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家都在讨论“饥饿感”,21世纪的中国,大家都在讨论“幸福感”。这两种讨论分明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属性。
讨论“饥饿感”的时候,大家都心里有数,毕竟肚子不会说谎;讨论“幸福感”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数,毕竟幸福感似乎飘忽不定,肚子似乎对此没有感觉,而大脑自身也一脸茫然。
尽管“幸福感”很飘渺,但是到了这个时代节骨眼上,还必须思考和讨论,否则上对不起大脑,下对不起肚子,于是我们开始了绞尽脑汁与搜肠刮肚。
一些砖家们一上来往往就能抓住要害:“饥饿感”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要界定;“幸福感”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不好界定。偏偏这不好界定的事情才有界定的必要,于是我们有意无意总是不停地追问:幸福是什么?只有搞清楚幸福是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幸福靠谁?
就沿着砖家是思路往下走,看看能否抓住幸福的尾巴。
我们可以随便找到很多人对于幸福为何物的答案:是感觉,是快乐,是健康,是自由,是获取,是成功,是富裕,是和睦,是团圆,是圆梦,是奉献,等等等等,都能说个一龙半爪,但似乎都总感觉顾此失彼。
当代名人周立波也在搞笑之余很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幸福就是对在乎与不在乎的正确选择。”周先生的智慧明显高出一筹,没有明确表达幸福啥什么,说的很玄乎,什么叫正确选择,什么叫在乎与不在乎,还是不好把握语焉不详,看来这个幸福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是我最看好周先生的最后两个字——“选择”。何谓选择,一是说明是一种主动,二是说明是一种判断,三是说明可选择,因人而异而已。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东西有时候那么简单地能够得到,有时候千呼万唤不出来众里寻他皆不见。难道智慧的国人就找不到答案,抑或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答案呢?
在我看来,幸福或许就隐藏在一个简单的答案里。至少幸福应该分成两个层面来寻找,一个层面的无意识的幸福,另一层面就自觉的幸福,这是两种不可兼容与混谈的幸福。
所谓无意识的幸福,一种是天然的幸福,比如一个无知的幼童,其美美的喝了一顿母乳,幸福就荡漾在脸上;比如一个儿童,得到一个期盼已久的玩具,就知足且兴奋而幸福着;比如一个人养尊处优但自寻烦恼,在外人看来他是幸福的,而养尊处优者浑然不觉,这就是所谓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用当代语言来讲叫做“被幸福”。
所谓自觉的幸福,就是清晰地理性地自我真实感觉的那种满足。物质富饶了,幸福么,看看富二代在惹事?看看又多少千万富翁为了成为亿万富翁而焦头烂额?精神胜利了,幸福么,看看孔乙己被人唾骂?看看“穷开心”这个词的褒贬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了,幸福么,看看有多少人做到了感觉到了?这样看来,我们发现,在这个层面讨论幸福就相当于在很不确定的问题上讨论确定性,在千差万别的标准与感觉中讨论所谓的统一性,在各执一词的情况下讨论一致性,显然,这成了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是多答案的命题。所有这样的命题就只能有一种答案:自我权衡与感觉。这种感觉因个人的素质、认知、对比、体会等而决定。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记住几个俗语或者诗句似乎就能找到幸福的影子:“知足常乐”、“人比人气死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
这样看来,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幸福或许就在身边,而我们往往浑然不觉,因为我们考虑的问题太多了,往往忘记了自我,自然就远离了幸福。
幸福靠谁,就靠自己去做去想去感悟,不是么?
-全文完-
▷ 进入有点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