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区的地方武装从1938年冬开始发展,到1943年冬止。五年期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年冬至1940年9月,即主力部队从三支队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时间;第二阶段是三支队编为三旅之后到主力部队地方化;第三阶段是主力部队地方化以后。
地方武装创建和发展时期(一)
这个时期的第一年(1939年),主要是在小清河北各县发展。三支队编旅之后,即从1941年开始逐步跨过黄河向利津、沾化、滨县一带发展。由于主力部队连打胜仗,三年跨了三大步,地方武装也逐步在全区发展起来。
1、寿光独立团
1938年3、4月间,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八支队奉命进军胶东,离开寿光县境,而国民党十五旅张景月部趁机拉拢国民党系地方武装,扩展队伍,控制寿光大部县境,想吃掉共[chan*]党领导的寿光少数抗日武装,以达到独霸全县的目的。至1939年初,日军侵占寿城、侯镇、羊角沟,十五旅不战而逃。日军分兵追击,经过侯镇、北台头、蔡家栏子等几次围击,十五旅已是溃不成军,插枪潜伏(偷偷地把枪埋藏起来)。此时中共寿光县委书记张海邦正奉命建立和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在日寇分兵扫荡,十五旅张景月部溃散不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当地抗日积极力量,组织进步群众建立了八路军寿光独立营,营长赵寄舟,政委张文韬。几个月内独立营迅速发展,寿光县各区也建立了区中队。至1939年5月发展为寿光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隋维唐任副团长,张海邦任政委(后换张振乙),政治处主任李雪峰。全团700余人,下设五个连队。到1940年7月发展到1000余人,年底发展到1200余人。1940年底,寿光独立团和一部分县区武装升级,编为山东纵队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全团1500余人。1942年9月日伪军对寿光进行扫荡时,遭受严重损失,至此,日军蚕食了寿光。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又在寿光组建了寿光县大队。
2、长桓独立营
长(山)桓(台)县是地方武装发展较早的县之一。1939年4月,长桓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长桓独立营,辖3个连,计300余人,活动于卫固、四宝山一带。6月6日,长桓独立营配合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一带对日作战,毙伤日军井口司令等人。次日敌人反扑,长桓独立营营长刘鸣岐、副营长耿汉亭、教导员高鲁等人牺牲,只剩下干部战士40余人;1939年7月以此为基础重建县大队,全队200余人。1940年夏,长桓县区武装发展到300多人枪。从1941年开始,长桓地区斗争形势恶化,清河区将长桓县大队调出补充主力。
3、广饶县大队
1939年6月,八路军三支队广饶县大队在荣家庄村建立,辖两个中队300余人,大队长吕致斋,副大队长徐剑秋,教导员由县委书记相炜兼任。8月,该大队改称四大队。8月2日,日军驻大王桥据点的一个中队将到南卧石村一带“扫荡”。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得到这一情报后,当即派特务连和广饶县大队赶到敌人必经之地军屯子村埋伏下来。此战,共击毙日军5人,伤日军7人,并缴获“六五”式歪把子轻机枪1挺,大盖枪3支,自行车8辆。这支部队1940年7月升级为三支队新三营,陈乙斋任营长,张伯苓任教导员。此后,广饶县委又将几个区中队组织起来,重建四大队,人枪200余。1941年4月,四大队再次升级,与寿光二大队合编为清东独立营,经常活动于寿光广饶边界。
4、益北大队
益都县大队也是一次升级再次重建。1939年2月益都县成立一个游击中队,百余人枪,陈景三任队长。不久该中队与临淄县二区李梦鼎组织的一个游击中队合编为益北大队,陈乙斋为大队长,后又将广饶黄景春带的一个小分队编入。这时正值“太和惨案”发生,十团七连遭受重大损失,该大队遂升级为十团新七连。
5、四边县大队
1939年10月,清河区组建益寿临广四边区,并将益都县委领导的六大队划归四边县,仍称六大队,人数100余人,李友典任大队长。1940年春,四边县又组织了青年中队40余人,工农大队50余人。4月,四边县撤销,原四边县六大队改为益寿县大队,大队长赵华川。该县大队曾参与对敌人公路,通讯设施的破袭和配合主力部队围歼藏台之敌徐振中部等。
6、临淄新独立营
临淄县武装于1939年春开始建立,最初只有几十人,县长陈梅川兼任大队长,此后不断发展,到1940年7、8月份发展到200余人枪,组成县大队,下辖两个中队,陈梅川任大队长,县委书记韩克辛兼任政委。此时,该县的另一支武装与县大队合并。1941年3月,清河军区党委指示临淄县委组建临淄新独立营。经过一段准备工作,5月,临淄新独立营正式建立,下辖两个连,共150多人。清河军区任命王立痒为营长,县委书记王效禹兼任政委,徐东洛为副营长,张景科为副政委,郭景涛为政治处主任。此时,桓台县大队处境困难,不能坚持斗争,根据军区指示,编入临淄新独立营,为该营二连,原来的二连改为三连。经过充实,新独立营增加到300多人。1941年11月,独立营营长王立痒和他的侄子叛变革命,投奔了汉奸王砚田。投降前,他本想拉走一部分队伍,但连队政治工作开展得好,没有人跟他走。王立痒的叛变,使临淄独立营在发展中遭受了一次挫折,给临淄地区的革命斗争造成一定损失。不久,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清河军区将临淄新独立营、博兴县大队、青年营合编为清河军区清中独立团,临淄新独立营编为第一营。之后,这部分人又改编为博兴独立营,由孙干卿任营长,王效禹任政委,转战于博兴、桓台、临淄、广饶一带。独立营升级后,临淄县重建县大队,队长朱文岗,政委贾平。到1942年,李铁锋任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杨三友兼任政委,到1943年12月由孙成才任大队长。
7、邹长独立营
邹平、长山一带的地方武装,是1939年5月邹长中心县委建立后积极组织发展的。6月,邹长县三大队成立,同月,刘家井子战斗之后,邹齐(东)边区环境恶化,邹、章、齐独立营于9月东移与邹长三大队合并组建邹长独立营,营长石侠生、教导员吕洗尘,干部战士约300余人。到11月独立营又与长山八区一个游击中队合并为邹长五大队,大队长刘矫非,教导员朱舒忱,大队下设四个中队,500余人,活动在邹长一带。1940年9月,邹长五大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三支队基干三营,留一个中队由张永志带领,组建成邹平县大队。该县大队于1941年7月与高苑县大队合编为清西独立营。1942年重建邹平县大队,辖三个中队,200余人,闫瑞亭、陈纪明先后任大队长,石伟然、克明、杜之堂先后任政委。1941年春,长山县成立县大队,100余人,县长马汉三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宋怡翔兼任政委。11月,县大队与特务一队合编为长山独立营,营长朱庆云,教导员张永中,下辖三个连。该营1942年由朱庆云带一个连投降了周村的敌人(后被消灭)。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特务二大队也活动在周村附近,1943年编入长山县大队,为一个中队。1942年冬,实行一元化领导后又重新整编了长山县大队,由主力部队中抽调一个连为骨干,原长山独立营编为一个连,特务二队编为一个连,共三个连队,500余人,县长张永中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张维滋兼任政委,活动在长山八区一带,伏击日军,护送清河、胶东、冀鲁边三个战略区的首长,过往干部,还护送过黄金、粮食等。
8、高苑县大队
高苑县地方武装始于1938年。当时一部分共[chan*]党员与民主人士组建了一支武装,曾接受国民党10军团的番号,为第二梯队,人数200余,经常与八路军三支队一起活动,参与了1939年6月的刘家井子战斗。同年10月三支队进行二期整军时,该队接受八路军的番号,改编为三支队第三大队。1940年10月改编为高苑县大队,孙明光县长兼任大队长,韩众生任教导员(1941年县委书记王东明兼任政委)。1941年1、2月间,县大队升级为三旅八团的一个连。而后,又以第三区中队为主,重建县大队。1941年7月,高苑县大队与邹平县大队合编为清西独立营,高苑县大队又重新组建。另外,高苑县还有三个区中队。
9、昌潍独立团
昌邑、潍县是1942年7月根据山东省委的决定由胶东划归清河区的。当时昌邑县有独立营,200余人枪;潍县有县大队,150余人枪。中国共[chan*]党控制区的各区有区中队。1942年昌邑独立营发展到300多人枪,潍县县大队发展到200余人枪。1942年7月,为更好的坚持和发展胶东区与清河区的走廊地带,遂从清东独立团、潍县县大队、昌邑独立营各抽调一个连为骨干,并加寿光县部分区中队组成昌潍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何凤池任政委。
小清河最西邻的历城县,长期是敌伪顽统治的地区,清河区曾派人到该地发展抗日武装,但收效不大,因此中共掌握的武装力量很少。以上各县的地方武装是从1939年初起发动起来的。进入1940年,清河区八路军主力突破小清河进到广(北)博(兴)蒲(台)和高(苑)青(城)地区,经过几次对敌顽的激烈战斗,在这个地区站住了脚,随即开展地方工作,组织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
10、博兴独立营
博兴县大队于1940年8月成立,100余人枪,大队长由县长相炜、高兴华先后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吴志铭兼任。1941年5月,博兴县大队与临淄独立营、清河区青年营合编为清中独立团,博兴新建县大队。1943年春节后,清中分区建制撤销,独立团大部与博兴县大队合并,编为博兴独立营,营长孙干卿,政委王效禹,辖三个连,400余人。
11、广北独立营
广北地方武装于1940年冬开始建立,1941年下半年成立县大队,开始时100余人,以后发展到200余人,改为独立营后发展到500余人,县长门金甲兼任营长,县委书记张立群兼任政委,另有七个区中队,每队10人到30人不等。
12、蒲台县大队和黄河独立团
蒲台县地方武装的发展是1940年八路军解放该县部分地区后开始的。当时该县有两部分武装,一部分是中国共[chan*]党领导的,先组建区中队,1941年下半年组建县大队,大队长由县长刘铭三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王友琴兼任。1943年春节后,清中军分区撤销,从清中独立团抽调一个连加强了蒲台县大队,到1943年底全县武装400余人枪,另有四个区中队,每队20到30人不等,县大队长马前,政委王友琴。另一部分是该县国民党保安九团团长王雪亭领导的部队,因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于1940年秋率部脱离国民党,参加八路军,约1000人,编为山东纵队三旅黄河独立团,这支部队以后巩固下来一部分,编入三旅。
13、垦区大队
三支队编旅之后,从1941年开始继续向黄河入海口的垦区挺进。这个地区有三个县,即利津、沾化、滨县。 1941年1月,主力部队粉碎了敌顽反共联军的进攻,进驻垦利重镇永安镇(八大组,当时属利津县),开始着手发展地方武装。9月,清河军区直属团派员在垦区朱家屋子、皂坝头、苟家屋子一带组建抗日地方武装,相继成立了黄河中队、利北中队和青年中队。另外,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派马佩珠、黄震、刘子甫在垦区黄家油坊,西双河一带也组织建立了一支30人的抗日队伍。黄河中队队长牟立志,指导员侯召清;利北中队队长孙惠礼,指导员田德;青年中队队长马宪亭。三个中队都在清河军区直属团领导下独立开展活动。1942年2月,按照清河军区的命令,各地方武装进行整编,黄河中队、利北中队、青年中队及由马佩珠、黄震拉起的队伍统一整编为垦区大队,大队长张孝屏,副大队长赵华川,教导员由子真。垦区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共172人,长枪115支,短枪12支。
14、垦利县独立营
为加强对人民武装斗争的领导,改变人民武装分散斗争的状态,1943年1月,清河区行署就当前政府工作发布指示,要求整顿扩大县区游击队,地方武装升级主力部队。3月,垦区在二道岭村召开武装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韩连祯为垦区武委会主任,齐光熙为武委会副主任。在垦区武委会的领导下,各区都成立了区中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1943年5月,朱志明带垦区独立团一个主力连队与垦利县大队(由垦区大队改建)合并,成立垦利县独立营,朱志明任营长,县委书记王林兼任政委。独立营下设三个连队。1943年10月,朱志明调任军区特务营营长,并带走垦利县独立营一连。张伯令从沾化县独立营调任垦利县独立营营长,并带来一个连,仍为独立营一连。1944年8月,利津城解放后,张伯令带垦利县独立营开往利津,建立利津县独立营。这个营在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不断发展,先后五次全部或部分升级,补充主力部队1000余人。垦利县重新组建县大队,由刘季青(县长)兼任大队长,刘治明任副大队长。
15、沾化独立营
沾化县地方武装的发展,是在1941年9月主力部队打开沾化东部地区以后开始的。1942年初先建立了四个区中队,每队五六十人,相继建立了县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宋文钦,教导员刘子久,辖两个连,人枪200余。1943年春,由主力部队中抽调一个连为骨干,与县大队合编为沾化独立营,营长宋文钦,教导员王光辉,下设三个连,人枪400余。另外沾化县还有一支武装力量:1940年中国共[chan*]党开辟沾化县以前,该县有一个保安团。沾化解放后编入八路军为独立团,人枪300余,傅瑞吾任团长,张荣庭任政委。以后这支部队也编入了主力。
此外,在这个时期,清河区还发展了一个青年营,一个海防大队和一个抗敌自卫军警卫营。这些部队的规模有大有小,青年营200多人枪;海防大队有近300人枪;几个特务队,合计300人枪。
地方部队全面升级(二)
1940年9月,清河区以三支队为基础组建山东纵队第三旅,从地方武装升级3000人左右。这是地方部队第一次全面升级,主要是小清河南各县的县大队、独立营和寿光独立团。第三旅组建后,第六军分区番号撤销,以三支队的番号代替,继续管地方武装,杨国夫副旅长兼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先后分清东、清西、清中、垦区四个地区各组建了一个独立营或独立团。在组建三旅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矛盾,主要是地方部队普遍升级后,各县在坚持对敌斗争中遇到了困难,地方干部思想上有些不通。但到1942年,县区武装又发展起来,总的数量接近组建三旅前的规模。
主力部队地方化(三)
1942年初到1943年底,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建立以后,当时,清河军区下设清东、清西、清中、垦区四个军分区,同时加强了军分区的领导。军区保留一个独立团,一个特务营,一个骑兵大队,官兵3500至4000人,其余部队下放各军分区,有的加强了县大队、独立营。各军分区都有一个独立团作为基干,军分区领导兼任独立团领导,每个独立团有500人左右。这时还有17个县大队(或县独立营),45个区中队,合计全区武装10000人左右。主力部队地方化以后,部分原为敌战区的地区,地方武装力量有所发展。
1、滨县独立营。
1943年春,沾、利、滨武装大队成立,下设三个中队,共200余人,以后发展为滨县独立营。
2、青城独立团
1943年7、8月份,清西地委和军分区组织了一个武工队,另外在青城和滨县边区发展了一个青滨大队,在青城惠民边区发展了一个青惠中队。相继又争取了国民党青城保安团杨翔南部,后来将这些部队合编为青城独立团,委任杨翔南为团长,共有700多人。
3、公安武装
清河区各个阶段地方武装的发展,除县区武装外,还有公安武装,即清河行署公安局和各县公安局都有武装人员三五十人,七八十人到百人不等。全区四个专区17个县,加行署公安队总计700到800人枪,这也是地方武装的一部分。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