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诗话话书包。
最近,同事上海的外甥因为中考加试体育闹情绪。这个孩子平时不愿意运动,身体较胖。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性运动锻炼,可是仍没有信心通过体育加试。甚至产生中断学业的念头。最后虽经过长辈与亲朋好友的鼓励与说服,顺利通过了加试,但是孩子仍觉得是自己幸运,对自己的运动实力没有信心。这个案例反映出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恶化问题与体育的困境。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背着硕大的书包,旁边跟着或蹦蹦跳跳或悠闲漫步的学生的现象已不罕见,有的学生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的都高都壮实。步履蹒跚的爷爷、奶奶吃力的背着书包,孙辈们心安理得地“心无旁骛”。这就是中国式的舐犊之情。其实关于溺爱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古已晓之,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在计划生育政策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影响下,对于孩子的溺爱达到空前丧失理性的地步。
近年来媒体经常披露,有青少年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杀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人伦惨剧。据有据可查的记录,短短三十多年,此类人伦惨剧竟然超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总和,冠绝当代文明世界。一些成年人,每闻此噩耗,常常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似乎问题出在孩子们身上。其实这是国人的特色观念在作祟,拒绝反省,遇事只找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忽略成本)成就是巨大的,可是中国的问题遭遇的诟病也是空前的。然而,国人对待世界其他民族对于中国问题的质疑一律斥之反华予以回击。这种思维定式,已经深嵌国人的灵魂。此观点已在《凡间诗话(二十)》中作过交待,此文不再赘述。
人之初性本善。即或是基因突变也没有这么快的。问题出在国人的教育理念上。而这些人伦惨剧的始作俑者之一就有那些遭遇屠害的家长们。说这些受害者咎由自取确有些不人道,然而顾忌“人道”的感受,可能会让更多的家长们重蹈人伦惨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溺爱,可能多数属于一种本能,但细究下去不难发现,这种溺爱里不同程度地隐含着成年人的自私,家长过多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孩子的成长。这让我想起狼在教幼崽生存时的作法,可是作为智慧生命的人类却无视自己的责任。
据说狼在幼崽下生刚能走后,就咬幼崽逼迫幼崽出去觅食,而老狼则远远地跟在后面,不在幼崽出现生命危险时,绝不出面相救。作为孩子的长辈,对孩子最深挚情感无过于唯孩子健康成长是从。不能以孩子的本能好恶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为了博取孩子的好感,满足自己天伦之乐的感受,就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牺牲孩子的成长。这种爱是不是也太特色了。难道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都不能牺牲一下自己的感受!孩子对家长所生怨怼,是孩子本能升华为理性的成长过程。多数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舍不得爷、奶、爹、妈的感受。
现在孩子的书包大得的确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忧虑孩子的身子骨,这听起来似乎很人性,其实与人性相距甚远。连动物都知道都懂得怎样对待幼崽它们才能具有生存的本事,说人不明白,那是自欺欺人。孩子承受艰难的能力,是从小逐渐锻炼出来的。这是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孩子书包的沉重,是畸形的教育体制与逐利目的所致。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向学生强行推销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可是各地方多以省级官方名义强行将教材配套之教辅材料与教材一同配发学生,明目张胆地占用学生书费。学生教材多为双套,书包也就加重加大了一倍。孩子们在校学了一天(全日制学校),放学回家还要有家庭作业,书包也就只好背来背去。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教孩子的也暂时只有适者生存。
今天家长把书包背在自己身上,首先让孩子们产生自己的责任并不一定自己来承担的错觉,以后遇到事就会寄期望于家长,此类溺爱也许就是当今孩子拼爹意识产生的根源之一。其次,既然孩子所面临的境遇短期之内无法改变,溺爱就会剥夺孩子锻炼承受坎坷的机会。自然规律将来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当孩子独立面对这个他们暂时无法改变的世界时,他们该如何承担生活重担。一个民族的孩子们如果连书包的沉重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光耀门庭,肩负起民族的兴衰。如果说长辈们并非拿孩子的未来换取自己今天的感受,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岂不是南辕北辙。
每当闻听人伦惨剧,笔者的心都很不是滋味。也许那些遭遇人伦悲剧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至死都在怨恨自己倒霉。养了一个没有人性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们的人性正是在他们的溺爱中被阉割掉了。用民间的逻辑,就是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所以古人云,惯子如杀子。
小女少时,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去上学。因为路上不安全,笔者也曾送孩子上下学。可是无论孩子的书包大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替孩子背过一次。这也是一个情感煎熬过程,每当看到女儿背着大书包,摇摇摆摆吃力行走的样子,笔者的心都反复产生抑制不住想替孩子接过书包的愿望,可是每次都克制住了。看到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替他们背书包,女儿的目光从期望到渴求,从渴求到疑惑,从疑惑到委屈,作为父亲其内心如刀割一般疼痛。
到了中学,女儿在笔者所供职的学校读书,其他老师的孩子都是父母把饭给打到办公室,孩子下课就到办公室去吃。可是笔者给孩子办了一张所有同学都使用的饭卡,告诉女儿什么时候吃不到饭,就来找爸爸。也曾抑制不住给孩子准备过几次饭,可是叫来孩子时,孩子都说已经打饭了。一直到中学毕业,女儿都没有到笔者的办公室吃过饭。尽管,每每将这里面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似懂非懂地也曾努力接受笔者的观点,然而孩子眼里委屈的目光从来没有消失干净过。直到孩子上大学前,笔者才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讲给孩子听,女儿扑到父亲怀里,眼泪当时就下来了。
女儿的大学同学,有病、遇到困难都要向家里哭诉,许多家长千里迢迢赶过去帮孩子。可是女儿从来没有向父母诉过苦。问及孩子有什么困难时,孩子常常还要安慰父母。见到孩子的成长,笔者好欣慰。当初,笔者是抱定宁要让女儿理解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恨自己一辈子,也要教会女儿生存的本事,绝不在孩子成长的原则问题上妥协。只要女儿有个幸福的未来,她就是一辈子都不认这个爸爸都没有关系。有孩子以后,笔者反复思考父亲意为着什么。直到孩子离家上大学后,才似乎明白,父亲就是孩子成长的铺路石。孩子属于未来,不属于父母。已经身为人(祖)父为人(祖)母的同胞们,溺爱是种原始的私欲,那不是爱孩子,是爱你们自己。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