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掐指算来,在定城混迹已是四个年头。定城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塞外干躁少雨,沙风呼呼吹,池州草绿绿,牛羊满地跑,居民粗狂豪迈,给人印象深刻。
定城也像我们曾经过往的安塞、志丹、吴起等陕北县域一样,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地域命名极具特点,多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梁、峁、墕、坪、沟、坬、圪崂、川、崖、畔、湾、岔、咀、崾岘等,如堆子梁、水沟峁、石堡墕、店子坪、石洞沟、付坬、纪畔、张腰岘等,其实上述地名不为陕北所独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不过,由于受到陕北区域地理地貌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陕北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观看陕北地图时会强烈感受到这一点。陕北还以多栽种柳树、槐树、梨树、桑树、柏树、桃树等,也有以林木多而命名地方,如红柳沟、柳树梁、桃树梁等。
初来定城的人,除非是靠近县城的人,在语速缓慢时,还能听懂带有普通话发音的一些方言,否则只能是连蒙带猜的进行交流。也和其他地区类似,地方人发音极具特点,鼻音较重,仔细聆听,似乎这里的人把un读ong,把en读eng,把in读ing,也就是不管un、en、in,全部发成ong、eng、ing。从而分不清前后鼻音。陕北人发音的特色是说话鼻音重,爱用翘舌音,而且喜欢降调发声。比如,我,陕北人说“俄”,准确说是把“我”说成“恩俄”的第三声混合音,如张县长,陕北人就喊“掌县长”,陕西名酒“西凤酒”,简称“西凤”,而且说成“喜凤”,也是降调发声。再比如,陕北人把定边县说成“定扁”,把靖边县说成“靖扁”,把榆林市说成“榆岭”,仍是降调发声。有人说,因居住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彼此要交流,隔沟高呼,必须提高嗓音;这样,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所以来自腹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
在语言词汇方面,由于地处内蒙古、山西和宁夏的中间,而且在历史上是多民族的融合地,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词汇,形成了地方独特的语言词汇,如:管土块叫“土疙瘩”,管去年叫“年是”,管现在叫“尔格”,管什么时候叫“多乎”,管高粱叫“红稻黍”,管高粱秆叫“棒棒”,管未种而自生的叫“柳生”,管树干叫“树不浪”,管牲口叫“牲灵”,管牛犊叫“牛不老”,管羴了的公羊叫“羯子”,没羴的公羊叫“羝胡”,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鼻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沟子”,派遣叫“打发”,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等等。时间久了,听得多了,当地的发音、词汇基本上还能猜个十之七八。
地方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叠词。如“俊格丹丹、干格巴巴、苗格条条、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铮铮、湿格淋淋、笑格迷迷、齐格崭崭、嫩格蛋蛋、薄忽闪闪、白格生生、蓝格茵茵”等,可以说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这种语言特点别处不多,即使有也没有达到如此形象的程度。他们把喜欢的东西称“心锤锤”、“宝蛋蛋”、“毛芯芯”,把姑娘或小孩子的手叫“绵手手”、脚叫“脚片片”、脸叫“脸蛋蛋”、腿叫“腿把把”、眼叫“毛眼眼”, 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格外亲切。尤其是在陕北民歌里体现得尤为突出。
提到陕北民歌,在央视三套《星光大道》栏目出名的那些人中,其中就有唱陕北民歌的两位,其一叫“阿宝”,另外一个叫“王二妮”。前一个就是以其调高著称,很少有人能及。后一个以其纯正的陕北特色发音、清脆、甜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陕北民歌无冕之王”。这里的人在山坡、沟畔、村头、院落,在赶驴耕地、田间锄地、男女恋爱、吃饭喝酒、收获打场、行路赶脚、结婚联姻、祈福求雨、新人出生等等,都要来上那么一曲韵味悠长、豪放、热情、奔放的歌儿。祖祖辈辈以来,人们把唱民歌已经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有机会,你站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山峁峁上,亲耳听一个放羊的农民唱一段高亢和凄婉的陕北民歌,喷发内心绝望和无奈,诉说几千年来人们心中的愤懑和悲怆,吼岀心中的不平,你将会终生难忘。每次和韩公(陕北人)谈起陕北民歌,我说,不知是我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坚强,还是民歌感染力太强,还是那原生态的朴实美诱惑力太大,不管他的歌词是情歌还是叙事,那几声高亢带着凄婉略带擅抖的长声调时,我都会情绪激动,情不自禁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最能打动人、催人泪下的那曲《赶牲灵》。在《赶牲灵》这首信天游中,描绘了一幅陕北汉子赶着驴骡,翻山越岭的画面。在千沟万壑、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汉子赶着一队驴骡,驮着沉重的货物,在黑夜里,点着几盏灯,缓缓前行,挂在驴骡脖子上的铃铛发出“叮铃、叮铃”的声响,脚下发出一串串“得儿”、“得儿”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空灵绝响。这就是陕北赶牲灵的汉子们的真实的生活,虽然很平淡,但是却实实在在地生活着!“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的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的那个咬。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走呀来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
在定城,粮油作物主要有荞麦、洋芋、小米、碗豆、黑豆、糜子、小麦、玉米、胡麻、芸芥、油葵等。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有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在定城,当地人喜好羊肉,当地羊多吃碱地上的杂草、药材,肉味鲜而不膻。羊肉是不用刀切碎分开按斤卖的,要买就是大块。因此在定城吃羊肉是当地逢年过节重要习俗之一。在定城,泰安市场里有一家回民餐厅,是按回民的吃法,手抓、爆炒,把羊肉煮熟,切成条状,适当蘸些蒜醋汁子,肉香浓郁,香味扑鼻,回味无穷。还有在明珠路十字超北,有两家大块羊肉店,店家把羊肉按部位分开,切成大块,辅以调料,焖煮熟,盛进一个有格挡的大盒子里,食者自拿餐碗,取拿自己想要的部分,店主自是数块,部位不同,价格各异,块数乘以单价,一份大块羊肉价钱跃然心中。还有一种我不太喜欢的吃法,叫烙羊肉,把生羊肉切成小块,一个平底锅置于炉火之上,放入羊肉,加上左料,盖上锅盖,焖烙而熟。这种做法,羊肉的油太大,有腻味,失去羊肉本来固有的肉香味。
荞面饸饹是定城人喜欢的另一种美食。我们吃饸饹只吃乔记、乔家、乔氏这三家的荞面饸饹。我们也没打听过这三家店是否是三兄弟所开,还是根本就互无瓜葛。大致做法就是用饸饹床子,把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煮熟或炒或配以店家的汤料,饸饹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人们对荞面饸饹的赞美。饸饹的份量十足,价格公道,味美适口,说起来就让人流口水。
不能不提的是另外一种美食就是羊杂碎。在定城北市场,有个很大的屠宰场,每天杀的羊数以百记,在屠宰场的隔壁,有五六家专门清洗羊杂的店家。羊头、羊蹄是要用炭火烧焦,用铁刷子刷掉黑焦毛,用清水洗净即可,羊头还要用刀剃掉脖颈处的淋巴等组织,熟练的店家三分钟可以洗干净一个羊头。另外的肝、心、肠、肚、肺要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再下锅煮熟。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杂碎入锅,文火熬烩,还可再配上细粉条。食用时按照个人口味佐以辣面、香菜、葱丝、姜粉等。一碗羊杂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经济实惠。街上的小店比比皆是,味道大致无二。几年以来,穿遍定边县城大街小巷,过足了吃货的嘴瘾,体态逐年臃肿。
定城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这里的人非常富裕。这从街道两边停放的车辆便可管窥一二,“路虎”、“宝马”、“奔驰”、“奥迪”、闭着眼睛走二十步就能见到一辆,至于二三十万的中档车,那更是满街乱跑。要是遇到婚娶,那个排场,让人瞠目结舌,清一色的同款式的豪车浩浩荡荡,排成长蛇,风风光光,羡煞死人。有时暗想,我们打一辈子工,也不知道能不能挣来那个车价。那次,悄悄问了个关系好的熟人,他笑了笑,只说各人都有自己的发财致富路子,当真是在塞外这块宝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里有个千儿八百万的那太寻常了,我愕然无语。同是在这块土地上打拼生活,就好像奥迪和奥拓一样,虽属“奥”字辈,差距真是大了去了。
定城发展很快,原来的主街道在我九十年代路过时,还只有普普通通的长城街一条街道。如今大不一样,高楼耸立,酒店毗邻,街道上商铺品类繁多,只要想要的,没有买不到的。但凡是新开酒店,无不冠以“**大酒店”,甚至还有冠以“**国际大酒店”的。喜欢大是定城人天生俱来的一种豪迈秉性,开豪车、挣大钱、吃大餐、大排场,就是用个手机还要用最大屏的智能机,手机来电还要用个最大声音的铃声,说话还要用大嗓门。
马莲滩森林公园是定城人喜欢的休闲娱乐之处。公园以前生长着一望无际的马莲花,春暖花开,到处鸟语花香,公园内有茂密的林草植被、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绵延不断的黄沙、起伏不定的沙丘、绵延逶迤的古长城遗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长林、沙丘、草滩、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给塞外的定城人提供了绝好的游玩之处,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是塞外罕见的沙地森林公园,确是一朵奇葩。
在定城打工,时间久了,好像定城也成了自己的故乡,习惯也潜移默化,不去吃荞面饸饹或者是不来上碗羊杂碎,就好像缺了什么似的。
-全文完-
▷ 进入真是老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