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内,中国最严重的信贷紧缩似乎已经过去。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发布了一份公告来稳定人心,扫除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担忧。中国股市停止暴跌,银行间拆借利率从20%以上回落至6%左右(仍为最近恐慌行情出现之前平均利率的两到三倍)。看来中国已经躲过了自己的雷曼时刻,至少目前是这样。
不过,还有许多问题,其中既有最近中国银行体系陷入混乱的原因,又有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于最近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人们莫衷一是。外界广泛认为是中国人民银行人为制造了信贷紧张的局面,目的是整治国内的影子银行。央行则为自己开脱,但它的解释并不非常可信。央行将这次恐慌归结为一系列巧合,比如银行要在6月底前公布经营数据(这项要求迫使许多银行压缩贷款余额,同时矫饰自身的风险情况),5月底和6月中期清缴税收(缴税造成现金退出流通)以及端午节假期前现金需求增多。
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都接受另一种解释,那就是,获得新一届领导人许可后,央行和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者展开了一次高风险角逐。由于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借款人获得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间市场,减少此类贷款供应释放出了一个有力信号,即中央政府不会再允许冒险行为,也不会允许国内信贷泡沫继续膨胀。有些分析师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打响的第一枪,它标志着去杠杆化进程的开始。
还有第三种解释,它更简单、而且可能更为合理。那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完全出乎中国货币监管部门的预料,而且监管部门对此应对不力,很可能是造成本次危机的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据估算,这个体系的信贷余额约等于正规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10-15%)视为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源头。中国的决策者完全清楚这个领域的风险活动,但一直选择按兵不动,原因是影子银行有多种有利用途,也有着强大的利益团体。无法从正规国有银行得到贷款的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私营企业主能以更高的利率为代价从影子银行获得资金。而国有银行和投资公司将借款人发行的理财产品兜售给追逐高收益的储户,进而获得可观的交易费。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许多有钱有势的人赚了钱,金融行业的风险则不断积累。
和金融领域类似的冒进事件一样,信心会瞬间化为乌有,人们会慌忙逃离市场。面对这种预料之外而又有很大破坏性的局面,就连经验丰富、很有能力的监管部门也经常准备不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近期出现的震荡,我们也许能更好地理解本次短期恐慌的成因,进而避免反应过度或过度解读。
-全文完-
▷ 进入大爱尊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