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如许渠源水
——一次教育例会上的讲话稿
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次机会,能在这样特殊的场景中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点点感悟。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清清如许渠源水》,这句话衍生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歌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说到这个题目,我又要卖弄一下自己所写的诗了。
《七律?为办公室阅微阁题作儒雅句》
竹案阅微窗影邻,读书不厌乐昏晨。
单思子教寒兼暑,只爱吾生冬复春。
儒若甘孺方称雅,数能达术可为仁。
清清如许渠源水,辛苦耕耘莫染尘。
办公室的读书角取名“阅微”,虽是一时兴起而作,其实细细品来,这首诗又何尝不是我踏上教育之旅以来的点点滴滴呢?或许也是我在教育中寻求成长的必经之路吧!下面我就分句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一、竹案阅微窗影邻,读书不厌乐昏晨。
这句话的大意是手不释卷,读有所获。“阅微”一词源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微是微小、细微,就是说无论多么细微的事情,我们都要认真阅读。
自从有意愿从事教育行业,我就已经深刻体会到读书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仅是读书的意义,更是读书的乐趣。读书就是学习,我也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以前和人讨论读书时,经常会有人问起该读什么书,我都经常随口说一句“读好书”。可是,究竟什么是好书呢?通过向各位老师的学习,再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读两种书:一种是文字、图画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书;另一种就是社会、生活、百态等现实存在而又不是直接以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无形之书。
首先说说有形之书。读书学习是每一位教师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的一条有利途径,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最实际的是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我们要读以下三种有形之书:
1、读教育理论和教育著作。教育理论著作是很多名师名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经历而编著的书籍。学习教育理论,我们便能在意识形态上有更新的认识,在教育理念上更加贴近与完善,在教育生活中更能随心所欲。这一年以来,我分别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勾红娟老师的《孩子不听话、写作业慢怎么办》、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老师》,以及美国教育家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教育理论著作,虽然不是每本书都精心细读,但“阅微”仍然重要,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我根据自己所需,分清主次地去选择段落去读,把一些好的理念与方法吸收和内化,并加以实践应用,还是收获了果实。就拿班级管理来讲,我们班的确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也经常被孩子们折腾的身心疲惫。正是读书让我认识到了孩子的天性,我在教室里的吼声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方法;孩子们虽然还有点吵,但是吵闹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我更新了自己的理念,和孩子们交心了;虽然教室里还是显得有些散乱,但地上的纸屑渐渐的都跑到垃圾桶里了,那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地理解了班级管理与学生自主的关系了,等等。教育理论著作就是我的一项武器。
2、读国学经典。我自己本身就是喜欢中国古典的人,再加上前段时间有幸聆听庄汝伟老师的“快乐教育之道”讲座,更对国学经典的品读深信不疑。读国学经典,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国学经典就是我们精神生命之中的一片沃土。举个简单的例子,汉字应该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读汉字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拿“教育”二字来说,我们每天都谈教育,可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呢?经典可以告诉大家。教(小篆):左边是孩子席地临案而坐,右边是一把诫尺,后来演化成左“孝”右“文”。育(小篆):上面是头朝下的孩子,下面是月(古同“肉”)。每个孩子都是大人的心头肉,那么我们的教育也要先从“孝”而后从“文”,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一块心头肉都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先成人,后成才”。这就是经典。我读国学经典,其实和孩子们一样,先从《弟子规》读起。“规”不仅仅是规矩,更是规律。其实《弟子规》就是教育学,因为其开篇就说“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先“孝”后“文”不正是“教”吗?作为一名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弟子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近一个月以来,我也更加认识到了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于是经常利用早读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弟子规》,读成语接龙,等等。
3、读自己有兴趣的其他书籍。这一点很简单,抽出一点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本小说。从中体会人生价值,找到自我兴趣,不仅仅是消遣时间,更是排遣压力的有效途径。我爱读文史书籍,文史兴趣让我的情感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更应细细品读教育教学过程,乃至生活琐事当中的无形之书,“睁开双眼看世界,合上双眼思己行”,化无形为有形。
二、单思子教寒兼暑,只爱吾生冬复春
爱读书、会读书、常读书,读书促进了我的教育成长。而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与生活当中,“爱”是再好不过的催化剂。教育不分寒暑,大爱不分冬春。
这种爱,其见解源于对有形之书的品读,其力量则源于对无形之书的感悟。爱有很多种:
1、爱是关心与理解。我们班上有个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平时妈妈带,周末爸爸带。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一紧一松,导致孩子性格怪异,甚至有些偏执。最开始不了解性格,我曾经对孩子的偏执行为进行过批评,收效甚微。后来经过对家庭情况的了解,我便理解了孩子性格怪异的原因,于是,经常和这个学生谈心,有时还陪他一起玩、一起读书。有一天孩子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说李老师你怎么有时像我爸爸,有时又像我妈妈?其实我知道,这就是对学生的爱。
2、爱是鼓励与包容。班上还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自从入学以来,就几乎没有在座位上坐稳过,上课时随便走动,小嘴巴总是讲不停,兴趣不多,有时还生活在自己的思维当中。经过了解,得知孩子血铅超标,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也不是十分得法。不过我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这个孩子还是非常有意愿得到他人的肯定的。于是,我开始慢慢地鼓励他,让周围的小伙伴们开始学会包容他。每次上课之前,我都抚在他耳边,悄悄地和他说上几句悄悄话,也无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坚持到下课就奖励小白鸽”之类的话,但对这个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就是在不断的鼓励与包容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上不再随意走动了,不仅行为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3、爱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对学生的爱不分寒暑、不分冬春,对每个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都不同。对学生的爱有时也会有挫败感,但我知道,在我的教育生活中,这种挫败需要积极面对,要越挫越勇,因为爱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教育就是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三、儒若甘孺方称雅,数能达术可为仁。清清如许渠源水,辛苦耕耘莫染尘。
有了爱,就要传递爱,这种爱的传递其实就是教育的基本力量。培养学生儒雅气质,就是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过程。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因为一时之得失而计较,培养儒雅的气质需要有孺子牛一般的品质,而让学生通晓数理,教其方法,更为重要,这种方法便是“术”。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凌乱。其实总而言之,是想和大家分享读书的乐趣、分享教育的乐趣。试想,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伴着窗外的风和影,好读书、乐读书,在读书中品味教育、品味人生,何曾不是人生一大快事,而这种品味不正是“教书育人,大爱无疆”吗?或许话题说的有点远、有点大,可这种远大不正是我们培育儒雅学子,传授学习方法与生活技能的最终目的吗?一切清清如许都源于最初的那一源头,我们做老师的,正是在孩子们成长这一如长河流水般的岁月里的那一源头活水,用自己的辛苦耕耘带给孩子们,也带给自己那一点点幸福的收获!
2013年6月21日
-全文完-
▷ 进入李东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