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滨县县中抗日救国活动
一九三六年,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共[chan*]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斗争风起云涌。渤海革命老区许多有志青年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国运动中。为顺应全国的革命高[chao],是年二月,滨县县立中学建立。当时该校爱国进步教师李秉环(李毅)、于云亭、金树源、徐兴周(徐宗华)等人在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进行爱国教育。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学生踊跃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使这支学生进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七·七”事变后,“民先队”组织学生和进步教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用发传单,贴标语,演出剧目,集会,讲演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县每一个村庄。他们纷纷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列强除军阀”等革命口号,在全县点燃了抗日的星星之火。同时,大力组织募捐,支援前线,支援抗日,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在校内,由语言教师徐兴周做指导,优秀学生高法度任主编,创办了校刊“星火周刊”,该刊揭露黑暗,宣传进步,深受学生的欢迎。
滨县县中的抗日救国活动,不仅对全县人民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育了许多进步学生,而且为蒲台县的革命工作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他们在早期就纷纷投身到革命的阵营之中,在滚滚的洪流中,很快成长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担负起了党政军各条战线的重要工作。在我县比较有影响的有张克昌(湖西肃托中被错杀);孟宪同(孟哲生),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上海市物资局党委副书记;高法度(高涯生),曾任西南师范学院教务长;刘竹溪(刘庆濂)一直在军队工作,副军级;刘庆泗,曾任上海文汇报党委副书记;宁洪彬、刘订溥、刘洪恩等也都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担任着重要的领导工作。
二
鸿文中学党支部
鸿文中学创办于1902年,是鲁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一所教会学校,1904年由滨城西南范家集迁至北镇。该校位于蒲台县城东北角,占地50亩,设高中、初中、高小和小学共13个班,师生员工700多人。“七·七”事变后,蒲台、滨城、北镇等重要城镇均被日伪军占领。滨蒲两县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激发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我党对鸿文中学这块教育阵地也开始重视起来。
当时,鸿文中学的教师大多是以张思敬为首的教会人员,其中不乏爱国进步人士。1943年初,教师队伍中进来了一批国民党党员和三青团团员,逐步控制了学校各方面大权,校长张思敬实际上处在国民党和三青团的控制之下。学生来源范围很广,有教徒子弟,汉奸和国民党投降派的子弟,敌占区和我抗日根据地边沿区的富家子弟,也有少数贫穷家庭的子女。学生的思想非常复杂。为了争夺青年学生,国民党对该校加强了控制,日本特务也加紧进行渗透。清河区党委也积极地打入鸿文中学。首先将学生孙升高和其同班同学张光朋作为培养对象,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在学校建立了联络点。然后通过孙与张及时了解学校动向,掌握蒲台、北镇等敌伪动态。
1943年3月,清河区青救会集中了五六十名适合到敌占区城市工作的青年干部,举办了一次青训班。这些干部有耀南中学的学生、儿童团干部、部分区干部和妇女干部。宣传部长陈放,青委书记夏戎亲自给大家讲课,要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地下工作的方针、任务和组织纪律,尽快适应敌占区的工作环境,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旦遇到不测,要坚定地保持革命气节。同年夏,在清中地委青救总会会长崔毅的组织安排下,焦英、王瑛、孙升高三人组成党的地下工作小组,进入鸿文中学学习。上级指定焦英任党支部书记,王瑛为党支部委员,从此在学校开始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党的地下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团结抗日爱国学生,组织抗日学生救国会,发展党员,壮大队伍。他们先从维护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做起,在女生部发动了“饭团”斗争,打击了三青团的嚣张气焰。其次,组织大家阅读讨论进步书籍,引导青年走革命道路。第三,冲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界限,建立联络点。第四,秘密组织选送爱国青年到解放区学习参观。学校地下党组织经过艰苦的努力,逐步扭转了鸿文中学的局面。
1945年2月鸿文中学地下党组织开始撤离。
鸿文中学地下党支部的诞生,既培养锻炼了大量干部,又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两年多来,地下党组织先后发展党员2名,学救会员402名,共有100余人参加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争年代,这些人相继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