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一开始是推崇西方幽默的,后来他改变了。特别是到了张爱玲,张爱玲就说得更直接了。她说西方人哪懂什么幽默,西方就一个女的在楼上,啪!泼一盆水,浇人一头,大家哈哈一乐,这就叫幽默。这是傻帽啊!这怎么叫幽默呢?而且我觉着东方人的这个幽默,有时候还是大幽默。
——《千夫所指-幽默与幸福-<开坛>两则》(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北大教授孔庆东一向以“幽默”著称。早在1998年,著名出版家贺雄飞先生在他的“草原部落”黑马文丛里就推出了孔庆东的成名作《47楼207》。贺雄飞在这本书的序言《酋长话语》里称孔庆东为“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马克。吐温”。贺雄飞是一位著名的文化推手,很多文化名人都是经过他推出而名声大噪的。比如余杰、摩罗、曾勋等,还有著名诗人汪国真、散文家刘亮程等也是因贺雄飞的推出而成名的。贺雄飞在序言里对孔庆东的评价如此之高,说明当时他对孔庆东的期望是很高的。但是后来,孔庆东走向了贺雄飞所期望的反面,从一个“民主斗士”变成了一个“专制走狗”。
从《47楼207》的出版,孔庆东一炮打响,名满天下。一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孔庆东是“幽默”的,只要一提到他,人们就想到了“幽默”这个词。要知道,钱钟书以一部《围城》的“冷幽默”享誉文坛,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世界性的,让孔庆东一个人同时拥有钱钟书和马克。吐温的“幽默”,可想而知,他的“幽默”一定是“岗岗的”!
孔庆东“幽默”的名声就因为此书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有很多媒体给他约稿,就直接要他写一些“幽默的文章”。孔庆东名气大涨,在文化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发表文章也是家常便饭,跟他约稿的媒体也越来越多。他认为很多媒体的编辑要他写幽默文章,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他认为自己不但会写一些幽默的文章,而且也会写很多不幽默的文章。那些编辑只让他写幽默文章,好像认为他孔庆东就不会写“幽默”以外的文章一样。他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我不幽默》,并把这篇文章收在了他的文集《空山疯语》里的开篇。他在这篇文章里写到:“然而使我渐渐不安的是,许多读者大概是受此书"包装"的影响,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幽默"问题上,经常拿我跟一些幽默作家比,褒也幽默,贬也幽默,进而认为书中越幽默的就越是好文章,不幽默的就是"水分"。近日各地报刊约稿,也指定要"幽默文章"。我一生最大弱点,就是不愿拂人之意。可是我幽幽默默地想了几天之后,终于决定还是把自己并不幽默这个隐私公布出来,起码要说明我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想象的那种"幽默的人",这样,我就不至于幽默的牙掉了,硬往不幽默的肚子里咽了。”(《空山疯语》重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孔庆东的意思就是怕别人认为他是“一般意义上的幽默的人”,把他看成了一个“扁平人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圆形人物”,我们再来看:“我自己写的文字,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炼,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一定是为了一个另外的东西,绝不是为幽默而幽默。我自认为最好的文章,并非那些"幽默"之作。”(同上)孔庆东认为自己是写作的多面手,不但“幽默”的文章写得好,而且那些“不幽默”的文章写得更好。媒体“误读”了我孔庆东,他们认为我只会写那些“幽默的文章”,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幽默之外的文章才是我最拿手的呢。
谈到幽默,孔庆东认为西方人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幽默,他列举了林语堂和张爱玲连个文学大家对西方幽默的态度来加以说明。他说林语堂以前是很推崇西方幽默的,但是他后来改变了观点,认为西方人没有幽默,张爱玲也是认为西方人的幽默跟我们所说的“搞笑”是一样的形式。孔庆东认为这些“搞笑”根本就不是幽默,而是“傻帽”。但是孔庆东一向喜欢自相矛盾,刚刚还在说西方人没有幽默,只有东方人才懂得大幽默,没过几分钟,马上自己打自己的脸,说西方人很懂幽默,我们来看这一段话:“西方人对幽默的认识水平也是很高的,像英国的幽默是很高的,但像美国那种其实就是滑稽,就是马戏团的小丑在表演。”(《幸福与幽默-<开坛>两则》)孔庆东说西方人不懂幽默,他所说的“西方人”其实就是指的美国人,他认为美国的是滑稽,不是幽默,而同属“西方人”的英国人却是“对幽默的认识水平也是很高的”,在他的眼里,只有美国人才是西方人,而英国人就不属于“西方人”的行列了。
四大名捕
2013年7月3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