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安静的医院,这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医院,这更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医院。是的,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医院,这是一家精神病医院。病人在护士的安排下有秩序地吃药、打牌、聊天,一切看上去都这么详和,一切都这么完美,可是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下却有着太多的冲突矛盾,病人自身的矛盾,病人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病人默克莫非的到来后全部激发。这就是电影《飞越疯人院》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在默克莫非因为要躲避苦役而装疯来到这里时,当他一脚踏进这疯人院的大门时,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尊严,自己的自由将终结在这里。是的,自从默克莫非来到这里以后,这里开始有了笑声,有了篮球赛,有了少许生气,有了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了。可是这些都是与疯人院旧有的秩序格格不入,更与护士长拉奇德在这所医院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行为准则,这个必须每个病人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起了强烈的冲突。
当一种顺理成章,不容质疑的体制突然有人来怀疑它,否认它的时候,当然会遇到这体制的缔造者、维护者的极力阻拦,排斥甚至迫害。默克莫非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在疯人院里他处处和护士长做对,最后在因一个被护士长侮辱后割脉自杀的病人而和护士长扭打以后,护士长终于对他下了毒手,将他的脑白质切除,使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一个会乖乖的遵守这疯人院的里一切规章制度的逆来顺受的白痴,而这也是最大的悲剧虽生如死。最后默克莫非被也是疯人院里的病人,曾与默克莫非一起准备飞越疯人院逃往自由之乡的酋长,因不忍心看到他这样的下场而结束了生命。之后,酋长砸了铁窗,奔向了自由之乡。
这部在1975年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的大片,在一些轻松可笑的情节过后,这样的结局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些沉重。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本身所包含的象征和隐喻,电影也是一样,不只是为了叙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它们在抒情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更深的思考,更多地刺向了生活中,人类社会那些敏感而脆弱的东西。《飞越疯人院》也是这样,它象一把利剑穿破了社会那件华丽但是又无比虚假的外衣,刺到了敏感部位。影片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与生俱来的叛逆,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的思潮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个时代正的美国,正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代。而片中的男主人公默克莫非就是这光荣、理想的化身,他坚持不懈地在疯人院里进行斗争,他向护士长提出要求,希望把刺耳的音乐放小一点,却遭到了护士长冷冷的拒绝,电影中出现那个放音乐的留声机的特写镜头不正是这种窒息的制度的写照吗?为了能看上全国橄榄球赛,他鼓动自己的病友跟着自己去象护士长要求看比赛,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他只能自己假拌解说员给病友模拟了一场橄榄球比赛。可是在这强大的制度面前,个人的力量多少还是微弱了些,最终这个被疯人院里的病友看成是自由的使者,自由的代言人的默克莫非在即将飞越他一直都想飞越的疯人院之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也预示着“光荣与梦想”的破灭,默克莫非这个人物形象含着深深的隐喻,他是那个时期美国社会思潮一方面的缩影,更是很多在这种社会中迷茫,苦苦挣扎的美国人的代表,他的结局无疑给人带来了少许悲凉的感觉。
默克莫非从进疯人院的那一刻开始就想离开这里,可是到最后他还是没有飞越成功,虽然酋长最后成功离开了疯人院,可他毕竟是来自印第安,来自丛林,他不属于美国那个社会,所以他的离开不能算是真正的飞越。默克莫非的心愿最后还是让一个印第安人给实现了,这多少带了点讽刺的意味。对于默克莫非来说飞越是永恒的,也是他最后和永远的梦,本来他应该有更多的梦想,可是却都在这个死气沉沉的疯人院里结束了。
飞越,这个贯穿整部片子的主题到最后也没有真正地实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但又从消失在黑夜里的酋长的身影里看到了一些希望,也许这就是社会,我们共同组成的社会,它包含着无数失望,同时又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透过米洛斯·福尔曼的镜头,我们看见了社会更深的一层,看到了那些更敏感,更能震撼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作者:李芊卓
地址:宁波江北区倪家堰路37号西管小区38幢一单元202室
邮编:315021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3-17 8:39:0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秋天的眼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