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情、理、法的,关于道德与伦理的情感故事。它就客观地发生在鄱阳湖区,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鄱阳湖流域这块被汗湿温润,浸透了的土地上。故事的本身,饱浸了鄱阳湖人身体内滚烫的血液和对生活的浓烈情感。
我是在一次与友人的谈话中,才听到了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友人在我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述,让我的眼前幻化出了一幅幅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画面,让我对故事的重新演绎有了再创作上的冲动。再加上能说会道的友人在回家后,还给我发来了几百字的故事梗概,我想,我不能辜负了友人的善意,更不能错过了这样的一个绝好题材。于是,我尽我所能地用原生态的形式,用鄱阳湖人特有的一种说话方式把她演绎出来,以飨读者。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在鄱阳湖区的山村里,一对不曾生养的夫妇,意外地在回家的路上捡来了一个被弃的小女婴枧花儿,当他们发现枧花儿的一只脚先天性地残废了时,他们没有因为枧花儿是个残废而弃之不管,而是把她养大成人了。在殷桃死了的之后,枧花儿为了要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爱上了比她大二十几年的养父,并给她生养了儿女。
这个《香火》的故事,如果人们只是简单地站在迷信的角度上来看,认为小说讲述的就是家族厅堂上燃烧着的长明不灭,永不断绝的香火的话,那只是浅层次的认识而已。而我在燃烧的《香火》之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我很直白地告诉大家,我所想要表达的就是在鄱阳湖区的民众意识里,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要让家族能繁衍下去,传宗接代、承继有人、血脉得以延续的强烈愿望。
这个传承的愿望,是这个故事的主线,它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故事。它根植在故事的主人公矬子阳老三、殷桃、枧花儿三个人的灵魂深处。从而演绎了这么一出,深陷在“情与理、情与法、情与道德、情与伦理”的旋涡之中,进行肉体的生死较量,灵魂的生死大搏斗的凄美情感故事。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逃不脱情、理、法的范畴,必须在情、理、法中行走,都必须接受道德与伦理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矬子阳老三、殷桃、枧花儿他们一家三口人,在情、理、法的范畴中,在道德与伦理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枧花儿的一句“我不能让好银(人)没有好报,好银得不到好报”,这么一句简单、朴素之极的话在告诉我们,每当情到深处的时候,情到至纯至净至美的时候,她是可以超越在理、法之上的,是可以超越在道德与伦理之上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她并没有游离在法、理之外,游走于道德与伦理之外,而是,仍然行动在理、法的范畴当中,道德与伦理的约束之内。
当下,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太多太多以怨报怨,以怨报德的故事与情感纠结交错的情况在发生。很难见到有以德报德的事例在出现。许多的因义举而招致被恶意纠缠的现象令无数人胆颤心寒。太多的人们,更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极尽造谣诽谤,恶语中伤之能事,完全置道德与精神于不顾,让好人没有好报,让好人得不到好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啊?枧花儿的“我不能让好银(人)没有好报,好银得不到好报”一句情感极其朴素的话语,不啻是给了读者一声当头棒喝,更是给人们早已经沸腾膨胀的内心,注入了一汪沁凉的清泉水,给浮躁狂野的内心降降温,让人们能冷静下来重新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
“矬子阳老三他是只好银,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他把我捡来养大,我的骨头早都烂了。我这个残疾拖累了他的前半生,这往后的日子哇,我就要尽我的能力去照顾他的后半生,我要为他生儿育女,我要传承他家的香火。”枧花儿的当着全体干部和村民们的这一番表白,无疑是当下的社会上以德报德的典型范例。她在告诉人们,好人终会有好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这就是我想通过《香火》这个故事,来表达我心中的这么一种愿望,一种强烈的愿望。
不灭香火,香火不灭。这是一种传承,传承着中华民族那不灭的精神;这是一种拷问,是对道德与伦理的灵魂拷问,对人性的深度拷问。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