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脸之后,又接一个电话。是个无聊之人的无聊追问,俺就拉长声调泰然曰:“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那人似乎听不懂,于是谈话就高兴地不欢而散了。心想是俺太脱离群众了,还是国人的文化素质越来越美国化了捏?
——《千夫所指-为儿女取名》(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鲁迅有一篇小说叫做《孔乙己》,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落寞与僵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这个主人公“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再加上她本来姓孔,所以人们就用描红纸上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当他偷了人家的书被人家吊着打,有人拿它来取笑他的时候,他就为自己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然后再来个“君子固穷”啊“者乎”之类的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这样他就成了人们取笑逗乐的对象,只要他一来,顿时就可以引起人们的欢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面对别人的故意逗笑,孔乙己并不以为耻,他好像觉得自己真的就是有学问一样,因为自己还可以说几句“古文”,并且很多人都还听不懂呢。曲高和寡嘛,正是因为我老孔的学问太高,所以那些没读书的文盲就听不懂嘛。老孔自视满腹经纶,有时也会出题来考考别人,例如他曾经出题来考过“我”,他问我“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并且说茴字有四种写法,说这些知识应该记着,以后做掌柜记账很有用处。他自顾自地卖弄自己的“才学”,而“我”根本就没搭理他。他见“我”并不热衷于他的“知识”,感到很惋惜,认为自己的满腹经纶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迂腐的旧知识分子的可笑又可叹、可悲又可怜的生活情形。当我们读到这篇小说时,当我们见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顽固不化死要面子的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们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我们是笑话他还是叹息他?我们是可怜他还是咒骂他?我们用鲁迅的观点来说,就是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才造就了这样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今天读了这篇小说,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要抨击那个吃人的社会。
我们在大肆抨击与鞭挞那个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时候,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却冒出了一个当代的“孔乙己”,这个人是孔乙己的本家,也姓孔,他身上带着孔乙己的遗传基因,把他那喜欢讲令人半懂不懂的“文言文”的“学问”也继承了下来。孔庆东自称孔老二的第七十四代嫡传孙子,其实是他认错了祖宗,他的嫡祖不是孔老二应该是孔乙己,他是孔乙己的嫡传子孙,他身上流着孔乙己的血,基因里是孔乙己的遗传代码。
他得了孔乙己的“真传”,跟人讲话也喜欢用那种令人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你看他接人家的电话时就说了一句“古文”。这句“古文”出自《离*》,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诗里的句子。再说《离*》里最出名的句子应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孔庆东所说的那一句根本就不“知名”,一般人肯定是不会知道的,就是某些研究屈原的专家如果不是在研究课上,而是在生活中,有人忽然冒出一句这样的句子来,也不一定会懂得是什么意思。孔庆东这样子就跟孔乙己的“君子固穷”是一样的道理,一是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二是步了孔乙己的后尘,变成了孔乙己的“真实版”。当人们看到孔乙己卖弄学问时就说孔乙己是被那个“吃人的社会”给毁了,那么当我们看到了现实版的孔乙己时,你们会发出怎么样的感想呢?难不成孔庆东也是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要不,他怎么也会变成一个孔乙己呢?
去年,发生在香港地铁里的一件事,当大陆人去香港旅游时,有游客在香港地铁里给孩子吃东西时,由于香港地铁规定不能在里面吃东西,遭到了香港人的制止,引发了一场口水战。当时有个香港人用白话跟那个大陆游客争吵,由于大陆人听不懂香港话,引起了语言沟通的障碍。而我们的孔庆东教授理直气壮地大骂香港人“不说普通话就是狗”。但是我们的孔教授没有想过,当你跟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却要说战国时期的“古文”的时候,你是人还是狗?
四大名捕
2013年6月22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