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已经巨变,变得认不出来了。村里到处都是新楼和别墅,记忆中的河湾边的那座米厂已经不见了。一排粉墙黛瓦的老屋已经改造成农村的敬老院。沿河的门前是一排排绿柳,长长的塑料廊棚是专供老年人散步的好去处。这就是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地方,这就是生产大队碾米厂的地方。站在河湾一角,耳畔仿佛响起了昔日的马达声和“啪嗒嗒”的皮带声音……
七十年代,碾米厂是生产大队自己建的队办工厂,这样的厂规模不大,凡有实力的生产大队都建这样的厂,那是乡办企业的开始。厂内一般有二部碾米机,除此之外还有小型的面粉机。厂子还附带了轧麦片的滚筒机和弹棉花的机器,说是碾米厂,主要是生产大队的各个家庭为了确保吃米新鲜,村民们用分配的稻谷加工一点吃一点,所以每天都有人前往厂里加工稻谷的。其实,它是一个纯正的综合加工厂。
碾米机是用电动机带动的,一般是七至十千瓦。没有拉电的地方使用的是小型柴油机带动,柴油机的声音很响,声音很像小炮在有秩序的轰鸣。每到深秋,人们会采取各种形式把谷子拉到碾米厂。这时的厂就十分忙碌,从早到晚上不停歇,里里外外排满了队,碾米吃新米真是美味可口。伴着这种声音,就会看到小路上有人推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两麻袋稻谷往厂里送。也有撑着小船赶来的,有用牛车拉来的,有人家没自行车和小船的,就使出独轮车推着,没独轮车的就挑着,扁担弯弯,成为一道去厂子碾米的风景线。
碾米厂很土,大多是人工操作的,机器由马达通过半尺余的宽皮带带动轮盘运转。机器很简单,除了内有马口铁制作的滚筒,再配一把米刀外就能碾米了。机器上有个漏斗,全靠人工抬着笆斗,然后用双手提起装满稻谷的笆斗往漏斗中倒。那时碾米真的是要有技术,碾米的好坏与出米率很有关系,是凭人的耳朵听机器和皮带声音的,如果稍有疏忽,出米口被堵塞,皮带负荷不均匀就会脱落,有时还会烧坏马达。所以那时在碾米厂工作的人是熟练的技术工。
碾米厂建在河畔,随风而出的米屑和米灰飘入弯弯的小河道里,成为鱼虾们取之不尽的食料。所以米厂外的河段内鱼虾特别多,是垂钓的好地方。乡宅上的孩子们对米厂门口廊棚下的梯形石头水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暑假与寒假,每个星期天和节日,孩子们就会聚集在这里钓鱼虾。他们会夏冒着骄阳,冬顶严寒,拿了虾钓的工具和水桶来到阴凉的米厂外廊棚,把串着蚯蚓的鱼钩和虾钓放入河水中,钓虾的撒在浸水的石头的水桥石缝旁,没多一会,石缝里就会伸出钳子似的虾腿把钓饵夹住。挥起虾竿,那黑黑的虾的用大老钳咬住钩子就悬在廊棚的半空中,它们“啪嗒”地掉在地上,被放进水桶里,马上水花四溅,立刻会引来一阵阵欢呼声。孩子们从趴在石水桥边上站起来会互相祝贺,排成了长长的一支钓鱼虾的队伍。欢呼过后,接着他们又一个个低垂着头,专注的眼神盯着河下和石桥洞里的动静,一天下来,每个人都有收获。每到落日钻进树丛,孩子们盛水的铅桶里,会发出“扑通扑通”声音,他们钓的鱼和虾总是满载而归。乡下的孩子从这条河里不知道钓去了多少大虾,还有鲫鱼、昂刺鱼、鳗鱼和鲶鱼等。
厂里的排气烟囱是装在饲料间的,是用铁皮敲成的,直径约二十多公分的管筒,有六七米高,笔直地固定在机房砖墙上,还用小马达拉动鼓风机吸尘。当十一月金秋稻谷收起的时候,也是新稻草晒干加工饲料的时候,用稻草加工饲料就特别忙碌,鼓风机特别的响,成天听到的是“隆隆隆”的声音,像是晴天打起了雷声似的。栉风沐雨的烟囱很少有人去修理它,时间长了有些地方便出现了小洞。铁皮烟囱的鼓风机被安装在墙角,由于鼓风机运转的时间长,排放废气时热度高,在铁皮外洒一壶水就很快干掉。附近的一些看钓鱼的小小孩子们,常常好奇得站在震耳欲聋的鼓风机旁,它们以为这家伙要喝水了,就一个个抠出各自的小鸡鸡,对着鼓风机的外壳上撒尿。尿液在铁皮上立刻发出一阵阵音乐般的声音,碾米厂的工人看到了,就会追出去,吆喝几声把他们赶走。
碾米厂到了夏天,一般是碾米的淡季。但这时候却是麦收的季节。麦收了,乡人们又喜欢吃麦片,他们会冒着炎热把晒干的麦子送到碾米厂来加工。其实麦片的加工要比碾米复杂,特别是大麦,不仅要剥离外面的麦壳,还要加点水份在砂轮滚筒中碾成白色,然后再放在圆形的滚筒上压扁,麦片就形成了。小麦加工成粉也要有几道工序,事前放在碾米机里滚二遍,然后压扁,再加工成粉。碾米厂后面的小间就是专门加工棉花的,加工的棉花雪白如雪,搓成条可以纺纱织布等。
碾米厂的路与村宅条条相连。因为靠近小河,四周又是农田,所以风景这边独好。清晨,路道上的露珠躲在小草上是晶莹透亮的,野花朵朵,似有一股凉凉的感觉会是沁人心脾。金秋的野菊花开在厂区周围,散发着迷人的香味,鸟儿在四周飞上落下,不停地歌唱,俨然一副鸟语花香之景。
碾米了,机器“咕咕”直响,那金色的谷子被倒在机器里,到下面机器出口,经过二次循环,便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了。那时碾一百斤米只收八角钱,队办厂的宗旨是为大家服务,不赚钱,除去维修费外保持成本就行。
中学毕业那年,高考还没有。那一天生产大队长忽然对我说:想把你调到碾米厂,那里买来了一台新机器,有配安倍表的,这样碾米就自动化多了,你是村里有文化的人,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原来事因相当的简单,碾米厂原有三位师傅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老办法碾米是靠听碾米机的声音而为,对于用安倍表的这种新式武器他们压根儿不会。怎么办?于是我便点头同意,并很快走进了这个子。
不久,新式碾米机安装完成,在机器前面的墙上装上了安倍表,一抬头就能看到。其实装了这东西只要关注一下机肚旁边的米闸就行了,省得用耳朵去听声音。只要发现机器负重时的时针在a20至a25就行,这样碾出来的米又快又好,比两台老式的老掉牙齿的碾米机快速多了。
从此,我在碾米厂当了工人,专门负责操作那台新机器,乡亲们像是看西洋镜似的,都喜欢拖着稻谷到新机器来。每天上班,我会戴上鸭舌帽似的披风帽子。帽子用青布做成的,在镜子里照照,像个古代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除了帽子还有一块连帽带肩的衣披,遮着防止灰尘的。机器响了,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双手抬起笆斗里装满的稻谷,用腿顶起到谷机的漏斗里,机器不停地转,我们马不停蹄地来来回回。
在一片隆隆的机器声中我们是默默地干活,全神贯注。一开始工作时感到十分新鲜,步履轻盈。但半天下来脚步就沉重了,肩膀也疼痛了,最后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每到关了机器的时候,我们都成了灰头发、灰眉毛,眼睫毛上粘上了厚厚的一层米屑,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去米厂边的小河边洗手洗头。以后就是这样的重复自己的工作。碾米厂虽然小,但大家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不摆架子。早晨,迎着一片金色的晨曦,太阳刚刚升起,淡淡的晨雾渐渐地被驱散开,大家迈着轻松的步履走进米厂。傍晚夕阳西下,郁郁葱葱的绿树被染得一片彤红。从此,米厂系着我的人生轨道,走过了春季,走过了隆冬季节……
又后来,我读书走进了城市,离开了我工作了二年的碾米厂。离开那天,我拿着酒来到碾米厂和师傅们告别,抚摸着厂里的那台机器时,这种感情也许谁也感觉不到。厂里的师傅都来祝贺,一起打开了那瓶茅台酒,香味飘逸,没有菜,有的是和谐相处的感情,大家都说这是欢乐的离别,碰着酒杯一饮而尽。我呢,心中流溢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天我真的是在兴奋中有点舍不得,竟然落泪了。
又后来,碾米厂和邻村的厂合并,规模扩大了。每次回家休息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走近它,看看听听。许多年后,故乡的田地都开始被承包和征地了,人们吃饭的米不再由自己去加工,而是由专门机构加工后下发或者购买,乡村的许多小碾米厂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这河湾的一道厂区风景总使我忘记不得。
站在河湾,眺望故乡远近鳞次栉比的新楼,我的眼前又浮现起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
-全文完-
▷ 进入沁香一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