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出版后,至今影响不衰,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有好几种不同版本,例如平装的班登(bantaxn)版已印至第五十三版。它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越来越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重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50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美国有的当代史家把美国的,50年代称为“静寂的50年代”或“怯懦的50年代”。
一些青年人更以消极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比如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方式,史家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人物霍尔顿?考尔菲德,就是垮掉分子的典型代表,但垮得还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他探索和追求理想(包括爱情理想),因此他向往东方哲学,提出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畅想。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突然转变长久以来斥责社会、倾诉不满的口气,说他是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深有所触。曾经的我就一度认为自己也和霍尔顿一样,迷失在经济飞速发展时精神空虚的漩涡中,抑或现在也觉得没能完全摆脱霍尔顿的影子。这是一个可怕的消息!
当一个人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时,他混沌、迷蒙。稍微有所领悟的时候,短暂的兴奋过后,又是一筹莫展地发现自己只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只能哭着悲叹自己竟然是个天天在风衣里包裹的人。小孩子理所应当的懵懂,少年人略窥奥妙才能真心领悟自身的渺小,在成熟之前,谁又不是被传统、风俗和丑恶包裹的梦想守望者?
霍尔顿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是“上帝死了”之后可怜的年轻人。而中国现在的状况恰好类似于美国的那个年代,虽然中国没有上帝可死,但是却有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中,迷失在现实和理想中的人。这些精神匮乏,物质追求又不很明确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该如何深入生活,如何面对没有精神支柱的未来呢?但幸好朋友认识到“他是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有梦想,也知道生活的艰难。知道自己处境,在不断面临抉择的人生过程中,渐渐掌握理想和现实的平衡,慢慢地脱变,一定会等到雨过天晴的一天。
幸运的是,“垮掉的一代”之后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这样在大时代背景下没有顾虑的我们,也不用对总是垂头丧气,忧国忧民了。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认真规划铺向未来的路,再踏踏实实的一个个脚印踩上去就好。
等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习惯了悠闲的生活,习惯了那几样娱乐活动,习惯了各种便利工具包括网络的新鲜劲,等我们把这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一切新事物消化了十之八九,就像古代人实现了习惯在床上睡这样伟大的创举时,或许我们就忘了曾经的守望了。那也不是什么坏事。
-全文完-
▷ 进入三月天读书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