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与一帮报刊通讯员在江苏无锡市游玩,途中谈起了一个现象:很多记者拿着通讯员的稿子,稍微修改一下,发表时就出现记者和通讯员的名字,而且记者的名字还排在前面。大家都认为,这是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有个通讯员说:“我有篇三千多字的通讯,耗费我半个月心血,发表时竟然给加了三四个作者的名字,这些加上的名字,有的是我单位的领导,有的是记者,有的是编辑。一个人辛辛苦苦采写的稿子,变成几个人的了。这篇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成了几个人的荣誉。想起这事就气愤啊。”
其实,报刊记者、编辑拿通讯员的稿子署名,这个现象在新闻界普遍存在。报刊上很多文章,如果作品署名有两个以上,排名最后那个才是真正的作者。如果加上去名字的人对这篇作品做了很多指点、修改,还说得过去,实际情况是,很多通讯员的作品编辑并没有改动几个字,为什么他们要加名字呢?有个老报人道出了“奥秘”:报刊的记者编辑都有采写任务,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与通讯员“合作”,通讯员提供稿源,记者编辑们帮忙发表,互取所需。这个新闻界的“潜规则”,看起来不合理,却又真实存在着。
有次我去重庆,火车上遇到成都某大学两个研究生,他们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根本就是我们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指点了一下罢了,全是我们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挂他的名字。”可见,这样的不太“人性”的事情,生活中还真不少。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那些教授们做研究生时,是不是也曾经帮他的教授做研究呢?就像那些报刊的记者们编辑们,当他们还是通讯员时,是不是也经常出现投去的稿子被加上别人的名字发表呢?
生活中有些“伦理”是长期发展起来的,表面看来确实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前线打仗流血牺牲的是士兵,最后成名的都是将军。然而,士兵们又不得不“认命”,这就是现实,真正的“人性”与“人情”。谁叫你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呢?如果你退一步想想,假如哪一仗打败了,败得很惨,上军事法庭的不是你们这些士兵和下层军官,而是将军,你就会释然。
笔者从事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十多年,也有类似的感叹:熬夜写出的讲话稿不是自己的,是别人坐在台上讲,绞尽脑汁写出的调研文章,发表在报刊时署的是领导名字。虽然未免有点心寒,但又心甘情愿,因为,这就是我的饭碗。要想捧这饭碗,就不得不认可这样的“人性”与“人情”。人都有成长的过程,要摆脱这些,唯有努力进取,将来做台上的那个人。或者,不再捧这饭碗。
社会就是一个果园,当你进去,果园的主人划给你一片地,让你耕种。当你种出丰硕的果实,请不要忘记,是谁让你进来的,又是谁给你这块地。想明白了,你也许就会懂得有些“人性”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