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公有化程度过高的人为扭曲,非但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一种封建禁锢式的落后人事关系。人们常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比喻我们的一些部门、单位的人才使用现状。有些人家里明明有花,却熟视无睹,嗅觉失灵,非引进之花而非花;栏有“追风”“赤兔”,却依然执长策而叹“天下无马”。如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还是一种“审美疲劳”的话,那么“外来和尚好念经”就绝对是一种无知的盲从。如果只要是名花就非得互相引进,千里马则全赖几位专业“伯乐”慧眼“宠幸”,那倒是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退而言之,不从观念上更新,即使是遇到花神和千里马又能奈何?比如一样东西吧,一直被主人视为废物,当别人言之有大用之时,能矫正视力,重新审视一番的,尚不失为从善如流的胸怀豁达者,假设遇上了一个小肚鸡肠的促狭者呢,现成便有几条废弃的理由,只须从柜子里拿出点东西,就能噎得你翻开白眼。对不起,敝帚还是自珍吧,烂抹布也得归口冰箱角落。这种视人才为私有财产,扼杀创造,危害事业的现象,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
寻根刨底,这还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干部的终身制,只上不能下,除非你是触发了严重的党纪国法,而且又“不幸”被“捉奸在床”,那么乌纱帽是绝对生了根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请神容易送神难”,加上习惯了以政治手段来管理经济,因此什么人才不人才,效益不效益,与自己是毫不相关的。再说了,起用了这些“冒充内行”的狂人,我这领导还怎么当?让他们把位置占了,我的关系还怎么摆?
从客观上说,我们的人才不是剩余而是紧缺。中国尚有两亿多文盲,大学生也不到总人口的2%,加上几千年的重农轻商,几十年的重理轻文,又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商品意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现在改革开放了,大量的乡镇需要强干的企业家,大量的租赁承包企业需要精明的管理者,大量的拳头产品需要过硬的技术人才。只有人才才能使企业由死变活,只有人才才能使单位充满生机和活力。人已从抽象、模糊、互相牵制的群体进化到真正有个性、价值的具象的人。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人才又自然有了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于是有的人又采取了一种新的闭关自守,“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进不出的单向直流电政策产生了。然而,他们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即人是有生命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树挪死,人挪活”,人才合理流动,实际是资源的一种重新“洗牌”和盘活,是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况且如今要禁锢也难,西北几个省近些年不就利用了一些优惠条件和“三不”政策(不要户口、档案、工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形式从内地“挖”走了许许多多各方面的人才吗?事实上只有任其来去自由,而自己又有刘备三顾茅庐,燕昭王求马的精神,“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栖之”,只要造成一种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大环境,又何愁人才只去不来,来了难留呢?
沿海地区近年来颇盛行人才跳槽现象,有的人甚至一年之内就跳槽好几次,看起来这种跳槽是会造成一些内耗和外耗,但从一个能人终于找到了最合适于他,又最能发挥其才能和潜力的社会位置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才的增收节支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呢?
持疑虑者也许会说,如此一来不乱了套吗?
江水一泻千里,磅礴澎湃之中也的确是会有些许泡沫和噪音,但希望不会因“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而自缢,它终归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
-全文完-
▷ 进入猪不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