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写道:“向日葵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是‘崇高者的家’。”梵高的向日葵,自他以后,一直是西欧诗歌的依傍与西欧诗人对大地的所有感情。
诗人海子则钟情于麦子与麦地。海子在《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一诗中,特别歌颂了梵高与向日葵,他写道:
其实,你的眼睛就可能照亮 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睛,阿尔的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少的旋转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不要再画嫉妒的橄榄园
要画就画橄榄收获
画强*的一团火
代替天上的老爷子
洗净生命……
海子赞美阿尔的太阳,即梵高的向日葵,认为梵高的向日葵是“火种取出的栗子”,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太阳,并且能够洗净生命和灵魂。那么,如果说向日葵代表西方的大地“故乡”,那么,海子麦地则是具有着悠久农业传统文明之中国的“大地故乡”--存在者之家。
众所周知,“麦子与麦地”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罗名誉说:“麦子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林、河流、汗水……的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里情感”。我并不完全赞成这种结论,但是海子的诗歌意象几乎囊括了农耕民族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主要围绕《麦地》、《麦地与诗人》这两首诗歌进行解读。
《麦地》
“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 麦子与月亮在海子的诗歌中经常被同时提及,麦子养育了“我”,而“月亮”则是农村庄稼人的陪伴者。“月亮下连夜种麦子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由此可见诗人为什么要“和你不一样/在歌颂麦地时/我要歌颂月亮/”,农忙时节,耕种是要“靠天吃饭”,赶着天气好的情况之下,连夜耕种是常有的事情。诗人海子首先是一个农村人,之后才是诗人。“父亲”在种麦子,而诗人此刻一定在田埂或者地头,看着月光下的这一切,父亲忙碌的汗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像“流动着金子”。“月亮下/十二只鸟/飞过麦田/有的衔起一颗麦粒/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十二只鸟”可能是一个泛指,众鸟来偷吃田间的麦粒,也许是十二个月份,一年四季,鸟儿都是诗人的伙伴,是诗人好奇的精灵在头脑中幻化出来的意象。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诗人在田间睡着了,在清辉色的月亮之下,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澄澈、安详,月亮照在“诗人”的身上,如同找在井里,纯净的“诗人的内心”没有任何的提防之心,没有任何杂念,一切都显示了一种温暖,一种家的温暖,这里的家就是“麦地”。
在《十四行:夜晚的月亮》里面,诗人也提到了“我仿佛一口祖先们/向后代挖掘的井/一切不幸都源于我幽深而神秘的水/”。只不过在这里诗人就多了一份神秘和忧愁。
“家乡的风、云”都收聚了翅膀,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停止了飞翔,安息在“诗人”的双肩。诗人的宽广与幽深由此可见一斑。而诗人的时空跨度,则更是无人能及,开头还在种麦子,现在麦子已经熟透了,“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想象力奇诡,转眼间就到了收获的季节,麦浪和月光在磨洗着镰刀,祈祷收割的顺利。
“妻子们兴奋的不停的用围裙/擦手。”收获的节日,金灿灿的麦粒是一块块金子,是生命的食粮,而妻子则在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庆祝收割的顺利和丰收。
月光普照大地,它关照一切、庇护一切,而“我”的忙碌与劳作,它比谁都清楚,而作为“麦地的羞涩的情人”、“麦地的心上人”,眼前出现了劳作的情景,“累”但是也“快乐”,这是一个节日是一种幸福,“收获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和造物的恩赐比起来,个人的仇怨,人类的怨恨是如此的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此刻世界都在这里,喧闹与争吵都褪去,“我们”坦然的躺在大地之上。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 在河流的两岸/在群峰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此节,诗人的思考有了一个空间与时间的跃迁,超出了国界,达到了世界几大文明的源头,尼罗河、巴比伦、黄河文明的这些孩子,这些后代,在孕育人类文明之河的两岸,“洗了手,准备吃饭”,共进晚餐。世界的人们都面对太阳的命运,同样的土地和生命的节日。人之所以能够世代存在和延续,我们要感谢我们足下站立的土地和人类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这里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和气魄。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
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诗人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包括了进来,同样在《五月的麦地》里诗人写道: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把全世界的兄弟姐妹都包括了进来,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世界是一个和谐与温暖的所在,所有的人生活美满,精神充足。然而这世界存在着两种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这是代表了世界人类存在的两种状态,穷人和耶路撒冷的关系亲近,富人和纽约的关系密切,其实这代表了两种生活状态,穷人可能信仰坚定,但是物质生活匮乏,而富人生活富裕,却精神匮乏,这是一般人存在的两种状态。而诗人却奇怪的成了一个旁观者,现代的工业城市打破了诗人的梦想,“一同梦到城市外面的麦地”,那是因为“城里没有麦子”。现代社会发展的迅速已经导致灵魂的落后,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提升人的精神和灵魂,反而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和陌生,麦子的恩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已经被排挤在或者干脆说遗忘在“城市之外”,在干净的生长麦子的土地上,我们身在“城市”却梦到了“麦子”这一农村和大自然的意象,梦到那“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依靠农村和农业的给养,都是土地的恩赐,而我们却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存在的基础,忘记了家的所在。
如果说这是物质方面的基础的话,那么诗人在《麦地与诗人》之中,开始“询问”,“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诗人是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对众人的拷问,诗人的“光芒”是“麦地”和“麦子”给予的,在理想的“太阳”的马车上,坐着的是诗人的精神和目标,是造物主的赐予,是造物主的“愿望与善良”,而诗人“无力偿还”,浩浩宇宙只有什么是永恒的呢?那就是头顶寂寞燃烧的放射光芒的星辰。接下来诗人自己“答复”了自己的询问: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诗人海子把握住了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太阳与痛苦,站在麦子面前,诗人大胆和坦白的到处了这个真理。“太阳”与“痛苦”成了诗歌生成的一双翅膀,是诗歌的源泉,而诗人本人则孤独的站立在这“痛苦的”中心,站在自己无奈的质问之上。诗人觉得自己无法回馈造物的恩情,只有“疯狂的”将自己的才情化作诗歌的文字,报答太阳和麦地。
而诗人这个巨大的无奈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超脱与解放,“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诗人无法改造人类的现状,无法回馈麦地与太阳的善良,而只能将自己奉献出来,将自己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然而诗人这是一种无奈的下策,人类善于制造痛苦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诗人自能在自己的孤独中,犹豫中,将自身的痛苦提炼成永恒的精神质问。“放射成诗歌和光芒”。
诗人想说出存在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痛苦是如此巨大,而又不能排解或者减轻,麦地与太阳的情谊最终无法回答。(最终走向死亡)然而他却道出了人们不敢面对不敢质问的话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类将归于何处?
(初稿,2013年7月5号,下午)
-全文完-
▷ 进入鲁问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