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县洪集人,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是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投身革命
1927年冬,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1月,他投身革命事业,担任大别山区我党地下交通员,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加入中国共[chan*]党,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第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第三十军二七o团副团长、团长;1936年12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十二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学习。
传奇将军
1938年6月,杨国夫奉命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山东清河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武装力量,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那时,党在这个地区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已达万人,但是成份比较复杂,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强的部队又调给了山东省委直接指挥的第四支队。省委指示将留在清河区的部队整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作为一名军事经验丰富的红军干部,杨国夫与马耀南、霍士廉等并肩战斗,整编扩充革命队伍。先将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好的队伍编成一个营,继又扩大为一个团。然后又编成了第七、第八、第十团和寿光独立团。在整编过程中,对那些政治上动摇的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现场做争取说服工作。对处在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包围和威胁之下的我党组织起来的分散的部队,杨国夫带领部分基干武装随时给予支援。也就是在这些战斗中,杨国夫打出了威名,成为清河区群众无人不晓,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将军。
力主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1938年初冬,活动在临淄的我山纵三支队第十团,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四个保安旅的三面进攻。危急之际,杨国夫亲率部队前往支援,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我们的部队,巩固了我军的活动区域。当时,敌人对我部队活动的胶济铁路沿线频繁“扫荡”,斗争异常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处于斗争劣势状态。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对解决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他力主“不要骑着铁路打转,要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张,并与景晓村等一起说服大家,他的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上级批准,使我清河区重心北移的“三步走”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进军垦区
1941年8月,杨国夫副旅长与许世友旅长、马千里参谋处长率三旅部队大部进军垦区,打败了长期盘踞垦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反动武装,收编歼灭了数股土匪力量,解放了垦区全境。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他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广大地区,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随后又开辟以广(饶)博(兴)蒲(台)、蒲(台)利(津)滨(县)、沾(化)利(津)滨(县)等边区为中心的活动基地,开辟了利津、沾化两县北部黄河入海口广大地区。并争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义。使广饶、博兴、蒲台、利津、沾化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与冀鲁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也进一步打通。这个战略转变,对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反扫荡反蚕食
1942年至1943年,敌人举行万人大“扫荡”时,八路军在此地区得以自由机动,反转迂回的打击敌人。
杨国夫是一员猛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打过许多硬仗和恶仗。也是一位最受干部战士和群众爱戴的部队首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1942年,日军加强了对清河区的“治安强化运动”,“扫荡”规模不断升级。仅在头10个月,就进行了三次大“扫荡”,而且一次比一次残酷。6月9日,日军第六混成旅团纠集青岛、潍县、惠民、益都、广饶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运用“长途奔袭”、“分进合击”战术,分五路向清水泊根据地实施“扫荡”。杨国夫司令员和清河军区指挥机关、寿光县党政机关、军区直属营机炮连、寿光县大队第二中队等陷入了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敌人知道杨国夫司令员被包围在码头村,于是扬言要“活捉杨国夫”,情况非常紧急。危急时刻,杨国夫的警卫员王来西急中生智,跨上杨国夫的枣红马,飞奔突围,吸引迷惑敌人。日寇果然上当,急调大队人马追赶而去。趁此机会,杨国夫带部队安全突围。此次战斗,王来西等10人壮烈牺牲,清水泊一带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在清河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善于做宣传发动工作的杨国夫,充分显示了他的胆略和智谋。每次重要战役和战斗之前,他都亲临前线,发表演说,鼓舞士气。在干部和战士中反复强调敌情的严重性和我军必胜的信心,要求大家作好思想准备。又会同军区其他领导认真分析敌我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作战计划。1943年夏季反“蚕食”战役中,敌伪实行修筑碉堡、步步为营向我根据地推进的政策。杨国夫认为,敌人虽多,但战线长,而且内部矛盾重重,行动不能一致。对此,我军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战法,连续打了四个胜仗。同年冬季,又取得了粉碎日伪二十一天大“扫荡”的胜利。杨国夫指挥部队和民兵胜利地粉碎了日军对清河地区的无数次“扫荡”和“蚕食”,充分显示了他的胆略和智谋,为创建和巩固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丰富经验。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指挥拔掉了广北三里庄、北隋、博兴沙窝店子、垦区陈家庄、广北斜里巴、清西王家庄、韩家堂、清东八面河等近200个敌伪据点。冬季反“扫荡”中,面对日伪军出动2.6万人,1个骑兵旅团并有飞机配合的严峻形势,杨国夫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战术,使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中心根据地的时机,运用“翻边战术”,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21天的反“扫荡”以抗日军民的胜利而告终,三支队被山东军区通令嘉奖。
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杨国夫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饥,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了灾荒。
战略反攻
1944年,抗日战争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山东军区在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指挥下展开了巨大的夏季攻势。1944年8月12日,渤海军区发动了以解放利津县城为中心的夏季攻势,并相继拔掉了张许、北辛等外围多个据点。16日,渤海军区的部队在司令员杨国夫的指挥下围困了利津城。在战前动员会议上,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形势:盘踞在利津城的伪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是日寇在北平通州精心培训,装备簇新的一支伪军主力部队,素有“中国皇军”之称。日寇特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竹田大尉和井田中尉分别任教导官和指导官,并派有分遣队督守。另外,城内还驻有七个保安中队、伪县公署宪兵队、伪警察局、新民会以及乌七八糟的杂牌军,总兵力两千有余。县城深沟高垒,御防坚固。利津城周围盐窝、张许、侯王庄、小街、店子、单家寺、宋家庄、崔家、官庄9个据点,成为其相对坚固的外围屏障。其中张许和盐窝据点,像两只触角,分别伸向县城东南广北根据地和东北垦区根据地的边缘,各有一营伪军驻守。不久前,日寇驻张店的旅团长坂田、伪绥靖军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于靖波,都曾先后亲临视察,赞赏利津城为要防的模范。伪绥靖军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更是自恃武器精良,防守森严,吹嘘利津城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但敌人的强盛,只是表面现象。随着抗日形势急骤发展,敌伪预感到末日来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我渤海军区主力虽只有千余人,从数量到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我们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及广大群众的支援,有革命战士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这是任何敌人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的。16日夜,爆破英雄赵级三冒着枪林弹雨带头炸开城东门后,司号手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涌入城内同敌人进行了巷战,有的还进行了肉搏战,经过一天多的时间,先后攻下了伪团部、文庙及鬼子据点,活捉了伪团长苏冀南……此战消灭日伪军1500余人。至18日,利津县全境解放。利津的解放揭开了渤海军区局部反攻的序幕,为山东军区的全面反攻奠定了胜利基础。
1945年6月,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保卫麦收,渤海区党委、军区遵照上级的指示,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滨蒲战役,自6月10日起至7月1日第二次解放滨县城止,历时22天,解放了蒲台县、滨县大小村镇600余个,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机枪23挺,大炮22门,汽车11辆,战马40匹,粮食32万斤,毙伤、俘虏及投诚的敌伪军共2900余人。渤海四分区、五分区、六分区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巩固和扩大了渤海区根据地,大大改善了渤海平原上抗日斗争的形势,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好了准备。
挺进东北
1945年10月初,中央军委电令刚刚由渤海军区主力部队整编而成的山东野战第七师挺进东北。至此,在清河平原战斗了7年多的传奇将军杨国夫司令员离开了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片革命的热土。
杨国夫率渤海军区七师挺进东北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第七师挺进东北时,经船运到秦皇岛的国民党第十三军正在向山海关猛进,意在夺取山海关,掩护其后续部队进占东北。中央军委命令第七师火速增援八路军山海关守军冀热辽军区新编第十九旅,保卫山海关,阻滞国民党向东北进犯。在山海关战斗中,杨国夫指挥第七师和第十九旅数次挫败国民党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和第九十四军的疯狂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顺利出关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撤出阵地向绥中转移,抓住时机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后又参加四平攻坚战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战役。
在1946年夏季保卫四平的战斗中,他指挥4个旅,根据上级命令执行“死守”的任务。后来敌情发生变化,上级决定撤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杨国夫精心指挥,尽力减少部队的损失,胜利完成了任务。
中将杨国夫
1949年6月,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4年10月,为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员。1955年9月,杨国夫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二级八一勋章。1957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经国务院任命,兼任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1973年兼任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xi]。1982年2月4日病逝于北京。
20多年戎马生涯,使他逐渐锻炼成为我军一名优秀的高级将领。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