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凡间诗话(二十七)褦襶子

发表于-2013年05月11日 晚上7:59评论-4条

凡间诗话再话“素质教育”。

上一篇提到,中国现行素质教育客观上有两个死角,一个是体育,一个是行为习惯。上一篇阐述的是体育问题。这里我们要探讨一下“行为习惯教育”的可操作性。我们的养成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可是国人的行为习惯不但没有改善,反到出现劣根性凸显,弄得全世界都要用汉语提醒大陆的国人遵守公共道德。

国人公共道德意识的堕落,与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被特色和学校养成教育流于形式不无关系。中国大陆教育意识的高屋建瓴,使我们的教育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头重脚轻根底浅,难生实效。

首先是幼儿教育严重滞后,至今我们国家未建立起幼儿教育体系,导致启蒙教育基本处在放任自流层面上。受独生子女现象与传统的溺爱本能制约,商业性的幼儿教育多屈从于传统愚昧的育儿观念。致使当今的孩子从一启蒙就受到传统的民族劣根性侵害。

社会公共设施不完善,损坏率高,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与国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构成巨大的障碍。中国孩子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现象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这里面有成年人公共道德意识缺失的因素,也有公共设施不完善的原因。孩子在公共场所想要解手,却很难找到公共厕所。这一点我们与日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咱们还存在原始状态,人家日本已经有了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厕所文化。日本的厕所很讲究,设施齐全,卫生、舒适。日本人把厕所文化上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予以重视。吃与排泄这两种看似简单的生理习惯,却着实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我们的城市里虽然规定,临街商铺、企事业单位的厕所都必须对公众开放,可是这方面没有系统的管理,致使大部分商家与企事业单位基于狭隘的自私的意识,拒绝公众使用自己的卫生间。

如厕,成了当今中国大陆城市文明的一个死角。传统的育儿观重视幼儿的生理需要,忽视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以为行为习惯与道德是孩子长大的事。成长是要有代价的,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与违背社会公德的事自然不能处罚孩子,可也不应该放任自流。应该明确未成年的孩子违犯公共道德必须追究法定监护人与临时监护人的责任(非法定监护人的长辈供养或者领孩子外出即为临时监护人)。幼儿生理排泄,受生理机能制约,不能象成年人那样具有规律性。抑制排泄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所以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的监护人与临时监护人应该自备幼儿便溺用品,用过后扔到公共卫生箱。三岁以上的幼儿,应该尽量领孩子到公共卫生间如厕,孩子的大部分潜意识,在三岁左右就已经形成。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育儿观,恰恰忽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幼儿教育的不规范与幼儿教育普及性缺乏,让绝大部分的孩子错过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待到孩子上学后,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再改善起来难度很大,成功率较低。

上学后的养成教育是孩子行为习惯定型阶段。绝大多数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认为行为习惯可忽略。殊不知此乃教育孩子的重大误区。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才不可惑缺的条件,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忽略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会让孩子的成才教育事倍功半。

除了理念上的误区外,现今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细节的足够关注。养成教育程序过于模糊。重视养成教育,应该细化到行为习惯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并且需要强化某些具体细节。例如,可将每学期一次野游、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每学期一次全校大型文艺活动、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公益活动(规定具体公益活动项目)等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硬性规定参与率要在95%以上。并制定此类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责任确认法规,设置公益性(由国家出钱)意外保险,解决因为意外导致的伤残医疗费与意外死亡补偿问题。并且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作为考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这种考量不能做特色考察,事先通知被考察学校,由学校做好充分准备,反复演练,在特定时间安排特定的学生接受考察。

考察要采取突击性,校内与校外考察(例如学生放学后在校园外观察,学生放学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交流语言是否文明,有无吸烟等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乘坐公共汽车是否有秩序,能否在车上给师长让座,有无乱扔垃圾现象等)相结合。考察部门要现场录像,公布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给学校压力予以重视),但基于保护未成年人原则,对公布的不文明现象视频中的当事学生,脸部与特征部分要做马赛克技术处理。禁止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罚款,禁止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施予暴力,明确界定体罚,给予学校更宽泛的教育空间。

我们这么些年又是立法、又是行政处罚禁止体罚学生,却从来没有明确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学生,结果束缚学校与教师的手脚,让老师们的教育活动投鼠忌器,这在很大程序度上纵容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美国等西方教育也曾有过绝对严禁体罚的过程,可是后来发现其中的弊端,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美国许多州就立法,允许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与学生有肢体接触。严禁体罚,名虽为美,看似人性。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社会与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制止改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给未来的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成年后更长的人生质量。人不同于电脑,软件程序完全是理性。人具有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对待人性中兽性的成份,体罚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教育程序。

体罚是种惩戒,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调整绝对严禁体罚矫枉过正的政策。规范体罚教育。例如美国,启动体罚(不这么称呼但实质相当于中国教育观念里的体罚)程序相当严谨,要由对该学生直接实施教育的老师提出动议,然后由专门业务机构调集该生的信息资料,招集家长、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方案,根据该生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制定有效的体罚措施。体罚教育过程要受专业部门全程监控,及时调整,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关于惩戒(体罚)教育,本人有过数篇文章较详细地论述过。请参阅《惩戒教育刍议》、《教育的力度》等文章。

惩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将其规范化。现实教育活动中,过度体罚,甚至将犯错误的学生作为发泄对象的现象并不罕见。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这些都缘于惩戒教育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可这并不能否定惩戒教育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在许多地方矫枉过正,将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正常的语言教育都视为体罚,侈谈什么冷暴力、语言暴力。暴力不好,可是没有力度的教育能有效果吗?关于如何规范惩戒教育,这需要集中各层面的专业人员甚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代表来共同确定。虽然,笔者长期的班主任生涯中也有一套自我规范的惩戒教育形式,但那只是针对笔者一些特定学生而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仅就“罚站、语言暴力”谈谈关于规范惩戒教育的管见。

罚站,是纠正不遵守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上课过程中,爱授课量的限制,老师没有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细致的语言教育。对待严重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在经过友好的提示、警示后,学生若仍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并已经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就可以将当事学生叫起来,这也是一种提示或者警示。符合人生理上的大脑兴奋灶交互抵制原理。问题是如何掌握被当今教育“专家”们视为体罚的这种提示或者警示的分寸。将这样的学生叫起来,首先要给予当事学生与其他全体学生一个理由。让学生心理上能够正视接受这种方式。每当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时,笔者都会对学生们说:“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同学犯了什么原则性错误,老师这也不是惩罚他,只是他的听课效果不好,以这种方式改善一下他的听课效果。就象同学们上课困了,老师给你一条湿毛巾,擦把脸提提神一样。老师上课始终站着,现在这位同学们可以与老师平起平坐了,没有什么不光彩的。玩笑、玩笑,那么上课老师站着,同学们坐着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老师站着讲,同学们听起课来效果好,老师便于观察同学们的接受效果随时调整授课方式与内容,不是你们就应该坐着,老师就必须站着。是坐着还是站着取决于讲课与听课的效果。所以哪个同学被老师叫起来,只是换一种有效的听课方式而已。

有了这种铺垫,学生们对于课堂上站起来就不觉得不自在了。但是别的同学都坐着,他站着这种差别又随时提醒他是因为什么站起来的,从而大脑里的这个精神兴奋灶抑制住了刚才在下面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那个兴奋灶。但是,不能就把这样的学生谅在那里长时间不管。要随时提醒他,老师讲的问题一会要提问你,你若能答上,就可以坐下听课了。然后,计算好当事学生站着的时间,不能太长,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也不能太短,起不到警示的效果。当学生站着较累的时候,给他提个刚刚讲过的问题,问题的难易度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让学生较容易答上来为易。如果出现简单的问题,学生没有答上来,就再给他一次机会,这回间隔时间要短,问题要更简单。当学生回答上问题时,要找个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及时表扬学生,切忌不要让学生误会为讽刺。

例如可以表扬这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先给学生讲,在大山中原始森林里,如果看不到周围山形地貌就会迷路,在森林里转来转去走不出来。为什么呢?经过研究发现,人的两条腿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就象人习惯用右手,右手就灵便一样),力度存在差异,在没有参照物随时调整方向的情况下,人就会往腿力度弱一侧倾斜,一步倾斜一点点,可是走的远了,方向就发生变化了,就会在森林里的原地走一个大圈。所以人在森森里没有指南针、gps定位仪等确定方向的仪器就会迷路。人生也是如此,由于生活习惯与能力差异,人也会向较弱的一面倾斜,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人需要不断调整行进的方向,才能达到理想幸福的目标。刚才这位同学,就具备这能能力,所以老师坚信,他虽然在求学的路上有过偏差,但他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他的理想,得到他的幸福。

可能读者与业界同仁们会觉得这太繁琐,是否有这个必要。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程序。在教育上追求捷径,势必事倍功半。这种作法,就象编电脑程序,如果每个使用电脑的人都自己重新编程再使用,那电脑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如果,我们能够在与自己的教育对象接触后,把这些教育理念晓谕给孩子们,以后你的教育活动就会顺利得多了。经过类似的观念交流后,上课哪个同学再有不注意听课的现象,我们往往只需要相视一笑,一个体态语言的表情,就能够让学生调整听课状态了。

传统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不是自我表白,就是将教育活动上纲上线,遵循这个原则,符合那个规律。其实许多教育活动本身就象我们日常吃喝拉撒睡一样有着自己的规律,只要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好分寸,就会行之有效。“原则”与“规律”若不落实在细节上,其可操作性就要大打折扣。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理论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具体操作。倘若教育经验交流,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就是不折不扣的作秀。所以愚以为教育经验交流可分两个档次,从研究教育的角度交流经验,三分理论,七分教育活动的细节足矣;一线教师从教育工作角度交流,需要一分理论,九分教育活动细节。可是大部分教育经验交流,四分理论,六分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中的细节往只有三分,其他三分教育活动常常是很笼统的。

让我们看看日本小学教育程序。日本人为了为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在小学阶段制定了很多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独特的明确具体的学校惯例活动,并规定全体师生都必须参加。这些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校典、运动会、修学旅行、远足等,其中隆重的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都是经过精心筹备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为规避风险导致的教育程序抽条,对时下的中国教育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的学校为规避风险,导致的教育程序抽条,已经产生严重的负面社会效应。若不由国家强制执行一些必要的程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将成为一句空话。

下面是中国学生到日本交流时看到的小学生午餐时的情节。日本的小学生无论年级高低,都必须每天抽一个班到类似咱们的餐饮中心帮厨。主要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在世界上是属于最高一档的,完全有条件雇佣专职餐饮服务人员。可是日本人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程序。宁肯费比雇佣专职餐饮人员更大的代价,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帮厨。

帮厨活动既有具体到学生个人的必要程序,也保留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旨在从能力与观念两个维度教育学生。不但帮厨活动具体细致,就餐环节也有明确细致的规定。例如,珍惜食物,饭后刷牙,牛奶喝完,瓶子要倒着放进盘子里,这样不容易走路的时候倒下来摔坏瓶子等。每个学生在就餐处皆有专用刷牙用具,就餐处有足够的刷牙位置,餐后刷牙是就餐的必要程序。

校内学生餐讲究营养配餐,并鼓励学生努力吃饭,饭菜都吃干净。遇到不喜欢吃的,也要尽量去吃,以剩饭剩菜为耻,培养孩子理性饮食的习惯。条件好的学校虽然配餐丰富,品种较多,但从营养的角度数种饭菜配成套餐,学生可以选择喜欢吃的品种,但只能选择一套,不能同时选择两套。若想吃的饭菜分属两套,就只能下次再选择。遇到选择后吃着不顺口的饭菜,也要努力吃掉,下次不选择就是了。关于就餐的规定虽然在日本各学校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饮食、理性饮食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学生帮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与责任义务意识。

饭后垃圾分类;吃完饭自觉擦桌子;没有监工和指挥自觉找活干。挑重活干受推崇,为能力收获。日本的小学教育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与融入社会的能力。

有人把日本的教育喻狼性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体必要能力与群体协作意识。把中国的教育喻为羊性的教育,自己吃自己,任个体自由发展,无视群体需要,缺乏协作意识。素质教育,须要有必要程序与选择程序。关系到未成年人身体健康与意志品质培养的教育内容,有必要硬性规定一些选择项目,即避免这方面教育的缺失,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项目还要有群体与个体之分,群体项目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旨在锻炼学生个人能力与意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个体项目类分,要照顾学生生理与心理差异。

行为习惯不是小事,是孩子融入社会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程序。希望我们的教育专家,在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同时,关注行为习惯教育细节。制定具体的教育程序与方式。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真正输在起跑线是未成人的行为习惯教育的缺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好一篇酣畅淋漓的文章!针砭时政而又不乏温厚诚朴,有“一语道破”之感。
行为习惯不是小事,是孩子融入社会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程序。希望我们的教育专家,在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同时,关注行为习惯教育细节。但是,当口号在浮躁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的花朵,能有多少时间去走这些弯路,我们的希望,经得起多少时光的蹉跎?此题无解。先生之文,震耳欲聋啊,这文应该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管理者都看到。

文章评论共[4]个
静月清荷-评论

这一段时间,经常能够从先生空间看到你的工作一瞬,甚是精彩和充实。在此,借宝地,问候先生,祝福先生夏安。at:2013年05月11日 晚上8:26

褦襶子-回复其实从内心来讲,我对时下的中国教育也缺乏信心。至于在下的呼号有多大作用不敢想象。只管做就是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谢谢关注,祝安。 at:2013年05月11日 晚上9:39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时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震天,可是又有何用处呢?既有“科举制度”,“八股文”又怎能根除?问好褦襶子老师。at:2013年05月11日 晚上9:56

褦襶子-回复感谢关注,祝安。 at:2013年05月12日 上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