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年轻才俊——渤海区书记景晓村韩洪升

发表于-2013年06月13日 早上8:28评论-4条

这是一种传奇经历。17岁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18岁,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chan*]党;20岁,风雨飘摇中勇挑重担成为省委秘书长。

这是一种巨大魄力。23岁,临危受命担任清河区党委书记、清河军区政治委员;26岁担任管辖41个县、上千万人口的渤海区党委书记及渤海军区政治委员。

这是一种坎坷人生。30岁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撤消党和部队一切领导职务,忍辱负重37年,才得以彻底洗清不白之冤。

他景晓村,至今仍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清河一景”,“清河三杰之一”,“渤海一景”,“山东一景”。

少年英才

景晓村(1917~1994),原名景慕达,山东省章丘县宅科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1933年夏,景晓村在县立第三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济南乡师)。他与同学编辑出版《求生》和《齐鲁先修》,读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进步活动。

1935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济南乡师地下党支部书记赵健民的介绍下,景晓村加入中国共[chan*]党。1935年12月9日,参加北平“一二?九”学生救国运动。

1936年5月,任中共济南乡师地下党支部书记,同年秋天,任省委巡视员。

开辟滨海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景晓村从济南乡师毕业后,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景晓村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第一团政治委员等职。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山东省委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同年12月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景晓村继续担任省委秘书长,并兼任青年部长。8月,奉省委指示到鲁东南地区(莒县、日照、诸诚、胶县及江苏省赣榆等县)组建中共鲁南特委,担任特委书记并兼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治委员。鲁南特委建立后,景晓村与二支队司令员刘涌等率二支队由莒县、沂水地区向诸城、日照等地发展,数次重创顽军刘黑七部,壮大了抗日力量,提高了战斗力,开辟了滨海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对小清河南北的区划进行了局部调整,将胶济铁路以北划定为清河区,胶济铁路以南的淄川、博山、临朐、安丘、益都、昌乐6县划出,新建淄博区。

清河特委书记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又进一步对清河特委主要负责人作了调整,调景晓村到清河地区任清河特委书记。此间,景晓村先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等领导清河军民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国民党顽固派部队的进攻,巩固了清河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清河区党政机关及山纵第三支队,主要活动在邹平、博兴到临淄、益都一带胶济铁路沿线的狭长区域。因为纵深短、腹地小,经常遭受日伪军的联合围剿、蚕食,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难以开展有力的军事斗争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被称为“一枪就能打透的根据地”。1939年3月30日,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发生。山纵三支队赴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62人和护送部队210人,途径博山县太河镇时,遭遇国民党顽军秦启荣部伏击,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治部宣传科长邓甫臣、护送营营长吕乙亭等1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

7月22日拂晓,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率领三支队七团和特务营500余人,开进桓台县牛王庄,计划稍待休息后,挥师东进临淄,与李人凤率领的十团会合。日军探知三支队进驻牛王庄的消息后,立即纠集高苑、桓台、唐山、索镇、张店、周村的日伪军向牛王庄进犯。马耀南、杨国夫率领部队奋起还击,顽强战斗,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战斗一直坚持到下午3时多,马耀南、杨国夫商议决定,部队全部撤出牛王庄。马耀南率司令部机关撤出,杨国夫率部断后掩护。马耀南骑马率队转移至大寨村时,遇到埋伏在村东头的敌人机枪的扫射,壮烈牺牲,时年37岁。

斗争形势异常残酷,年轻的山纵三支队不能不考虑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景晓村在向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建议中也提出:三支队在胶济路南的部队,应迅速返回路北,与路北部队和特委机关会合,趁青纱帐季节,集中力量,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建平原根据地。他的建议得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首肯。徐向前、朱瑞针对三支队的不利处境,明确指示:第三支队应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改变过去横跨铁路两侧活动的方针,向小清河以北发展,到黄河入海口两岸的广阔地带去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游击区,向北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这一指示,为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

清河地委书记

1939年8月,作为统一山东党政军群各系统工作的最高机构,山东军政委员会宣布成立,朱瑞、罗荣桓先后任书记。同年9月上旬,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中共清河特委改称中共清河地委,景晓村任地委书记。11月,第三支队从鲁中山区淄河流域的上庄、池上一带出发,兵分两路,北越胶济铁路,回师清河平原。东路为第三支队司政机关和基干二营,由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率领,从张店东侧越过铁路,冲破敌人的堵截,直插清水泊地区。西路由基干一营营长李汝琴、教导员李曼村、副营长韩子衡率领,挺进长山、邹平、高苑、青城地区。另派新编第三大队作为先遣队,先期跨过小清河,到高苑一带活动,为迎接第三支队北进小清河创造条件。东路部队于11月底在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与景晓村带领的清河地委机关会合。杨国夫向景晓村等传达了徐向前、朱瑞的重要指示,商定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巩固和扩大清水泊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

不久,清河地委机关和第三支队继续北上,抵达清水泊地区的郑家埝、牛头镇、央上村一带。为进一步动员全体抗日军民,同时也为扩大共[chan*]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清河地委和第三支队在郑家埝召开了“进一步扩大清水泊地区革命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万人誓师大会。景晓村、杨国夫等先后讲话,指出了目前的战斗任务,强调巩固和发展清水泊根据地的重要性。

1939年12月,清河区军政委员会在寿光县央上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宣布成立,景晓村任书记,杨国夫、徐斌洲任委员。清河区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党政军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清河区军政委员会就清河区的战略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第一步,先巩固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和以清水泊为中心的根据地;第二步,渡过小清河,向小清河与黄河之间发展;第三步,跨过黄河,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

清河区党委书记

1940年5月5日,清河地区参议会、清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大会在广饶、临淄两县边界处的李璩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隆重举行,历城、邹平、齐东、章丘、长山、桓台、临淄、高苑、博兴、蒲台、青城、益寿、寿光、广饶等14个县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清河地区第一届参议会,景晓村任议长,李人凤、孙鸣岗任副议长。同时成立清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李人凤任专员,伏伯言(王兴国)任副专员。清河地区行政专署建立,标志着清河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同年10月,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县纯化镇召开。根据中共山东分局指示,撤销中共清河地委,成立中共清河区党委,景晓村任书记。11月,清河军区成立,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为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1940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将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许世友任旅长,刘其人任政委,杨国夫任副旅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马千里任参谋处长。11月初,许世友、刘其人等抵达清河区,在滨县刘春家村与杨国夫、景晓村、徐斌洲、李曼村等会合,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与根据地建设问题。几天后,清河区主力部队集中于广北的北隋、牛庄(今均属东营市东营区)一带,召开整编大会,正式宣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成立。清河区党委和第三旅总结清河区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边打仗边建设根据地”的思路,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大力建设清河区平原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8日,山纵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园率二、三营由广北进军垦区,插入垦区重镇八大组(今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境内),包围了当地民团武装联庄会。在我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民团被迫缴械投降。九团乘胜向下八大组(即下镇,今垦利县永安镇境内)及民丰社(今属垦利县垦利街道)一带进军,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长期盘踞这里的土匪海盗闻风而逃。三旅部队一进垦区获得重大胜利,但由于此后不久许世友奉山东纵队命令率三旅主力部队赴胶东参加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的战役,开辟垦区根据地的工作暂时停止。

7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政委周贯五、政治部主任杨忠、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等率部突破敌人的阻截,从惠民县老君堂跨黄河南下进抵清河区,与三旅八团政委李曼村等会合。随后东进至博兴县北部的中共清河区党委驻地,与景晓村等清河区领导人及由鲁南转道清河区赴冀鲁边区的新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等会合。景晓村同周贯五、黄骅等商定今后打通两区联系的步骤:第一步,在黄河两岸继续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使目前的敌占区逐渐变成我军的游击区和根据地。第二步,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一次两区部队的联合行动,沿海边打开一条连接两区的通道。

8月,胶东反顽战役胜利结束,许世友率三旅主力部队凯旋而归。同月26日,清河区党委在广北的六户村召开进军垦区的动员大会。清河区党内和部队的一些同志对创建垦区根据地的决策暂时不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垦区是块没人要的荒原野坡,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恶劣,而小清河南北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为统一认识,景晓村、李人凤等利用多种方式介绍垦区的历史、现状及其战略位置,阐述创建垦区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步骤、有关政策。景晓村指出:金碗、沙碗之说,是简单地从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利弊来说,垦区地域辽阔,有荒草野荆的掩护,未尝不是一个金碗。话又说回来,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垦区这个沙碗先拿到手,有了饭吃、站住脚,再去争夺金碗,最后,沙碗、金碗就都是我们的。

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领导根据地军民对敌人的“扫荡”、“清剿”、“蚕食”给予坚决的回击。按照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确立的方针,建立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而开辟和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建立起可靠的抗日后方。

1942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驻清河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旅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原清河军区撤销),由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八路军清河军区负责对清河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及民兵实行统一领导。

26岁的渤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1944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这时他才26岁。景晓村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干部。1944年7、8月间,渤海军区部队在景晓村、杨国夫的指挥下,先后攻克乐陵、临邑、南皮(属河北省)三座县城和沾化、青城的大部分地区,共歼灭日军和汉奸5000余人。

1945年,山东解放区军民展开抗日大反攻,景晓村受命担任山东人民抗日反攻第四前线指挥部政治委员,先后同司令员杨国夫、袁也烈指挥部队解放渤海区30余座县城及津浦、胶济铁路沿线德州、平原、禹城、张店、周村等重镇,从东北方向逼近济南市。到抗战结束时,中共领导下的渤海区已经发展成为西起津浦铁路,东至渤海,北近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5.2万平方公里,辖41个县市,人口近1100万的山东省最大的一个战略区。

华东第十纵队政委

解放战争中,他领导渤海区军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大举进犯,参与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开展了剿匪反特、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等群众运动,加强了解放区建设,使渤海区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巩固的后方基地。

1946年冬,渤海军区奉山东军区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十纵队,景晓村兼任纵队政委,并于1947年2月参加莱芜战役,会同宋时轮司令员指挥部队破袭胶济路济南至明水段,在锦阳关阻击由济南出动增援莱芜之敌。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在山东发动重点进攻后,渤海区成为华东的战略后方基地,华东局和鲁中、鲁南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人员及部分华野部队共40多万人迁到渤海区。景晓村与渤海区党委、行署其他领导同志带领全区军民,向部队输送粮食、物资、兵员,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渤海区土地会议

1947年10月8日到1948年2月25日,历时138天的“渤海区土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上,渤海区一大批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领导干部受到错误打击。在时任华东局主要负责人饶漱石“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渤海区土地会议”以检查、揭发、批判区党委的领导问题和在土改中的所谓“富农路线”、“宗派主义”和剿匪反特中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名义,把斗争矛头集中指向了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副书记王卓如、行署主任李人凤和公安局长李震等人。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康生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渤海区,并参加领导渤海区土改整党会议。他一到会,就全盘否定了渤海区土改运动的成绩,认为“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渤海区土改是打了败仗的”。11月16日,康生在给中央工委的电报中又作了更加错误的分析,他说:“……此区(渤海区)党内不纯情况,较晋察冀严重万分,或者说有基本区别,其主要特点是:许多党组织被地主、富农所掌握,渤海从行署正副主任到各处长都是地主成分。他们不仅思想上站在地主立场,而且大多数曾做过镇压农民、包庇地主、保护自己家庭为农民憎恨的罪恶。至于各县县长,包庇地主、镇压农运者也很多。庆云、利津、广饶、滨县等县长,渤海公安局及有些县公安局机关成为保卫国民党武装匪特与掩护地主凶手的机关。”“各地县委中保护地主、阻挠土改者到处皆有……土改情况可想而知。许多贫雇农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土地,没有得到斗争果实,没有翻身……”他还危言耸听地提出:“此间情况复杂,稍一不慎,有可能发生反革命暴动和叛乱的危险。”康生还事先确定了揭发批判和调整区党委领导人的会议指导方针,要求在会上解决党内所谓组织严重不纯的问题。会议期间,康生称“渤海区有个以景晓村为首的宗派主义集团”,说什么“渤海区的党,从上到下烂掉了,干部坏透了,一律开除党籍,重新登记”。在康生影响下,参加会议的县委书记、区党委科长以上的干部70%被批判“罢官”。经过一段时间的所谓揭发、批判之后,渤海区党委、行署和公安局领导班子被改组,区党委书记景晓村被撤职,副书记王卓如被免职。

1948年1月14日,华东军区发布命令,撤销景晓村渤海军区政治委员职务。

再遭迫害

1948年6月,景晓村调离渤海区,随大军南下至上海,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景晓村于1950年2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51年8月,任华东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局长。1956年6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期间,景晓村参与了机械行业建国初期和“一五”期间大规模的恢复发展工作。1958年7月,景晓村任第二重型机器厂筹备组组长、厂党委书记兼厂长。

1960年4月至6月,由于景晓村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对1958年的“大跃进”和浮夸风等“左”的做法持异议,又被错误地戴上右倾的帽子,再一次遭到打击。

1963年初,景晓村调离第二重型机器厂,回北京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65年5月至1968年8月,任国家一机部技术司司长。“文化大革命”中,景晓村被强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罪名,关进“牛棚”进行隔离审查。他从“牛棚”获释后,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8月,景晓村由“五七”干校调回一机部任重型通用局局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晓村得到彻底平反。

晚年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晓村得到彻底平反。1979年3月,任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党组成员,为推动农机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6月,景晓村退居第二线,任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景晓村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景晓村等人的努力下,1984年,中共中央及山东省委发文对“渤海区土地会议”造成的巨大冤案给予平反昭雪。

离休后的景晓村受机械部党组委托,历经10年,完成了《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等系列著作的编纂任务,为机械、农机行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积极参与了山东党史、军史资料的编纂工作,为党和人民抢救和保留下来一批珍贵的史料。弥留之际,景晓村还嘱托夫人和子女:丧事按中央规定,一切从简;将夫妇二人一生积蓄的一半,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

1994年8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景晓村,清河、渤海解放区的杰出代表,渤海大地革命文化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的一生,特别是他在渤海大地的战斗业绩,将永放光芒。正如他给自己的题词:“血染黄河大地,花开渤海平原。”

谨以此组诗献给景晓村书记:

沟深网密堡如林,纵马横刀有晓村。

清河父老话盛世,童叟皆知景将军。

少壮征衣挟雄风,惊破黄河浪千重。

而今春江花月夜,都是金戈剪点成。

(从事党史工作青年人)

少年英俊志凌云,昼夜操劳不怕辛。

暴雨狂风经考验,眼明心亮未迷津。

立功渤海垂青史,创业中原献赤忱。

撒放骨灰怀大众,助金兴教接班人。

(渤海区老干部宋徳甫)

挽词

山东三分鼎立,首当开辟一方。

(渤海一群老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资志,存史。朋友介绍老一辈革命家的系列文章,
史料齐全,事迹清晰,确实值得一读。

文章评论共[4]个
美泉-评论

致敬,朋友!at:2013年06月13日 上午10:50

韩洪升-回复端午佳节愉快!敬美酒一杯! at:2013年06月13日 晚上10:51

韩洪升-评论

美泉老师辛苦,谢谢您的高度评价,您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敬上甘甜的美酒!(:012)(:012)(:012)at:2013年06月13日 晚上10:45

文清-评论

炎炎夏日,我为朋友带来真心的祝福:天热,注意防暑,请你一杯凉茶!at:2013年06月14日 中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