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学的业余爱好者,自是对传统文学抱着敬畏之心,不懂诗词歌赋,且不必谈文学造诣。这些年来,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的平常,工作不过是养家糊口的保障。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还有多少人期待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每个人终究是在晨曦日落中守着一段段逝去的年轮。
近段时间,承蒙贝壳兄的盛情邀请,以及贝贝破格给予的人情,我很荣幸的进入到烟雨杂文编辑组,成为一名业余编辑。在烟雨中,总有些跌跌撞撞,胡乱写了些散文、偶尔凑几首诗歌,水平自然可见一般。所以,来到杂文组,凭的是对文字的一腔热情;但是,热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心血来潮,可能并不能延续多长时间。尤其是在杂文栏目近一个月的时间,因知识储备的不足,所写作品寥寥无几;同时,由于欣赏水平和领悟力较差,对部分杂文作品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偏颇,总会凭着喜好在内心分寸着其文其人。因此,心中总是惴惴不安,一则担心误读,有损作者著文的心境;二则担心错解,有失作品本身的指向;更为严重的是,会因惯常的积习与作品中的一些表述产生相左的观点,以致时常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懂不懂杂文。
十几年求学光景,虽说选择了理工科,却一直对人文方面的东西,特别历史文学有着强烈的志趣。断断续续,也拜读了不少经典著作,尤其古文大家的典籍;同时,对于近现代的一些文坛轶事也有一翻探究,不过由于久疏业内,少了对当代文学的特别是评论性文字的关注。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曾经咬文嚼字的捧卷日子已经逐渐远去,代之以一目十行浏览的电子书籍盛行。本对网络文学无甚感冒,因其方便快捷之由,才逐渐靠近之。
每天点开烟雨的网页已经成为习惯,看见杂文版面著文之少,留评不多,闲暇时也在思考,杂文的质量在烟雨中应该是比较不错的,为何现状却让人隐忧。是杂文写作的难易,还是杂文吸引力不够?是杂文选材的局限,还是杂文管理的约束?是大家在生活的压榨下早已失去批判的激情,还是一往无常的平淡早已磨灭了锐取之心?猜测,总是个人的行为,提不上常规文学意义上的探讨,其实,我们还是缺乏对杂文的了解。
杂文,作为散文的一种衍生文体,其实最能表象个人的见地。看看百度上对杂文的解释“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据此,可以得出一种认知,杂文是对生活之万象深入浅出的描绘。杂文其实才是生活的文字。
说到各种文体,以我个人的理解,诗歌,抛开韵律,讲求意象罗列后意境的彰显;散文,不分形式,是情感在人、事与物之间的游离;小说,不论长短,旨在人物行为描写中找出影射主题的线索;而杂文,是情感泛滥后,对生活理性的回味。简言之,杂文落地后,就是生活的味道。这种味道,不管是社会生活、艺术形态、政治体制、人物评论、历史述说;还是人情感悟、人世喟叹、生活随想、尘世杂念等等,其实就是生活沉淀之后,无所顾及的纯粹的味道。
杂文,作为一种取自于生活、高出于艺术,并带着现实色彩的文体,随着人的不同理解,相应的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简言之,杂文,本该百家争鸣。烟雨之中,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既是杂文之幸,也是烟雨之福。而近代以来,伴随着思想革新思潮的涌动,杂文又是文坛上产生对立最为鲜明的代表。不管是鲁迅、周作人、余秋雨、胡适、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还是胡兰成、梁漱溟、钱钟书、金岳霖、丰子恺、张恨水等等,由于作者本身鲜明的思想特性和错位的立场,因为观点的异样而明争暗斗、指桑骂槐的又岂能一一例举。单看每个人的作品,即使读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会惊叹作者强力的笔锋、潇洒的行文、犀利的措辞,以及为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而笔耕不辍的执着。所以,杂文如同诸子百家,总会引起多方争鸣。
作为业余写作爱好者来讲,本不为在文学的殿堂成就一番作为。写文无非是之于生活种种的感悟,写就一篇杂文,也就无需从纯文学性的角度来深究其水平。有鲜明的观点而不过,有深刻的寓意而不反,有逻辑的推理而不乱,有坦然的心态而不燥,如此就好。杂文鼻祖《文心雕龙》中写道“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最后一句尤为经典,也就是说杂文无非是“闲暇时用来作乐”的消遣。而这种“作乐”和“消遣”并非低级的,而是纯粹的艺术升华后归宗生活后的享受。
文学离我们很远,因为在生活中不断的感知,我们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行为和价值体系,这种构架,往往会左右我们的日常思辨力。杂文,无疑是最好的连接思维的载体,也是最佳的抒发情感的方式。杂文落地之后,就是生活的味道!
-全文完-
▷ 进入点墨岁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