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像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而跳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却是一位默默无闻,舍身炸碉堡的革命英雄人物,他就是战斗在渤海革命老区的爆破英雄——侯登山。
在开国将军杨国夫等几位渤海老兵的记忆里,1943年5月的三里庄战斗,清河军区战友侯登山“舍身炸敌堡”的壮烈一幕,一直让他们难以忘怀。侯登山,或有可能成为中国共[chan*]党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第一位“舍身炸敌堡”的爆破英雄。
就是这样一位抗战英雄,为何默默无闻至今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追寻英雄的足迹,探索其中的原委,还原侯登山“舍身炸敌堡”的悲壮一幕吧,以慰我们的英雄,让我们的英雄得以安息九泉之下。
1、爆破队长主动“请缨”
1943年5月下旬,清河军区在“反敌蚕食、保卫麦收”的斗争中,首先发起了攻打敌人三里庄据点的战斗。三里庄位于垦利、广饶、博兴、蒲台等四县交界处,原属博兴七区,位于博兴东北边陲重镇史家口以北,相距三里,故称三里庄。
1941年初冬,与日军暗中勾结的当地土顽司令成建基无恶不作,赶走了三里庄百姓,在这里聚集了800多人的队伍,暴征民伕,抢修据点,据点四角建有碉堡,其间以土墙连结,墙上设有暗堡,配有交叉火力的机枪。三里庄周围,成建基部挖了两道深5米、宽3米的壕沟,架设了两道铁丝网,后又修建了高6米、宽3米的双层围墙,并在围墙上修建了走廊形双层夹道,围墙四周各修有炮楼,形成交叉火力。成建基狂称三里庄“固若金汤”。成建基是三里庄东北的北成家寨人,抗战初期,借“抗日”的旗帜,招兵买马,网罗匪徒,组建游击队,后被山东省政府主[xi]沈鸿烈编入保安第十六旅第三团,成建基任团长。1941年,投降日军,被日军委任为“武定道皇协护国军”副师长,占据三里庄,跟日寇串通一气,经常袭扰抗日根据地,杀害抗日军民。
三里庄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也是靠近根据地最近,威胁最大的敌人据点,该据点对“广博蒲”根据地威胁极大,虽三次遭到八路军的攻击,但都没有被攻克。三里庄成为日伪军“蚕食”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基地。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根据形势分析认为,要粉碎敌人“蚕食”计划,必须先拔掉这个钉子。
1943年5月28日至29日,在清河军区直属团攻打敌据点三里庄的战斗中,承担主攻任务的二营伤亡惨重。此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二营五连最后的两包炸药,在29日凌晨成功地将据点圩墙炸开了一个缺口,部队由此冲进了三里庄。这个缺口,就是侯登山炸开的。
据一些资料记载,侯登山是博兴县人,1919年出生,1940年参加八路军。入伍一年后,他就当上了班长,被选送到军区爆破训练队接受培训。由于学习用功,训练刻苦,侯登山很快就掌握了爆破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在结业后的几次战斗中,侯登山以敏捷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实施爆破,摧毁了敌人多个火力点,从此担任了团爆破队队长。
此前,八路军驻鲁北部队曾三次攻打三里庄据点,均未得手。1943年的这次战斗,集中了清河军区直属团及特务营一部担任主攻,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打援,兵力占有绝对优势。此外,部队还专门进行了爆破、登城、巷战等战术技术训练,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这次战斗,突破口选在了三里庄东侧,由直属团二营担任主攻。直属团一营以史家口为依托,从三里庄南边攻击;直属团三营在三里庄西边和北边展开,随时准备歼灭突围之敌,阻击西边许家据点日军的增援。根据该据点工事坚固的特点,直属团决定加强爆破力量。
“首长,这次攻打成建基这条地头蛇的老窝,任务非同寻常,让我跟随突击队行动吧!”爆破队长侯登山向团长郑大林主动请缨。就这样,侯登山来到担任突击任务的二营五连,与连队爆破组的同志们一起,展开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2、侯登山“舍身炸敌堡”
5月28日晚,三里庄战斗打响,直属团从四面向敌人据点发动进攻。霎时,三里庄枪炮轰鸣,火光冲天。老奸巨猾的成建基,一时辨不清直属团的主攻方向,便下令把预先缠在铁丝网上蘸有煤油的棉絮从四面墙上点亮,组织火力拚命还击。
对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开国中将杨国夫在其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中有着详细记述。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43年5月28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黄昏,杨国夫司令员率清河军区部队在各县地方武装配合下,从三里庄以东以南的几个村子里迅速开进,突然包围了三里庄。当晚9点钟发起攻击,清河军区直属团二营五连在连长王子玉率领下,首先切断敌人的铁丝网,打开通道,对敌人围墙进行爆破。但是爆破组三个战士前去爆破都相继牺牲。副连长徐纪温带领爆破组奋勇冲了上去……也不幸英勇牺牲了。这时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点钟……我和刘其人副政委决定,如天亮前攻不开三里庄,必须暂时撤出战斗。这时,主攻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在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抱起一包炸药,勇敢地冲了上去。
在我军的猛烈火力掩护下,侯登山同志接近了三里庄东边一段单层围墙。他原想在围墙上打洞,放在墙洞里爆破,但围墙土质太硬,扒了一阵还是放不下炸药包。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前沿战士们心如火燎,侯登山同志更是心如火燎……为赶在天亮前炸开围墙,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胸膛把炸药包紧压在围墙上,毅然拉着了导火索。“轰隆”一声巨响,三里庄围墙炸开了,我们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同志光荣牺牲了!二营五连的战士们奋勇冲进突破口,与敌人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连长王子玉带领全连战士迅速向纵深发展。三营七连,在连长和指导员带领下冲进三里庄,给敌人很大杀伤,自己也有较大伤亡,连、排指挥员大都牺牲或负伤。这时,成建基自恃兵多,组织了大反扑,突破口一度被敌人封死。战士们看到侯登山用生命换来的突破口被封死,后续部队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用子弹、手榴弹、刺刀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敌人胆怯了,退缩了,三里庄据点内的伪武定道灭共护国军独立旅第二团大部被歼灭,成建基带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三里庄据点终于被拔掉。拔除三里庄据点是清河根据地内反“蚕食”斗争一个大的胜利,广博蒲三边工委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这里,杨国夫用了1100余字的篇幅,沉痛追忆了勇炸敌堡而牺牲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即便时隔数十载,他回忆往昔,仍不胜唏嘘,尤其为战友侯登山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彻底理解‘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
3、英雄缘何“默默无闻”
杨国夫是深受渤海人民爱戴的渤海将军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即奉命率山东七师挺进东北,南征北战。40年后,病魔缠身的杨国夫把这些记忆形成文字,载入《战斗在清河平原》。“在动手写这篇回忆录时,我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原则:忠于历史、忠于事实。”
不过,可歌可泣的侯登山烈士,却未能“青史留名”。山东省民政厅1981年编的《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五卷(惠民地区)?二册》,无“侯登山”之名。原渤海区党政军民为悼念抗日烈士建立的牛庄烈士祠,3914名烈士之中侯姓烈士35位,也无“侯登山”之名。
文献方面,由当事人撰写的回忆文章《激战三里庄》,是目前最早记载侯登山事迹的文献,收录在《战斗在渤海平原上》书中。该文作者有三人,分别是参加这次战斗的二营五连连长王子玉,三营七连指导员姚杰,一营一连战士于守真。其中,王子玉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曾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于守真曾任海军潜艇学院副院长。目前健在的,只有姚杰老人。
今年3月,滨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泰安市第一荣军休养院见到了91岁高龄的姚杰。当得知此行的目的,姚杰讲述了战斗经过和一些“花絮”。最后,姚老郑重证实:侯登山炸开圩墙缺口,确凿属实。杨国夫的回忆录,实事求是。《激战三里庄》所记载,均为历史事实。
那么,侯登山为什么“青史无名”?据有关同志介绍,1995年牛庄烈士祠重刻时,由于原碑字迹脱落、蚀灭,至少有30至40个人名未能录入。侯登山或许即属于此种情况。而对于他的准确籍贯,目前来说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
1942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115师政治部指示:“为隐蔽我工作意图、麻痹敌人起见,在报纸上对外莫作过高及夸张的宣传,少开不必要的群众大会,尤其不开大规模的动员或他种集会,以减小目标,蔽敌耳目。”这一要求,也或许是英雄默默无闻的原因之一。
其次,1943年战事吃紧,三里庄战役牺牲的100余烈士均未被追认“英雄”称号。据原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回忆,1943年“是最艰苦的一年……这一年,清河部队平均一天作战一次。”当此战火正酣,生死存亡之际,确实无暇表彰,追认死难者。
按照战时宣传的要求,一些牺牲的烈士,有的无名,有的无尸,有的无墓,有的无碑……像侯登山这样的英雄,如不及时抢救史料,恐怕也只能忠魂默默,永远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了。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