪杂拌儿、油酥饼、粉条菜等风味小吃外,还从一个老厨师手里挖掘到沙河店肘子的制作秘方,哥俩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作工艺。胡氏兄弟制作的红焖肘子,选取皮薄、毛孔细小的新鲜带骨肘子,修整成圆桃形状。用烧红的铁器将猪毛烫掉,置入盐水中一个小时入味,然后,在加入各种佐料的锅中加热,煮至五成熟捞出。再入油锅炸呈黄色。最后用文火焖煮。他们焖煮的肘子用的是百年老汤,出锅之后,色泽金红,软烂鲜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肘香飘荡,味美爽口,成为一道远近闻名的饭店招牌菜。在饭店后厨,几十个编着顺序号的高压锅列阵端坐在一溜煤火炉上,哧哧喷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肉香,场景十分壮观。胡立彬说,过去使用铁锅焖煮,用时较长,很大程度上耽误了食客的用餐时间,现在改用高压锅煮制后,费时少、上菜速度快。而且每个锅里只下一只肘子,老汤和作料不变,保证了沙河店肘子风味特色。
合作饭店至今仍保留了公社大食堂时的就餐环境,八仙桌、长条凳、提系大瓷壶,颇有几分话剧《茶馆》里旧时光的味道,坐在这夹杂着怀旧情调的老店里,让光阴从指缝间滑过,吃着香喷喷的红焖肘子,再来上二两醇香的老酒,那是相当有感觉。
-全文完-
▷ 进入声宏紫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