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创建垦区抗日根据地韩洪升

发表于-2013年06月22日 晚上10:29评论-3条

清河区的抗日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东省委将山东划分为六大抗日战略区,垦区所在的清河区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区。清河区位于山东省的东北部,小清河自西向东贯穿其中。东濒渤海,西靠章(丘)历(城),南跨胶济铁路,北依黄河,处于鲁中、胶东、冀鲁边三大战略区之间,是各区交通联系的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对清河区的抗日工作非常重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主[xi]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中谈到山东敌后抗日工作时就指出:“要建立以淄川、博山为中心的根据地,逐渐向北发展”。为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在敌后发动抗日武装和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派从延安来山东的红军干部廖容标、韩明柱及出狱干部姚仲明、金明、赵明新、岳拙园、孙学之、魏思文、景宜亭、王云生、延春城、胡维鲁、李云鹤、王宗东、彭瑞林、李文、李曦晨、杨涤生、孟金山、王博昌等分赴小清河流域的长山、广饶、博兴、益都、寿光、临淄、桓台、潍县及淄博矿区,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些工作,为清河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的发动打下了基础。

清河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民众,响应中国共[chan*]党发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清河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和领导下,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区,积极行动,组织武装,筹划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0月,为了加强党对鲁东地区武装起义的领导,中共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鲁东工委)成立,由鹿省三任书记,张文通任组织委员,杨涤生任宣传委员。鲁东工委负责以益都为中心的寿光、潍县、昌邑、广饶、博兴、临淄、博山等十几个县的工作,中心任务是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全力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6日,由从延安派往山东的红军干部廖容标、姚仲明及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领导的黑铁山武装起义爆发。100多名长山中学师生、训练班学员、部分民先队员、青年农民集合在太平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6日,黑铁山武装起义爆发,宣告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

宣告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治委员,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为了广泛团结抗日力量,决定成立临时行动委员会,由马耀南任行动委员会主任,姚仲明任副主任,廖容标、赵明新为委员。起义部队的一切行动由该委员会决定。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清河平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1937年12月29日,由中共鲁东工委领导的各地抗日地方武装奉命到寿光县牛头镇集结举行起义。牛头镇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

1938年1月27日拂晓,潍县抗日武装400余人,约100余支枪,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宣告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成立。2月14日,由鲁东工委和昌邑县委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在昌邑北部的瓦城举行起义,共100余人,编为一个特务中队。次日,昌北起义部队与潍北起义部队在瓦城汇合,统一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1938年1月,广饶县共[chan*]党员延春城、吕致斋、吕乙亭等遵照鲁东工委的指示,在广饶延集一带组建了50余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九支队”。4月5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在益都县东朱鹿村宣告成立,共300余人。

自抗日战争爆发至1938年6月,中共鲁东工委坚决贯彻省委关于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援的情况下,举行了多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八、九、十支队等多支抗日队伍。这些抗日武装汇成强大的力量,转战于鲁东地区和清河平原,成长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重要的武装力量,并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确立创建清河抗日根据地

1、太河惨案

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徐州失守,武汉危急,我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据此,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12月,边区省委又改为中共山东分局)。鉴于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牺牲及其他领导成员随鲁东游击队东进胶东,鲁东工委领导机构自行撤销。为使鲁东工委辖区党的工作免受损失,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又在原鲁东工委活动区域成立了中共清河特委,领导小清河流域及胶济线附近部分县的党组织。清河特委由霍士廉任书记,金明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长,杨国夫任军事部长,张天民任职工部长,李云鹤任统战部长。6月16日,根据边区省委指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在邹平县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12月又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第三支队下辖七、八、九、十、十一团和特务团,全支队计5000余人。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侵华战略和策略作了相应调整:逐渐将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chan*]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集团,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后,国民党又陆续制定和秘密颁布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反共文件。国民党山东省主[xi]沈鸿烈,秉承蒋介石的反共旨意,加紧了在山东的反共活动,提出“统一划分防区”,“宁伪化、不赤化”,③④⑤“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反共口号及一整套限制共[chan*]党和八路军活动的方案,公开打出了反共、反八路军的旗号,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1938年10月,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对淄博地区抗战工作的领导,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将清河特委领导的胶济铁路以南的淄川、博山、临朐、安丘、益都、昌乐6县划出,组建淄博特委。中共清河特委的领导成员相应作了调整:霍士廉任书记,李文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长,杨国夫任军事部长,李云鹤任统战部长,刘群任青年部长,刘洪轩任秘书长。特委机关在临淄、邹平、长山一带活动。

此时,第三支队一部已转移到铁路南淄博山区活动。面对急剧恶化的形势,中共清河特委根据上级指示,于10月下旬,在临淄县苇子河村召开县委书记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霍士廉和杨国夫主持了会议,特委成员赵明新、李文、李云鹤及临淄县委书记马巨涛、寿光县委书记张文韬、广饶县委书记相炜、博兴县委书记韩洪甫、益都县委书记胡维鲁、长桓县委书记孙铁民、邹平特支代表刘群以及部分县党的活动积极分子孙凤惠、孙明光、马同贵、于海东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霍士廉传达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9月下旬在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所作的《目前战争形势及我们的当前任务》的报告精神,并明确提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必须要恢复建立和发展地方党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团;壮大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工农青妇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苇子河会议,对于建立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坚持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中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山东,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xi]沈鸿烈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极力打击共[chan*]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力量。1939年2月5日,沈鸿烈在沂源县鲁村召开全省军政联合会议,公开策划“防共”“限共”,提出“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等反共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河区发生了太河惨案。

1939年3月,奉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的指示,活动于清河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选派82名干部、战士,由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任总指挥,去山东分局驻地沂水县王庄受训,然后再分赴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为了确保这批学员的途中安全,第三支队第二营第四连和第三营第七连组成护送营,由第三营营长吕乙亭担任护送营长,护送受训人员到山东分局驻地。

3月30日,护送部队在到达距博山太河镇只有8公里的同古村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司令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的拦截袭击,三支队二营第四连连长许子敬率38人突出了重围(其中有5名受训人员),后卫部队也有20多人脱险。其余210多名干部、战士全部被俘。顽军于当夜将鲍辉、潘建军、邓甫晨3人秘密杀害。后又枪杀了张林、陈大学、张笑琴、徐效礼等6人。

2、清河区军政委员会成立

太河惨案发生后,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和正在山东分局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罗荣桓迅速将情况报告给中共中央,同时研究分析情况,决定坚决反击顽固派,首先在政治上彻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于4月17日清河区的抗日群众集会,声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太和惨案”的罪恶行径。通电全国,申明事件真相,揭露秦启荣坚决反共、破坏抗战、制造太河惨案的罪行,呼吁全国各阶层人士主持正义,严惩祸首。并致电国民政府,要求严惩秦启荣等凶手。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对此极为关注,多次发出具体指示,指出:对于一切顽固分子的进攻,要进行坚决反击。4月上旬,由八路军山东纵队首长张经武、黎玉、王建安亲自指挥,调集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和第一支队(原第八支队)广大指战员协同作战,向驻扎在太河地区的王尚志部发起进攻,收复太河镇、峨庄等广大地区,太河惨案烈士纪念碑救出被囚禁的部分人员,给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分子以应有的惩罚。战斗结束后,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等亲临太河镇,慰问伤员和部队,并在太河镇召开追悼大会,沉痛悼念鲍辉、吕乙亭等死难烈士。8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地方武装再次向王尚志部发起进攻,将王部彻底消灭。

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对清河特委主要负责人作了调整,调景晓村同志任清河特委书记。清河特委在桓台召开会议,传达山东分局《关于山东作战方针原则的决定》,提出改正过去忽视建立根据地的错误,加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积极扩大山东纵队和地方武装,巩固和发展地方党组织,改变对顽固分子一味妥协退让和消极防御的被动局面。景晓村书记传达山东分局批示:清河区特委应抓紧筹备成立清河区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行政专员公署,并指定马耀南任专员。6月,清河区八路军第三支队一部在进驻邹平县刘家井子一带时,遭到驻青城、齐东、邹平、张店、周村等地日伪军6000余人的包围。战斗中,三支队虽然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创造了毙伤日伪军井田司令官以下七八百人(其中击毙417人)的战绩,但自身伤亡很大,长(山)桓(台)独立营营长、教导员、副营长在战斗中牺牲。7月,清河特委在长山县傅村召开会议,主要研究了刘家井子战斗后清河区的斗争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创立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并部署了创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决定:1、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党员;2、开办各种训练班,大量培养和提拔干部,充实各级党的组织;3、广泛发动群众,充实健全工、农、青、妇各级群众团体;4、积极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和县、区地方武装,组织抗日自卫团,扩大充实各县大队、独立营、区中队;5、发动群众改造平原地形,大挖抗日沟等。

1939年7月22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率部东进途经桓台县牛王庄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清河特委和第三支队负责人立即在临淄县大夫店村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马耀南牺牲后的紧急应对措施。会议认为,多次战斗的失利说明,在紧靠胶济铁路两侧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正面交锋是失策的,应抓紧改变斗争策略。为此,会议要求第三支队主力迅速返回胶济铁路以北,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当时的青纱帐季节,坚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9月,第三支队参加了山东纵队在博山池上村组织的第二期整军。期间,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到第三支队帮助整训部队,并研究了第三支队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又与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一起,到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驻地沂水县马牧池村,向司令员徐向前、政治委员朱瑞汇报、请示工作。徐向前、朱瑞针对第三支队的不利处境,明确指示:第三支队应撤出胶济铁路以南的小块山区根据地,全力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先在寿光的清水泊地区建立根据地,然后向小清河以北发展,到黄河入海口两岸广大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这一重要指示,为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是清河抗战史上的里程碑。此时,中共清河特委奉命改为中共清河地委,景晓村任书记。10月下旬,王建安再次来到第三支队,首先传达了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关于三支队重大战略转移问题的决议》,并指导部队进行了初步整编,同时宣布了第三支队新的领导名单:杨国夫任司令员,徐斌洲任政治委员,李人凤任副司令员,包剑寒任参谋长,陈楚任政治部主任。11月,清河地委和第三支队开始回师清河区。12月,清河区军政委员会在寿光县央上村宣告成立,景晓村任书记,杨国夫、徐斌洲任委员。军政委员会是统一领导全区党、政、军工作的最高机构。至此,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1、清水泊根据地

根据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命令,1939年11月,第三支队从鲁中山区淄河流域的上庄、池上一带出发,兵分两路,北越胶济铁路,回师清河平原。东路为第三支队司政机关和基干二营,在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的率领下,从张店东侧越过铁路,冲破敌人的堵截,直插清水泊地区。西路由基干一营营长李汝琴、教导员李曼村、副营长韩子衡率领,挺进长山、邹平、高苑、青城地区。另派新编第三大队作为先遣队,先期跨过小清河,到高苑一带活动,为迎接第三支队北渡小清河创造条件。东路部队于11月底在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与由景晓村带领的清河地委(1939年9月,中共清河特委改建为清河地委)机关会合。杨国夫向景晓村等传达了徐向前、朱瑞的重要指示,商定了下步的军事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巩固和扩大清水泊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不久,地委机关和第三支队继续北上,抵达清水泊地区的郑家埝、牛头镇、央上村一带。

清水泊,方圆百里,泊内地形复杂,芦苇杂草丛生,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其东南方牛头镇是第八支队起义的地方,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其西北靠近小清河,渡河即可开辟广北、垦区。清河地委和第三支队驻进这里后,为进一步动员全体抗日军民,同时也为扩大共[chan*]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在郑家埝召开了“进一步扩大清水泊革命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万人誓师大会。景晓村、杨国夫等领导先后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了目前的战斗任务,强调了巩固和发展清水泊根据地的重要性。

清河地委和第三支队进驻清水泊地区后,驻守在寿光县的国民党顽固派,山东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张景月既怕又恨。当时张景月的总兵力有6个团,共7000余人,势力达于寿光、潍县、昌邑、益都、广饶等周边各县。他自恃有山东省政府主[xi]沈鸿烈作靠山,以正统自居,不断向共[chan*]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施加压力,制造磨擦。经常派出特务队进行袭扰和破坏,企图把清河地委和第三支队从清水泊地区挤走。他还暗中派人与日军勾结,多次配合日军袭击根据地内的抗日武装和村庄,并在袁家桥建立了一处据点,作为向根据地进攻的桥头堡。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部的肆意侵扰和进攻,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于1939年11月下旬发出东征反顽命令。至1940年春,第三支队先后拔除了张景月部设在朗家营、王高等地的据点,并攻占了张景月的常驻地垒村,迫使张部退守到寿光县南部。八路军收复了清水泊周围的大片地区。

中共清河地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清水泊地区站稳脚跟后,随即筹划实施第二步战略目标,向小清河北继续发展。

2、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跨过小清河向北挺进。

1940年2月22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带领部分部队,先行渡河,进入广饶、博兴、蒲台地区。在博兴,马千里发布了《告博兴父老书》,宣传中国共[chan*]党和八路军的抗日主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蒲台,马千里还与驻蒲台县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九团团长王雪亭秘密接触,建立了统战关系。之后,马千里返回清水泊,向清河地委、第三支队汇报了小清河北的情况。第三支队司令部旋即命令东西两路部队迅速渡河,向小清河北进军。

东路部队由基干二营和第六军分区特务连等组成,在马千里的率领下,从牛头镇、央上、台头一带出发,突破顽固派李寰秋、周胜芳、成建基等部在小清河两岸的堵截,从三岔、高儿港附近渡过小清河,直插广饶、博兴北部。西路部队由基干一营教导员李曼村及韩子衡指挥,从长山县六区陶唐口北渡小清河,进入高苑西部及邹平北部地区。

第三支队的行动很快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1940年3月3日晨,利津、博兴、广饶、史口、玉皇堂等据点的日伪军500余人突然出动,将第三支队东路指挥机关和第六军分区特务连包围在博兴县东王文村,妄图全歼东路先头部队。未等战士们吃完早饭,东路指挥部立即作出战斗部署。由特务连第三排保护机关和群众撤退,第一、二排坚守村庄,紧紧咬住敌人,待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后再撤离。在第一、二排的掩护下,东路指挥机关与特务连第三排及部分群众很快朝着东王文村西北方向转移。此时,村外的日伪军已经迂回到离村庄不到1公里远的地方,红白膏药旗清晰可见。第一、二排在得知东路指挥机关和群众已安全地转移后,正欲向村外撤离,却见刚刚逃出村的一些群众又被敌骑兵堵了回来。500多个日伪军把东王文村围得水泄不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二排70余名指战员在连指导员朱志明、副连长丁连荣的指挥下,迅速抢占村四周有利地形,准备与敌人展开一场殊死决战。被围在村中的群众看到部队要与日伪军决战,都自觉地行动起来,担筐抬土,帮着加筑工事。有一个名叫孙乐山的小伙子,手持打兔子的土枪,坚决要求与八路军一起打敌人。群众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指战员。村中的工事还未完全修好,敌人就攻了上来,密集的枪弹扫得八路军战士一时抬不起头来。几枚炮弹落入村中,村内顿时硝烟弥漫。整整一个上午,第一、二排指战员共打退了日伪军的8次冲锋。中午时分,日伪军又开始组织新一轮的进攻,进攻的重点转到了村子的北面。日军指挥官糟谷亲自督战,并且用上了全部轻、重武器,还有催泪瓦斯。守卫在村北面的第二排官兵继续顽强抵抗,但终未能抵挡住日伪军的进攻。日伪军冲入村子后,第一、二排被分割在七八个院落中。第一排排长赵子章率领同院20余名战士首先杀出,并与从另一院内杀出的连指导员朱志明、副连长丁连荣等人汇合,一起向敌人冲杀。被分割的八路军战士又很快重新聚集起来。之后,战士们从村西杀到村东,从前街杀到后街。日伪军见大势已去,只得收拾残兵败将狼狈撤退。此战,共毙、伤日伪军达百余人,八路军也有21人光荣献身。东王文战斗,是第三支队在向小清河北进军中与日伪军展开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同时也鼓舞了小清河北的全体军民战胜日伪、赢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4月5日,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率基干一营将屡次挑起磨擦的国民党保安十六旅三团成建基部500余人包围在广饶县纪家疃村。经过激战,毙伤成建基部200余人,国民党广饶县党部书记兼成建基团政训处主任黄寿轩在逃窜时淹死在小清河中。这次战斗对开辟广北和博兴北部根据地起到了推进作用。战斗结束后,杨国夫司令员率基干三营、基干一营一部,从广饶、博兴边界渡过小清河,进至纯化镇、刘官庄一带,统一领导各部队的行动。

西路部队在李曼村、韩子衡的率领下,进入高苑地区,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9月2日,在高苑县魏家堡伏击高苑城出犯日军,全歼日军永田文部酒见小队30余人,生俘日军卫生员大喜正男,炸毁汽车2部,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30余支。这是第三支队跨过小清河后全歼日本侵略军的一次重要战斗,大大震慑了敌人。此役后,敌伪被迫将蒲台、小营、史口、田镇等据点撤除。

第三支队渡过小清河后,连战连捷,发展很快,使这一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愈感不安。1940年5月,国民党山东省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国民党鲁北专员兼保安司令刘景良纠集属下周胜芳、成建基、薛儒华、朱仲山、杜孝先等部4000余人,组成“剿共联军”,兵分6路,向博兴、广北地区进犯,妄图趁第三支队立足未稳,围而歼之。为击退顽固派的猖狂进攻,清河地委、第三支队决定杨国夫、马千里指挥的中路、东路部队立即会合,并急调李曼村、韩子衡指挥的西路部队火速东进。李人凤率部队也从三岔渡小清河北上。博兴县六区刘官庄、王浩、贺家一战,将号称顽固派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击溃。在小清河南配合这次“剿共”行动的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张景月部,集结2000余人向第三支队基干二营及寿光独立团驻地王高、邢姚、尚家庄一带进犯。在参谋长包剑寒的指挥下,第三支队先后在王高、青冢子等战斗中消灭顽军400人,击退顽军进犯。其他各路顽军不战自退。第三支队进一步控制了小清河北平原地区,并与小清河南广大地区连成一片。

国民党顽固派何思源不甘心失败,自9月起,又纠集刘景良、周胜芳、薛儒华、成建基、张景南、高竹筠、杜孝先、朱仲山等部约6000余人,在高苑、青城、滨县、蒲台边区对三支队进行围攻。10月15日凌晨,顽固派偷袭新编三旅(1940年9月,三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八团驻地杜家村。八团团长谭祖本和政委李曼村指挥部队将顽军击溃。17日,杨国夫指挥三旅七团和特务营围攻顽固派驻地傅家村、史家村获重大胜利。18日,各路顽军纷纷败退。26日,杨国夫率三旅主力对驻青城、王家庄顽固派保安四团及周胜芳残部发起攻击,毙伤顽军200余人。谭祖本在追击顽军时光荣牺牲。此次反顽战斗后,周胜芳部撤回博兴,薛儒华部逃回齐东,张景南部窜到邹平,杜孝先部逃回黄河以北,朱仲山部插枪隐藏。

国民党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等在清河区向第三支队挑起的反共磨擦,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chao]的继续。对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磨擦,中共清河地委和抗日军民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坚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及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推动了进步势力的发展。大部分中间力量向抗日方面转化,一些游移势力也坚定了抗日立场。反共顽固派的丑恶嘴脸更加暴露无遗,逐渐失去群众,处于越来越孤立的地位。反顽斗争胜利后,根据地迅速扩大,形成了西至周(村)青(城)公路,东至广北,南至小清河,北至黄河的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垦区抗日根据地

1、向黄河入海口进军

为进一步加强对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领导,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在博兴县纯化镇召开清河地区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根据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撤销中共清河地委,成立中共清河区党委。景晓村任书记,苏杰任组织部长,马巨涛任宣传部长,相炜任统战部长,苏杰任社会部长(兼),夏戎任青委会书记,吕洗尘任工运部长,景晓村任妇委会书记(兼),刘洪轩任秘书长。清河区党委下辖清西地委、清中地委和清东地委。1940年11月初,许世友、刘其人等抵达清河区,在滨县刘春家村与景晓村、杨国夫、徐斌洲、李曼村等会合,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与根据地建设问题。几天后,清河区主力部队集中于广北牛庄、北隋一带召开整编大会,宣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建立,许世友任旅长,刘其人任政委,杨国夫任副旅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马千里任参谋处长。第三旅约5000余人,下辖七、八、九3个团。根据斗争需要,决定七团在清中博兴、广北一带活动;八团在清西高苑、青城、邹平、长山、桓台一带活动;九团在清东广饶、寿光一带活动。

第三旅建立后,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激烈的斗争。开辟小清河北抗日根据地以后,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形势虽有显著改善,但是,日伪也加紧了对清河平原根据地的进攻。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华北为后方基地。为确保“无后顾之忧”,便一次又一次地实行“治安强化运动”,发动所谓军、政、经、文(化)、特(务)五位一体的“总力战”,频繁“扫荡”和“蚕食”清河根据地,妄图一举扑灭清河根据地的抗日烽火。皖南事变之后,麇集在清河区的国民党顽固派更加疯狂地向八路军挑衅,假抗日,真反共,大搞磨擦。在这种形势下,第三旅既要保卫和巩固已开辟的根据地,又要完成向黄河以北发展,开辟垦区,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任务,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随着清河区主力部队的北进和广北、博兴、蒲台、高苑、青城根据地的开辟,清河区党委,三旅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改善,队伍迅速壮大。但是,在广饶、博兴、蒲台、高苑、青城等地区,日伪顽盘踞重要城镇,实力仍占优势,而且这里交通方便,便于日伪顽机动作战,新开辟的根据地不断受到日伪顽的“扫荡”、袭击和“蚕食”。清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处于流动游击状态,后勤机关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生产难以开展。在此情况下,清河区党政军领导人把战略眼光投向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区。

清河区党、政、军领导视察垦区之后,一致认为垦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去处。垦区地处偏僻,遍地荆荒,海沟、河汊纵横,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旧官府对这里鞭长莫及,日本侵略军更难以深入。但对共[chan*]党、八路军而言,凭借天然屏障的掩护,这里可大量安置抗日后方机关、后勤单位、学校、医院等,也可大批安置敌占区、游击区的抗属、工属及干部家属和烈士子女等。同时,可为部队提供大量军需,也是部队休养生息的安全之地。

垦区南邻广饶、寿光,北接沾化、无棣,西靠利津、蒲台,东濒大海。虽然陆路交通不便,但凭借荆荒的掩护,通过曲折、坎坷的荒野小路,北可达冀鲁边区,南可达羊角沟、清水泊抗日根据地。道路虽然难行,但既无敌人的据点、碉堡,又无敌人的封锁沟。垦区海岸线绵长,走海路,北可通冀鲁边区、天津、塘沽,南可达昌潍及胶东地区。这里地广人稀,大量的沃土未被开垦。遍地的野禾、芦苇、柽柳未被利用。海中的鱼、虾、贝类资源相当丰富。在内陆已被敌人占领、“蚕食”、交通阻断的情况下,垦区有数百里的海域,可以开展海上运输和贸易,增加税收。

垦区居民多系逃荒至此的难民、灾民,或从敌占区迁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深受日本侵略者、汉奸、顽固派及土匪、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爱国热情和阶级觉悟高,容易组织发动,投入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于是,清河区党委、山纵第三旅于1941年初做出了向黄河入海口进军,创建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

2、创建垦区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奉命率二、三营首先由广北进军垦区,插入垦区重镇八大组,包围了当地民团武装联庄会。在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民团被迫缴械投降。九团乘胜向下八大组(今下镇)及民丰社(今垦利镇)一带进军,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长期麇集于该地的土匪海盗闻风而逃。此后,由于三旅旅长许世友奉山东纵队命令,率三旅主力部队大部赴胶东参加反击顽固派赵保原的战役,开辟垦区根据地的战役暂时停止。

趁山纵三旅主力东去胶东作战的机会,1941年6月,何思源再次唆使其属下周胜芳、张景南、傅相坤、成建基、李青山、徐振中等部勾结日伪,组成7000人的“剿共联军”,南北夹击三旅,妄图将清河区部队聚歼于广北地区。6月4日,南路顽军进入广饶的东西水磨村,被三旅九团二营击溃;北路顽军于22日进入广北的成家寨、刘家、周家、姜家一带,当日黄昏在李佛院与三旅接火,激战半小时即被我军击溃。三旅乘胜攻击顽固派成建基的老巢成家寨,成建基率残部向西南和西北逃窜。三旅迅速由强攻改为追击,共毙、伤、俘日伪650余人。此役后,清河区八路军与顽军何思源部以黄河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1941年7月底,胶东反顽战役胜利结束后,许世友旅长率部返回清河区党委机关驻地北隋、牛庄一带。经过短期休整之后,清河区党委及三旅指挥部决定,主力部队及行署机关立即北进,继续实施开辟垦区的战略部署。8月,清河区党委在广北的六部村召开了进军垦区的动员大会。大会上,区党委书记景晓村指出:清河区党内和部队内一些同志对创建垦区根据地的决策暂时不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垦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恶劣,而小清河南北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泥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泥碗。金碗、泥碗之说,是简单地从地理、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角度考虑,垦区地域辽阔,有荒草野荆的掩护,未尝不是一个金碗。当然,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垦区这个泥碗先拿到手,有了饭吃,再去争夺金碗,最后,泥碗、金碗就都是我们的。会后,清河区党委及三旅政治部分别抽调地方和军队干部,组成由李明村、王征南任正副团长的区党委工作团,由山东分局鲁南党校毕业学员组成的由张浩、宋德甫分任正副团长的三旅工作团及由区党委群团干部训练班学员组成的由刘群、张应举任正副队长的垦区工作大队。8月26日,三旅指挥机关和主力一部以及行署领导机关和垦区工作团共同进驻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垦区。

三旅主力部队挥戈北上,遭到了长期盘踞垦区的国民党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的极力反对。清河区党委和三旅领导人从大局出发,派三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张辑光为代表,在垦区的东宋村与何思源谈判,要求其停止反共,联合抗日,共建垦区。何思源不仅反对三旅北进创建垦区抗日根据地,而且反诬共[chan*]党“破坏抗日”,声言与三旅部队“疆场相见”。谈判破裂后,清河区党委、三旅指挥部决定渡过黄河,直取何思源的营垒义和庄。9月1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电令第三旅,要求其配合冀鲁边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尽快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第六旅政委周贯五也通过山东纵队向三旅通报了第六旅十六团已于9月上旬经无棣、沾化以北沿海地区东进的情况,要求第三旅给予配合。这样,义和庄成了必须尽快攻克的要点。

9月21日,三旅在广北辛店村召开了进军黄河北的誓师大会。刘其人政委、杨国夫副旅长率七团及特务营、骑兵连等部,从左家庄、马家庄越过黄河,22日,解放了义和庄的东大门罗家镇、宋家庄;24日,三旅部队进驻义和庄东侧的王家集后,侦察敌情,发动群众,积极做好攻打义和庄的战前准备。

何思源自鲁西迁来鲁北以后,为控制沾化、利津东部沿海地区,积极营建屯兵基地,义和庄成为其屯兵重镇。义和庄四周围墙高4米,围墙外有深2米、宽4米的护庄河,护庄河外是开阔地;距护庄河50米处,还有一条宽6米、深4米的封锁沟,沟底布有木桩、地雷,是个很难逾越的障碍。义和庄守敌为鲁北保安副司令张新斋部3000余人,他们妄图以自夸为“固若金汤”的防御设施,据险死守。除义和庄外,尚西有太平镇、北有老鸹嘴、郭家局子等驻军防地。何思源在得知第三旅北过黄河后,即逃进老鸹嘴村。

9月28日,第三旅向义和庄发起总攻。骑兵连首战告捷,击溃增援义和庄的国民党水上保安二团,击毙其团长李子文。第三旅从东面、南面和北面先后攻进义和庄,残敌向西南方向逃窜。驻在老鸹嘴村的国民党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得知义和庄失守的消息后,连夜逃跑。29日,第三旅又乘胜攻占了老鸹嘴和太平镇。义和庄战斗,共毙伤俘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千余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千余支,战马百余匹,粮食物资若干。义和庄战斗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清河平原最大的根据地——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开创了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义和庄解放后,三旅七团团长郑大林率部西进,接应冀鲁边区教导第六旅派往垦区的东进部队。东进部队由教导六旅第十六团团长杨承德、政委陈德率其一营、三营由新海、无棣以北日伪势力比较薄弱的沿海地区东进,经大小战斗9次,跨过鬲津河、马颊河,到达无棣、沾化交界处的套儿河边子渡口,由此渡河后,郑大林团长亲率三旅七团1排人前来接应,两区部队胜利会师。渡河部队稍事休息后,两区会师队伍继续东进,一口气步行40里,当天宿营垦区东、西篮子两村,第二天到达清河区部队驻地老鸹嘴。打通两区联系的任务胜利完成。

义和庄解放后,清河区党委、行署、清河军区后勤机关及各生产单位、医院、学校和文化团体等陆续从广北、博兴纯化镇一带迁往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垦区农村。昔日沉寂的垦区处处呈现出生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月下的清辉推荐:绍庆
☆ 编辑点评 ☆
月下的清辉点评:

解放前的垦区,流传一句民谣:“垦区三
大害,土匪、蚂蚱、顽固派”。小说真
实的还原了历史,让我们在那种炮
火与硝烟中感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绍庆点评: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斗志斗勇,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他们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很值得后代人学习。有多少战士,抛头颅洒血,才赢得了全国的解放!
一部很好的当代史教材,让年轻人读一读,会受益匪浅。
推荐了!

文章评论共[3]个
韩洪升-评论

问好月下的清辉老师,辛苦了,敬上茶一杯,周末愉快!(:012)(:012)(:012)at:2013年06月23日 上午11:07

韩洪升-评论

(:012)感谢绍庆老师的鼓励推荐,欣喜,敬上茶一杯,周末愉快!(:012)(:152)at:2013年06月23日 上午11:09

月下的清辉-评论

问好,感觉支持。at:2013年06月23日 晚上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