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杨国夫、霍士廉、鲍辉三同志由省委来到清河平原,传达了党中央、毛主[xi]“关于基干武装应组成支队,恢复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的指示,和省委的决定: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霍士廉任政委,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
1938年12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 公布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境内共[chan*]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包括冀鲁边区与鲁西北地区),纵队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副指挥王建安(1939年6月任职),参谋长王彬(8月离职),政治部主任江华(8月离职)、黎玉(8月兼职)。清河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三支队”奉命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
1939年5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奉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开展章丘、齐东工作,以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杨国夫率部由胶济路南返回清河区后,在桓台东沙沟子村与景晓村等会合。为执行这一任务,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率领七团、十团、十一团、长桓独立营、特务团的一连和三连,会同高苑县“第二梯队”共3000余人,在邹平县刘家井子一带集结。第三支队司令部机关、特务团一、三连进驻刘家井子村。
刘家井子是邹平县小清河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南据胶济铁路20多公里,西去济南50多公里。刘家井子村周围有一条两米多宽,1米多深的壕沟,并有一道4米高,3米宽的围墙,是以前为防土匪修建的。围墙筑有炮台,安放着8门“五子炮”。这种炮装黑色火药,用生铁块当炮弹。第三支队在此集结的情报被敌人探知后,敌人迅速纠集九户、魏桥、青城的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向向刘家井子村一带进犯。第三支队迅速作出决断,分头迎战来犯日伪军,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使得日伪军寸步难行,敌人见我军斗志旺盛,又迅速调集邹平、张店、周村等地日伪军3500余人增援,并配备汽车100多辆,骑兵150余名,长途奔袭,于6月6日拂晓向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刘家井子村及周围村庄猛烈攻击。
第三支队司令部决定由杨国夫副司令员指挥战斗,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杨国夫副司令员当即召开战前会议,作出部署,给各部队下达作战命令,做出战前动员,一定要鼓足士气,振奋信心,打好这一仗,为完成山东纵队交给的任务奋力杀敌,各部队指挥官纷纷表示一定要坚决完成任务。在这次防御战中,杨司令员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命令外围的部队,进攻敌人的大后方,使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敌人为保住自己的老巢,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回援,这正好遭到了我部队的伏击,敌军丢下一大堆尸体,狼狈逃窜。在这次战斗中,第三支队以简陋的武器,英勇抗击6000余敌的围攻,这次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打到后来弹药不够了,老百姓纷纷把锅砸了,把铁片作为炮弹使用。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许,突然狂风骤起,暴雨滂沱。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我军冒雨迅速向西南方向突围,撤出了战斗。
刘家井子战斗,创造了毙伤日军800余人的战绩,其中毙敌417人,并击毙日寇井口司令,成为山东抗战史上颇具影响的一次大战。此役是一次出色的防御战,他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显示了清河区抗日军民不屈不挠,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这次战斗,锻炼壮大了队伍,扩大了第三支队的影响,推动了清河区抗日游击战的进一步发展。
1939年7月22日,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率部东进途中在桓台县牛旺村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1939年9月“三支队”在博山、池上一带进行了整顿。支队领导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三支队由杨国夫任司令员,徐斌州任政委,李人凤任副司令员,包剑寒任参谋长,陈楚任政治部主任。此役后,杨国夫司令员始终战斗在齐鲁这片热土上,他的事迹在清河区以及后来的渤海区广为流传。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