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如(1905—1942),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九曲黄河的入海处——山东布政使司济南道武定府利津县城关庄科村一个农民家庭。13岁前,李竹如在庄科村读私塾和初级小学。1918年秋,进入县城里的利津高等小学读书。
踏上革命宣传家的道路
1922年夏天,李竹如考入设在惠民城的山东省立第四中学读初中,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春节,他在自己大门上贴上“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屋门上则是“堂堂中华担忧内争外患,小小家庭窃喜老安少怀。”的对联,向本村青年进行革命思想教育。1925年夏,李竹如到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附中读高中。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南京前后,南京周围的政局动荡不安,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停办,他从南京回到利津,又回到济南,经同乡纂际霖介绍,3月24日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就读。期间,他主动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参加了马克先、杨沛如等人办的读书会,很快接受了马列主义,利用各种方法宣传进步思想。他还集资办了一个《竞进》周报,利用课余时间写文章并油印、分发,使许多同学从这张小报上闻到了新鲜的油墨的气味,也嗅到了先进思想的芳香,开始了一个革命宣传家的生涯。
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chan*]党。
1928年5月初,日军炮轰济南城,制造了“五三”惨案。根据中共地下组织要求部分党员转入农村开展活动的指示,李竹如回到家乡利津县。他组织发动一批革命青年,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推倒神像,张贴标语,号召打倒土豪劣坤,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县政府财政局长纪鹗元的贪污丑行。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在利津县逐渐兴起。但不久,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迫害。李竹如被迫离开利津,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 年轻的李竹如追求着真善美,而当时的社会制度却造成了假恶丑,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状况的认识,促使他确立改造旧社会、建立新制度的壮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而国民党政府对日寇采取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被震惊了,抗日救亡运动怒潮般高涨起来,李竹如积极投入并组织领导了中央大学的救亡学潮斗争,并担任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发动群众,策划学生的爱国斗争。“凇沪会战”时,他组织中央大学爱国师生发起了募捐活动,派代表赴上海战地慰问。
1932年春,因中央大学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被迫回山东,到省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任教,担任乡村社会学的教师,准备一面教书,一面办报纸《今报》进行革命宣传,一切就绪,国民党又在济南大肆逮捕进步师生,查禁进步报刊,《今报》未能出版。
同年夏,去平原省立第五乡村师范任语文教师。他和在这里任教的共[chan*]党员马霄鹏一起,用公开和秘密的各种方式,讲解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宣传抗日救亡,指导学生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创办报纸
1935年1月,他与友人在济南创办了《新亚日报》,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主编“西东”副刊。他经常撰写社论,利用报纸介绍进步作家,针砭社会时弊,揭露国民党当局压迫人民的暴行。济南乡师党支部从李竹如那里得到了《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后,就像黑暗中见到了灯塔,赵健民立即组织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同时决定以济南市委的名义翻印,在市区内和郊区张贴、散发,宣传,他对“八一宣言”在济南的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创造条件,支持济南第一乡师的学生丁之夏等人在《新亚日报》上开辟了《农园》副刊,支持田仲济等人创办了《青年文化》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抗日救国。
1936年夏,李竹如赴上海创办《文化报》,担任主编。该报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作家及进步作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多次刊登平原乡师进步师生的作品、文章,介绍平原乡师的进步活动。《文化报》于1936年7月11日创办,至1937年7月4日停刊,共出版112期,报纸不大,影响却极大。李竹如一生共发表文章600余篇,其中在《文化报》就发表400余篇。值得一提的是,李竹如主办的《文化报》在渤海区的滨县、蒲台(今滨州市滨城区)一带也有发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李竹如被迫离开上海,奔赴延安。10月,途经山西,在晋东南遇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被留在师政治部做宣传和民运工作。先到和顺县发动群众,后到晋冀豫区党委工作。1938年5月1日,党组织分配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
1939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李竹如任副总编辑。同年2月,他又被调到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创办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任编辑部长,在这里,李竹如组织出版了《论持久战浅说》和毛泽东的《辩证法唯物论》等书籍。他还和编辑部副部长张磬石等人创办了反应抗日根据地军民斗争的综合性刊物《抗战生活》。在他主持下的报刊,每期都以清新的内容,有力的号召,激励广大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坚定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奔赴山东抗战前线
1939年5月5日,李竹如随八路军第一纵队赴山东抗战前线,任一纵队政治部秘书科长。同年6月29日,到达山东沂蒙山区,从此回到了山东故乡。7月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9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在鲁中、鲁南、滨海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不满足与一般的宣传鼓动,特别重视实际工作:如何迅速收打收藏,用武装保卫秋收,冬闲建立民主政权,冬学教育;深入发动群众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争取团结各方面的爱国人士等,曾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国民党游记第一纵队所辖的王洪九部的工作。在长期从事民运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民运思想。
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和社长,在报社的具体工作上,他倡导了“五严一热爱”(严格把关、严格执行纪律、严格贯彻集体领导分工制、严细的工作作风、严格请示报告、热爱《大众日报》)。同年2月22日,在山东省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他和徐向前、朱瑞、罗荣桓等人被选为执行委员和常委;在3月2日的第一次常委会上,他被选为组织部长,负责主持山东宪政促进会的日常工作。4月10日,他被选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期间他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报纸宣传工作,并亲自动手为《大众日报》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署名文章。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会,省各界总会成立会,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召开。李竹如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并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长篇报告,多次讲到清河区的形势和工作。在会上,他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和驻会议员。随后被选为省参议会秘书长,负责参议会的日常工作。同时,他还被选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和文教组负责人,并担任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和省各界救国会总会常务委员。李竹如在担任上述一系列工作职务中,显示出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才干。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士接触,并同当地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交朋友,在深入发动群众的同时,争取和团结一切爱国人士,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3月,李竹如兼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6月,在山东解放区宣传工作联席会议上,作《战斗四年中山东党的宣教工作》总结报告,指出清河人民文化水平较高,受敌人残杀蹂躏最甚,人民抗战觉悟最高,群众工作最深入,党的工作相当有基础等,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7月,兼任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2年初,又接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负责省政府日常工作。同年2月6日,兼任中共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主任,并亲自到滨海地区蹲点,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等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壮烈牺牲
1942年9、10月间,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日、伪军数万人,先后“扫荡”了我胶东、鲁西、清河等地区,10月间又秘密集结了第32和第59两个师团及第5、第6两个旅团各一部于沂蒙区周围,准备在这里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扫荡”。他先是派遣特务和伪军四处扬言说要对滨海区“扫荡”两个月,接着便派出了一部分敌军由临沂城出动,向沭河以东进犯,企图制造假象,诱使我军上当。当时八路军115师师部驻滨海南部,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原地未动,而驻甲子山一带的山东军区,却认为敌人真有“扫荡”滨海地区的可能,于是在10月中旬率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离开了滨海,向沂蒙区转移,这正中了敌人的奸计。10月下旬开始,敌军在东至沂水,西至蒙阴,南自临沂,北至莱芜、博山一带的整个鲁中山区先后发起了六次袭击合围,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
11月2日拂晓前,向鲁中转移的机关和部队北过沂水后,突然发现敌情,立即向南撤退。当接近对崮峪时,已是早晨八九点钟,还没有吃早饭,战斗就打响了。
对崮峪在沂水县城西北的大山深处,是个沟壑纵横,地形起伏的山峪,东北直通对崮山。对崮山山顶东西长1华里,南北宽半华里,中间有主峰,周围约有1米高的残缺围墙,东面是十丈多高的悬崖。敌人突然采取分路袭击,拉网合围的战术,向我军驻地对崮峪发起进攻,并逐渐缩小包围圈,迫使我军不得不撤到对崮山上固守。我军首先以1个排的兵力占领山顶主峰,特务营和1团以及军区、战工会机关等都坚守在山寨内。敌人先以大炮轰击山地,继而从南北西三面向山顶围攻。至下午1时许,攻到了围墙附近,敌我双方展开了白刃战。在这种情况下,从黎玉、王建安、肖华等领导同志到军区、战工会机关干部,都投入战斗。李竹如长期做党政工作,不熟悉军事,但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毫无畏惧。中午,在战斗的间隙,他还鼓励大家:坚持到天黑,一定会胜利突围。午后,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发起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攻击。我方弹药打光,便用刺刀、石头与敌人拼杀,连续打退敌人八次进攻,一直坚守到黄昏。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同志在翻越山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7岁。
1942年底,正是抗日战争的最困难阶段即将结束,解放区的恢复、发展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正式形势好转的前夜。李竹如同志,就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中。从黄河三角洲走出去的一名文化英才令人痛惜地陨落了。
1988年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李竹如的老领导,曾任山东省战工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主[xi],全国政协常委的黎玉,在1980年作诗:
悼竹如同志
沂蒙山区有奇峰,七十二崮最有名。
马势牛形峭壁陡,果丰枣茂满山红。
万名敌寇来扫荡,一营我军崮顶迎。
居高临下声威壮,决一死战众志成。
敌寇九功对崮顶,我军狠打爬山兵。
炮火连天飞机炸,炸弹反落敌军营。
陈尸数百敌难上,崮顶战士稳如钟。
黄昏突围奇兵出,竹如却化碧血红。
我今凭吊竹如墓,记君当年对党忠。
沂水苍茫东流去,遥寄崮顶不老松。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