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到处燃烧着抗战的烽火。渤海区军民在中国共[chan*]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持久抗战,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保卫了黄河,解放了中国。在长期革命战争的熔炉中,孕育产生了“老渤海精神”。这种精神是渤海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chan*]党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北部交界处创建了一个东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北至天津,南跨胶济铁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五大战略区之一。1944年2月由清河区与冀鲁边区正式合并建立的,它位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东北濒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处在晋察冀和山东的鲁中与胶东战略区之间。面积最大时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地委行署和军分区,所辖区域包括现山东省的滨州、济南、淄博、潍坊、东营、德州六市和河北省沧州市及天津市所辖的共51个县、区,中心地域为现在的滨州市。区内平原宽广,农副产品丰富,沿海地区荆棘丛生,海岸线近700里。因此,它既是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我军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50年5月,渤海区奉命撤销。
清河区和冀鲁边区
渤海区也是中国共[chan*]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王尽美、邓恩铭等,即来到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斗争,在渤海区的张店一带建立了以产业工人为核心的党的基层支部和工会组织;在寿光、广饶一带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地区曾爆发了著名的博兴“八四”农民武装暴动,益都“郑母暴动”和庆云“马颊河河工暴动”。
渤海区的前身分别为清河区和冀鲁边区。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大举南下,冀鲁边区首当其冲。中共津南工委于1937年7月15日在盐山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在清河区,中共山东分局(归中央北方局领导)派遣从延安来山东的红军干部及出狱干部分赴小清河流域各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发动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6日黑铁山起义爆发,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2月29日,发动了寿光牛头镇起义,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此后在潍县、昌邑、广饶、临朐、益都、临淄、博兴等地先后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第九、第十支队及临淄青年学生志愿军训团,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等。这些武装建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创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对清河区和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十分重视。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肖华率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整编地方部队,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创办了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干部;团结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高树勋部抗日,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冀鲁联防”;先后组织指挥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陆续侵占清河区,冀鲁边区各县城及重要镇村,开始频繁“扫荡”和“蚕食”,推行所谓的“治安强化”;国民党顽固派奉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不断挑起事端和摩擦,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
在清河区,1939年6月邹平县的刘家井战斗,我军英勇壮烈;7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由原第五军等部改编)司令员马耀南在率部转移途中遭敌伏击,壮烈牺牲。当时,如何开展和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是清河区党政军领导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等就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在许世友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支持下,清河区在黄河入海口两岸广阔地域创建了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从此,我军基本上跳出了原在胶济铁路两侧活动的狭小圈子,作战由内线转入外线,由被动转为主动。
1942年始,日伪对清河区根据地军事上实行大规模“扫荡”、“清剿”,政治上实行法西斯专治,经济上实行掠夺,我根据地遭遇了极大困难和考验。清河区党政军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团结,咬紧牙关,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在大平原上大挖“抗日沟”, 改造平原地形,利用青纱帐和一切有利地形,开展夜战、运动战、实行灵活游击战术,狠狠打击了日伪,创造了在平原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的经验。并在1942年,1943年两次组织夏季反“蚕食”、反“清剿”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在冀鲁边区,自1939年底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和边区主力部队陆续奉命转移后,边区的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1941年中央北方局巡视团来边区后,深入宣传贯彻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方针和策略,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2年6月,日伪在冀中实施五一大“扫荡”后,继而对冀鲁边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冀鲁边边区抗战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刘少奇同志对冀鲁边区关于“坚持抗战、渡过难关和斗争形式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重要指示,边区军民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敌退我进的策略,处处是战场,顽强打击敌人,抗战形势逐渐好转。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遭叛徒杀害,影响了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
两大战略区合并
清河区和冀鲁边区是中国共[chan*]党领导下的渤海平原上紧密相邻的两个战略区。在抗日战争最初几年中,中共山东分局多次指示,要求打通两战略区间的联系,两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41年10月,清河区部队挺进垦、利、沾地区,北渡黄河,解放了以义和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转战千里的冀鲁边区部队胜利会师在垦区的老鸹嘴,从而基本实现了打通两战略区间陆路联系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地统一和协调清河区和冀鲁边区两战略区的党政军工作,坚持和发展渤海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于1943年底决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1944年1月,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2月,清河、冀鲁边两区的党政军领导人在广饶县辛集、牛庄一带召开了两区合并工作会议,正式组成了渤海区党委、军区的领导机构: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副书记王卓如;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由景晓村兼,副司令员龙书金,副政委刘其人。3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渤海区行政主任公署,刘其人和李人凤为代理正、副主任。渤海区党委下辖6个地委,原冀鲁边区的一、二、三地委改称渤海区一、二、三地委,辖区基本不变;原清河区的垦区地委改称渤海区四地委,清东地委改称为渤海区五地委,清西地委改称为渤海区六地委;原清河区清中地委撤销,所辖县分别划归四、五、六地委。同时分别任命了各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人。渤海区党委此时共辖40余个县(工)委,707万余名党员。从此,新生的渤海区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渤海区建立之后,区党委于1944年春召开县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党校设立干部整风轮训班,在党政军各级干部中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使各级党的组织更加纯洁、攻固和坚强。同时,渤海军区主力部队进行整训,为胜利开展大反攻做了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从1944年开始,渤海区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渤海军民展开了对敌伪的局部攻势作战,并在夏、秋攻势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渤海军区部队共扫除日伪据点280处,攻克敌占利津、乐陵等县城4座,歼灭日伪军10700余人,收复国土45000平方公里。
1945年初,渤海军区部队发起讨伐伪军张景月战役,经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消灭伪军4300余人,攻克侯镇、丰城等敌伪据点,控制了侯(镇)羊(角沟)公路两侧大片地区。6月,发起蒲(台)滨(县)战役,先后解放蒲台、滨县县城及道旭、北镇等日伪据点;同时,各军分区部队先后解放吴桥、南皮、德平、庆云、沾化、高苑等县城。同时,政权、地方武装建设和群众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减租减息、民主反霸、厉行节约和大生产运动以及参军支前等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xi]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对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渤海军区遵照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兵分三路向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展开大反攻,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渤海区境内大小日伪据点。从8月至9月底,渤海区我军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33座,人口600余万,除津浦、胶济铁路线上少数城镇外,渤海区内地日伪军被我全部扫清,渤海区所辖各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了广阔、稳固的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副政委刘其人,率领渤海军区主力7师及一个新编旅,星夜进军东北。由于部分领导同志随军赴东北作战,1945年10月渤海区的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调整:景晓村仍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王卓如任副书记兼军医副政委,李人凤代理行署主任,袁也烈任军区司令员,周贯五任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从华中调到渤海的大批干部也安排了工作。同时将原来的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合并为4个地委、专署、军分区:撤销三地委建制,所辖县、市分别划归一、二、四地委;五、六地委合并,改称三地委;保留一、二、四地委建制。渤海区党委此后隶属中共华东中央局领导,机关驻地由广饶县北部的牛庄、北隋一带迁到惠民县城。渤海区根据地共有42个县、市,1000余万人口,成为山东根据地的一个较大的战略区。当时的渤海区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在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区内平原地域广阔,海岸线长,物产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