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在人间]我的奶奶青青湖边草

发表于-2013年07月26日 晚上9:23评论-2条

花儿谢了再开,开了再谢。

算来奶奶离世已经十七个年头了。她老人家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恰好是百岁大寿。回忆起奶奶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倍感亲切。

奶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嫁给爷爷的。正值妙龄的奶奶裹着三寸金莲,坐了一顶花轿来到爷爷家。那时,爷爷家虽有几亩薄田,五间土坯茅草房舍,实际上生活并不宽裕,远远比不上奶奶的娘家,根本门不当,户不对。但奶奶认准了一个理,爷爷人好,会种地,有力气,她心甘情愿,不图别的。

奶奶的娘家姓刘,住在大太平集上。解放前,老外爷在集上开了几家染坊,他善于经营,脑瓜活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境因此比较殷实,是集上数一数二的大户,在附近名气很大。

俗话说:“富人染靛,穷人栽蒜。”染靛,就是指开染坊。

解放后,土改工作组认为老外爷家开染坊,资财多,剥削雇工。在划成分时,就按条条框框,理所当然地给老外爷扣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打入“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行列,从此奶奶一家人的生活一落千丈,家道中落。

精神饱受摧残,受冲击最大的恐怕要数老外爷。每遇运动,年事已高的老外爷就要被揪斗,戴纸糊的高帽,过着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日子,没一点人格和尊严,老外爷受不了,一时想不开,趁家人不防备,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偷偷上了吊,含冤死去。

老人家走了仍不能算完,家属照样跟着受牵连,做最脏最苦的农活。他(她)们在贫下中农面前抬不起头,矮三分,夹着尾巴做人。不仅如此,“五类分子”的子女还不让上大学,入党、提干都没门,别管你有多高的才华……

奶奶虽已嫁人,没直接受到伤害,但留给她的阴影挥之不去。她说,那段岁月不堪回首,是非颠倒,让人憋屈、无奈,害了不少人。

奶奶一生勤俭持家。奶奶一共养育了五个儿女。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拖着瘦弱的身体,以一位母亲特有的坚韧撑着这个家。

她在院子的一角垒圈,养鸡、养羊。在老屋里支起纺车、织布机,纺纱、织布。还自己染靛。全家老老少少的衣服,全靠奶奶自己一手操持、裁剪。正是由于奶奶没日没夜的辛勤付出,才让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在人前穿得体面、光鲜。

奶奶吃素,说自己闻不得鸡蛋和肉的腥味。日后我才从她的只言片语中觉察到,不是奶奶不喜欢吃,而是老人家舍不得,她一直在苦着自己。那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很清苦,奶奶家也一样紧巴巴的。拉扯着五个孩子的奶奶,嘴里挪,肚里攒,尽量让孩子们吃得饱一些,穿得暖一些。

村南头有一块荒地,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因为位置较为偏远,收种不便,长期荒在那儿无人问津。

精打细算的奶奶独具慧眼,打起了它的主意。对爷爷说,这么一大块地闲着可惜了,不如种点啥也有些收成。便组织家人拓荒种田,年幼的我也扛了工具,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除草、刨土、播种,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奶奶怜惜孙子,惟恐累伤了我,说:“十七十八力不全,二十四五正当年。你还是个娃儿,一边看着就行啦!”

这块荒地约有一亩左右的样子,开荒了以后,周围栽了白杨树,树下种了喜阴的黄花菜,在地中间则种了一大片经济作物——蓖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夏季,我和奶奶提着蓝子一起去“孤岛”采摘黄花菜。奶奶一边采摘着黄花菜,一边唱着她儿时喜欢的歌谣。

蝶儿恋花,翩翩飞舞。正值年少顽皮的我,哪还有心思干活啊,早跑到一边追逐它们去了。

舍了蝴蝶,就去逮蚂蚱、捉蜻蜓,身上的野性完完全全地释放出来。

玩腻了,累了,随便脱了上衣往枝上一扔,美美地躺在树荫下休息,惬意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凉风习习,吹拂着我的脸颊。纯净的蓝天上,白云变幻着不同的形状。

天籁之音不绝于耳:知了在树枝不知疲倦地嘶鸣,小鸟儿欢快流畅地啁啾,青蛙向天“呱-呱”鼓噪……

“孤岛”不“孤”,成了我儿时的乐园……

秋季收获的时候,爷爷拎了一把镢头,把蓖麻一棵一棵用力砍掉,捆成许多捆,半搂粗细,然后投进旁边的小河里去沤。

约莫隔了两个月的样子,再一捆一捆捞上来,把沤好的蓖麻一根一根剥掉皮,洗净晒干。爷爷用他那双灵巧的手撮成麻绳以后,拉着架子车去集市上卖。仅这一项收入,让奶奶家里生活改善了许多,也多年支撑着我的学业。

这块“孤岛”,以后成了奶奶家的“自留地”,也是块“风水宝地”。

记忆最深刻地是奶奶纺线的情景。在我童年时,白天干了一天活的奶奶,晚上还要点上煤油灯,坐在纺车前纺花,奶奶的纺车和身影便投在墙壁上。纺车在转,奶奶的右手在摇动,左手在向后拉伸,我常在一旁入神地观看,就像现在的孩子欣赏动画片一样。

伴随着“嗡-嗡-嗡”的纺车声,奶奶手中的棉絮渐渐变成椭圆体的线垂,我也常在它催眠曲般的声音中酣然睡去。

往往一梦醒来,发现如豆的灯光仍在摇曳,瘦弱的奶奶还在不知疲倦地纺花劳作。

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奶奶,快睡吧,就要天明了。好,奶奶纺了这个棉絮就睡……

既是“大家闺秀”,奶奶多少受了墨香的熏陶,比较看重文化教育。

奶奶曾自豪地说,她家祖上出过翰林,还立过牌坊。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啊!

我家虽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但令奶奶欣慰的是,父亲和叔叔,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是家中的长孙,奶奶同样寄予了厚望。

自打记事起,奶奶就给我灌输考取功名的思想,讲诸如“孟母三迁”、“精忠报国”、“牛郎织女”的故事。

到了上学堂的年纪,奶奶用她精心织就的棉布,亲自给我缝制了一个漂亮的书包,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货郎担着挑子来了,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奶奶不声不响,拿着鸡蛋、头发,为我换回铅笔、削笔刀之类的学习用具。

每逢看到我从学校捧了奖状回来,还有卷子上老师批的红色醒目的双百成绩,她会舒心地笑起来,然后慌忙从柜子里取来“麻酥”奖励我。乖乖,吃吧!我明白,这是在北京工作的表叔捎来孝敬她老人家的,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起来了。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奶奶把这一喜讯传遍了村子每个角落,俺家出了“文曲星”、“大秀才”……奶奶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是啊!说起来也不能全怪奶奶,村子里上百年了何时出过大学生?要知道,考不上大学的比牛毛还稠,考上的比牛角还稀哩!

奶奶一边继续教育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等你以后混出个人样来,奶奶跟着你吃大米饭,白面馍,好好享享清福!

是该享享清福啦!奶奶呀,您霜染双鬓,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何时是个头啊!您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歇歇吧,歇歇,哪怕是十天半月的……常言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天意弄人。奶奶满怀憧憬,可这个梦终未得圆。

待我日后参加了工作,奶奶却不幸得了脑血栓,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床前百日皆是父母行孝伺候。不久病情发展,奶奶便辞世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亲人,再也没有机会跟着孙子安享一天的好日子,哪怕吃上一顿大米饭,一个白面馒头啊!

“孙欲孝而亲不在。”这是我永远的心痛,一生的遗憾!奶奶若地下有知,原谅孙子的不孝!

奶奶良善、热心,有一副菩萨心肠,在村子里人缘特别好。

闻悉东家添了孙子,奶奶会送一瓢鸡蛋过去庆贺;听到西家新娶了媳妇,奶奶也会跑去“添箱”(送礼钱)道喜。到了别人家里,奶奶乐呵呵地:我来沾沾你家喜气喽!

大凡乡邻来家找到奶奶,借钱也好,借面也罢,她从不让人家空手而归。

只要家里有的,奶奶总会颤着小脚,晃着娇小的身躯到屋内去取,行动很快,生恐耽误了别人似的,尽管自己家的面缸也快见了底。

需要啥以后尽管来拿。这是奶奶的习惯用语,也显示了她老人家为人处世的风格。不管人家欠了多长时间,只要不主动归还的,奶奶从来不上门讨要。对待欠着账继续来借的,老人家依然热情不减,尽其所能。

乡里乡亲的,谁家还没有个难处。她常挂在嘴边,老人家理解乡亲们的生活境况。

据我所知,直到奶奶去世,还有六、七家欠账没还的,最后都不了了之。

草木含悲,山川呜咽。送奶奶上路时,全村老少都来了。婶子、大娘眼里噙着泪花,数着奶奶生前的诸多好处,唏嘘有声,满怀悲痛地送奶奶最后一程……

奶奶的恩情似海,后人难忘。愿奶奶天堂安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湖边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亲情,永远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愿天堂的姐姐安息,平安!

文章评论共[2]个
殊异-评论

愿奶奶在天堂一切安好。at:2013年07月28日 晚上9:16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让清风带去我的祝福,祝朋友夏安!at:2013年07月28日 晚上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