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北齐文学家。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之道,也受道家思想影响,主张谦让。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极大,并认为教诲人们要尽忠行孝,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名声播扬等道理圣贤的书籍都已讲得很周全和齐备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以备矣。”所以,他在《颜氏家训》的序言中即表明,他写《颜氏家训》的目的不是为了重复圣贤们所谈的修道养身的道理,而是为了整顿家风,教育子孙。然而,我们今天读《颜氏家训》,颜之推的一些教育观念如父母必须把爱子与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爱子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等,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良好的教育开始于幼时
颜之推通过对自身的成长经历的回顾,认为幼时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颜之推很小的时候,虽然其父母对他“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即非常恳切确当地优容勉励,关注他的爱好崇尚,磨去他的瑕疵,引导他的特长,但在父母去世后,其兄长对他在教育方面却是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所以到了十八九岁时,还是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而此时想起要约束自己,而习惯已经是养成,短时间难以洗刷干净。直到二十岁以后,还常常口是心非,善性与私情常相矛盾。这个时候再来悔恨和叹息缺乏教育,但已经晚了,所以只希望后辈们能谨记此教训。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颜之推的的深刻体会中,我们开一看出,他是赞成良好的教育得开始于幼时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因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也就是说,同样的语言,因为是亲近的人说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闹,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诲,就不如妻子的劝解。可见,颜之推认为,亲人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育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进行德育。在学校教育比较完善的今天,我们的家长们似乎都还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老师。事实上,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养成,仅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父母和家庭成员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影响更大。关于这一点,颜之推在前面的序言中以自身成长的经历证明过了。
颜之推是把孩子的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的,因为他在《颜氏家训》的第一章,就是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尽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把人分成了上智、下愚和中庸几等,但在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面,他却是非常肯定地强调要从小教育起。他说,古代的圣王,都有非常严格的胎教。常常是从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要求孕妇“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而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对于平民百姓家,可能做不到圣王那样严格的胎教,但因该在孩子识人脸色、懂得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等到孩子稍长大时,就可以免去一些变惩罚。
颜之推对那些不讲教育只讲慈爱的父母,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吃的、穿得等什么行为都听从孩子的,该训诫孩子的时候反而夸奖,该呵斥的时候反而欢笑,都孩子的品德习惯养成绝对没好处。因为等孩子懂事了,还会以为做人的道理本来如此。等到家长意识到这样不对,要来更改孩子的习惯时,已经迟了。“捶打之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所以,他说,“教妇初时,教儿婴孩”。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颜之推在教育孩子尧趁小的这一观念上,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
颜之推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他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要注意的:一是父子有亲,亲而不狎;二是对待子女要公平。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爱孩子并不等于溺爱甚至屈从孩子。所以,颜之推说,那些鞭笞训诫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爱得更深,更长远。而那些舍不得孩子因为呵斥而神色沮丧,挨打而肌肤痛苦的父母,虽说从本意上并不是要把孩子推进罪恶的泥坑,但却因为溺爱而是孩子最终败德。对此,颜之推认为,父母应该既威严又慈爱,“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亲,不可以简”。同时,颜之推也认为,对待孩子要公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而父母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想想那个做父母不是喜欢聪明懂事的孩子多一些?
颜之推的育儿观,对我们现在的父母来说,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家庭中,孩子只有唯一,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宠爱有加而威严不足,而在孩子长成之后的总总缺点面前,又感到强烈的挫败和沮丧。这也许是当今独生子女父母的悲哀和不幸。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们能够读读《颜氏家训》,把对孩子的教育从小抓起,使之习惯成自然,或许在孩子长成之时,就会少很多烦恼吧。
3、关于爱情与亲情
对于不讲计划生的时代出生的孩子,大都有多个兄弟姐妹。因而兄弟姐妹们之间该如何相处和睦,自然也会成为颜氏家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颜之推认为,一个家庭的关系无外乎三种:夫妻,父子,兄弟。至于族中的亲戚关系,都是本原于这三种关系。其中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感情上是无比亲爱,不打折扣的。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以后,最牵挂的人就是兄弟姐妹了。所以,兄弟姐妹之间应该亲密和睦,相扶相帮。在朝夕相处的时候,能够少顾私利而多讲道义,对待兄弟的子女如同自己的子女。
在颜之推的理论中,非常重视这种血肉之亲的骨肉感情,而对兄弟的妻妾,却很偏颇。他认为成年后的兄弟之所以疏远,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妻妾。我觉得这对家庭中的女人是极不公平的。
由颜之推的兄弟亲情理论,联想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多子女家庭的一代,兄弟姐妹的感情应该是弥足珍贵的,甚至比起跟父母感情,还要重要。因为父母总要先我们几十年而去,兄弟姐妹却永远是自己危难中的坚实依靠。因此,每次回家,我都特别重视让我的弟媳妇高兴,因为她和我兄弟一起,代表着我们家的血脉与门派。有他们,就有父母的温暖和根系。这样做,也许有些封建和传统,但是的确是这样,只有有血缘联系的亲情才是最剪不断的。
一位朋友写文,说的是爱情与亲情的关系。他说很多人把消逝的爱情说成亲情是一个伪命题。我也是赞同的。在亲情面前,爱情其实是最脆弱最苍白无力的。再颜之推那个不轻易离婚的时代,妻妾在兄弟亲情面前尚无地位,何况在当今换妻如换衣服的时代?所以,聪明的人很少把爱情和亲情对抗起来,因为他们太明白,在亲情面前,爱情最终会失败,而自己最终会伤心而离开。有太多的落寞,也有太多的叹息,只因为那是血的联系,骨子里的联系。
或许,把自己融入他人的亲情,或者,把自己游离他人亲情。只是每一种选择,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最好,尊重他人的亲情,理解他人的亲情,享受他人的亲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爱情,只能这样选择。
4、关于齐家
怎样才能把家管理好,从古到今都很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曾在《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颜之推也在《家训》里提出:“施而不奢,俭而不吝”。这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启示。
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子先而施与后者也”。也就是,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的。一般来说,父不慈就会子不孝,兄不友爱弟就不恭敬,夫不仁义妇就不会温顺。而至于那些父慈子逆,兄友弟傲,夫义妇陵的,则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训诲诱导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用刑罚来使他畏惧。
对于颜之推的这一说法,我是比较质疑的。父慈子逆,兄友弟傲,夫义妇陵的,不是天生凶恶,而是源于娇惯。一般来说,孩子在小时候,都有一段想极力讨好、极力顺从家长的时光。这个年龄段大致在6-12岁,很多心理学家都通过实验证明了的。在这个年龄段,家长制要对孩子好的方面进行鼓励和表扬,坏的方面进行引导和纠正,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肯定,大都会顺从家长的意志。只是很多家长因为溺爱孩子,不愿意在早期进行引导和训诫,才导致了孩子的忤逆。妇也一样。
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人把缺点当作习惯。一个缺点的改正也许并不能,但要改变一个习惯,就如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许没有大的变故或者触及灵魂的偶发事变,估计是非常困难了。所以,教育训诫还是得在习惯未养成之时起。
一个家庭要想井井有条,维持正常的运转秩序,必须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学的管理。颜之推在这一点上,非常推崇孔子的教诲:“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但是也不能俭省到吝啬。因为俭省是一种美德,但吝啬就是对危难紧急时也不体恤了,这是对美德的讽刺和背叛。持家最好的就是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了。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这一点对现在的家庭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想象那些看起来风风光光的人,家庭生活却是一塌糊涂的人家,或许就是不知道积累。而到了需要花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也许在常人眼里,他们是幸福的,潇洒的,但在他们自己的感受中,也许也会说不尽的悲哀和伤心。
寻常百姓家,是比不上富豪的挥金如土的。要想把日子过得殷实,小康,还是得牢记颜之推所说的“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为好。
5、关于榜样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荀子说过的“蓬生麻中,不扶辄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在说环境的造就作用。无论是从环境造就人的角度,还是从人改造环境的方面,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有孟母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而“三迁”的历史典故。因此,古人在择友时,大都有择善而交的特点。如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刘禹锡也在《陋室铭》中写道:“往来无白丁”。而对于颜之推来说,他却用的是“慕贤”。
颜之推认为,人在少年的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陶陶然,人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更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的易于学习的东西。所以,和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培育兰花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芬芳;跟恶人一起,就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腥臭。
在学习中,有贤人作为楷模固然好,很多人也愿意仰慕贤人。其实最好的榜样就在身边,很多人却往往看不到这一点。重视耳闻轻视目睹,是时下很多人的通病。颜之推很是崇尚从身边的贤人开始尊敬起。不是敬仰古代的大圣大贤,而是当世的。
颜之推的这一观点,对现在的榜样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对孩子讲遥远的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往往没有生活中的就在身边的人来得亲切,来得有效果。因为历史的人物,对孩子来说,是那么的抽象,理解起来是那么的困难。而身边的人物,就活在当下,他的言行举止都是那么的真实,所以更能产生好的效应。古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我们是更不应该忘记了。
6、读书是为了什么?
自古以来,虽说也有人认为存在生下来不用学习的圣王圣人,但绝大多数人都得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自身的修养和养生的技能。现代教育家们更是主张,学习是一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提倡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学习,研究学习,创新学习。颜之推也从他所生存的环境,提出了一套勉学的理论。这些理论中的某些方面。仍然能引起今人的诸多思考和借鉴。
颜之推是普通百姓的立场上提出勤勉学习重要性的。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应该商议耕稼,商人应该讨论财货,工匠应该精于制造器用,武夫应该练习弓马,文人则应该学习经书。但是,仅仅限于专业还是不够的,因为各行业的不相通,可能会造成彼此间的相轻相耻心理,甚至在某些场合让自己出丑。所以,他认为不能使从事那个专业的人,都应该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学习一些他专业的知识。
颜之推也认为,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可以随处安身。他以梁朝为例,在和平时期,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尚可凭借家世谋取一些职位。一旦发生朝廷变更,战乱流离之后,这些人便成为了一无所得的弩才。而能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别人当老师。从这点看,还是应该勤勉学习。因为只有有学问有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安身。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明白通达。虽然在古时候,有人凭借一身好武力,也可以取得爵位,虽然在社会的变革时期,一些不学习吴知识的人,也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修养身性,明白事理,使自己心胸开阔眼睛明亮。所以,颜之推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学习好比种树,春天玩赏花朵,秋天收获果实。
学习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因为幼小时期,精神专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孩子在6至12岁的期间,是最听话、最温顺的时期。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欢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他们最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并按老师家长的要求去努力。颜之推也说,他在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十年温习一次也不会忘记,而在二十岁候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荒疏了。所以,他说,幼年学的像太阳刚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但是也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就不会进步,这也是颜之推的基本观点。
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老子庄子的著作,强调修身养性,保全本质,不肯让外物妨碍自身的天性。圣人典籍,是用来讲教化的,只要熟悉经文,粗通传注大义,常使自己的言行得当,立身做人。至于学习什么,颜之推更主张学其精妙,务实求真,能救世匡俗,娱心悦耳。在学的态度和方法上,颜之推主张勤学,专心致志的学。
总之,在颜之推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修养性情,娱心悦耳,增长知识,明白通达。今天,我们既我们的孩子,都在为了生存而读书。虽说不上学而优则仕,却也是学而优则仕。看看那些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的家长,逼迫孩子一定要上大学的家长,似乎远远脱离了读书的最初目的,而是在激烈竞争中谋求生存的手段,应该说是一种悲哀。我很羡慕一些朋友,忙完工作后,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茗茶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为了评职称去写文字,为了教学而读书。或者,我们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我们该放弃一些功利的东西。只是,能行吗?
7、名与实
每个人都喜欢有些成就,以此来图个好名声。这在我们传统的理念中并不奇怪。“人活留脸,树活留皮”,这是古话。因此,在我们的很多人中,都会为了所谓的脸面而给自己一些伪装,尤其是那些身在明处的公众人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名实》篇中,也对名和实的现象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事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颜之推认为,名与实,好比形与影。德艺周厚,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不修身却想在世上传好名,就好像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显出美影。所以,要求好的名声,首先得加强自身的修养。但是在颜之推看来,求得好名声还算不上真正的圣贤之人或者说君子。他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福佑,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被淹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正能得到名的。
颜之推举例,说有人通过修改弟子文章来抬高身价,最终被高人给发现了,名誉丧失。他认为这样做的害处有两点:一是如此不能长久,最终会露出真相;二是正在学习的人有了依靠,将更加不努力不专心。弄虚作假得来的名声,一到难处便会难以为继,而露出真相,使原来的荣誉功绩也随着消失。
总之,颜之推主张,名声不在于立,而在于修养;不在于弄虚作假,而在于脚踏实地。想想当今世界,沽名钓誉之辈不甚其数,最后东窗事发,身败名裂的也不乏其人。一些教授剽窃他人成果;一些官员口头讲“三个代表”,讲“执政为民”,而私下却是公权私用,腐化堕落;一些艺人,公众场合是金童玉女,青春偶像,私下却是乱七八糟,惨不忍睹。我不知道这些现象是不是符合名和实的理论,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弄虚作假来形容。但是,颜之推的名和实的理论,确实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对待荣誉,怎样对待名声,该怎样做一个实在人。
-全文完-
▷ 进入吹糠见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