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又见桃花笑春风清泉之韵

发表于-2013年04月21日 晚上7:35评论-9条

塘江古镇,热闹非凡。在熙熙嚷嚷的人群里,肩挑手提的、背背篓的,推独轮车、大板车和骑三轮的,无论多忙、多累相遇相见总少不了一声“老表、表嫂你好!”“小心点,慢慢走,天色还早。”或者是“很久不见了,等下到了圩上我请你食饭;散圩后打我家经过时可别忘了进屋来坐坐”……听起来很舒服,就像走亲戚一样。他们当中好多都是忙了一个早春的老表、表嫂,大都元宵节之后第一次出门,所以总是牵男揩女,扶老携幼的来赴圩。

在这些特殊的人群中,多数是本地世居的农民,他们有的收获了蚕豆、雪豆和苗笋,有的收获了木耳、香菇和棕芯;还有的挑着早熟的三华李,簕瓜(黄瓜) 茄子、四月眉(四季豆),并且还有山中特有的蘑菇、草莓、红皮菜。人勤春早,山农们清明前就为木头、木屑接好菌种,让新香菇上市赶在端午之前;粮农也不示弱,早在春分前后就翻耕好了田地、搭好了田唇,并在水稻秧田里追了基肥和草木灰,等清明一过就可以脱秧莳田割油菜。

一路顺风,一路欢颜。我跟随着匆匆赶路的人们,只见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从水路、旱路、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向着塘江镇聚集,当我走到距塘江圩还有十里地的分水坳时,从山顶的观景亭传来客家山歌,歌声就像一阵阵徐徐吹来的春风,质朴、甜润、自然、清新。听:

女唱:

一只山歌一只岽,终于来到凉风亭;

唔见表哥在等我,急得老妹泪淋淋。

男和:

人哇上岽赶气紧,累得哥哥汗淋淋;

晓得老妹在等哥,三步并作两步行。

这是一对恋人在忙里偷闲出门去赴圩的情景。他们在农忙时节是不可能像城里人那样可以利用周末亦或是周日相约在一起的。一旦逢到大圩日,他们总要以去圩上办事为由,相约在一起交流感情。

就在他们如痴如醉相拥在一起的时候,若被茶亭对面路过的小伙子们看见了,他们总少不了用山歌表达爱慕或者是羡慕之情的。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便在对面的横排上唱道:

日头刺眼看唔清,对面老妹羡死人;

大树底下亲个嘴,害我口水濄濄吞。

相隔太远听唔清,哥哥哇个嘿那人?

老妹我来会表哥,哪有心思逗闲情。

小伙子听到和歌妹子不予理睬,显得更加急不可耐,随即登上一个高坡,再次开腔:

山歌越唱越有劲,想妹想得我发疯;

夜里想你歇唔着,日子想你冇哪寻。

路上弯多看唔清,听歌猜到六七分;

一个南来一个北,我俩不是同路人。

小伙听罢姑娘这样的回答很不是滋味,随即跳下山坡扬长而去。这时引来好多赴圩过路的客人,尤其是那些中年男女,听到这久违了的山歌,总想跃跃欲试,图个新鲜。

这种以对歌形式进行调侃、传情、道喜、问候的情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过了。老表们都说,如今农村老表富庶安康了,很多人从过去的追求温饱开始向丰富精神生活转变。他们似乎现在才看到,如今地市两级党政都在转变作风,要求从上头做起,在县、乡、村三级干部中开展重走群众路线,倡导为民务实为主题的自我对照和“照照镜子、洗洗澡,净净心灵、除除尘”的实质性活动,从而带动群众在实现了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也不能落后,让老百姓的生活不再是死水一潭,让这古老而又年轻的乡镇焕发第二青春。

在塘江实施这一实实在在,有益于农村的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从这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中,我似乎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股清新而自然的新风貌。

当我们匆匆的脚步来到溶江河边时,一男一女正在两岸深情地对歌:

男唱:

塘江古镇春意浓,又见桃花笑春风;

幢幢新屋拔地起,水泥马路到村前。

女和:

涛涛柳丝遮窗棂。富民政策暖人心;

美好生活不是梦,山乡面貌大不同。

听,其韵、其味、其情,多么传情,多么动人。“在农村不需要那些所谓的阳春白雪,农民们就是喜欢那些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镇委管宣传的张干事如是说。其实在整个赣南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自编自唱的歌词内涵通俗,好听易懂,娱乐传唱等都不会不逊色于那些流行的所谓“好声音”。

塘江古镇是我国南方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一个边陲古镇。全镇辖有五十多个自然村,其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十一万人陡增到现在的十五万人,除了本地人逢赴赶集,还有很多远道而来广东客商也纷至沓来,他们有走驿道抄小路的,有乘巴士顺便一路看风景的,有开着轿车在国道上兜风的,也有骑摩托带老人、孩子和小情人的。这同二十年前我取道塘江买蔗糖那时比,那是天上人间两层天咯。

在民国初年,塘江镇的经济就空前繁荣,100多个行业700余家商店(县城只300余家商号)的幡旗、字号令人目不暇接,三五万人的赶圩场面(最多达七八万人)将圩镇搅得就想开了锅似的。据清道光1935年该县县志记载,圩场经营的商品有从遂川、万安等县运来的油米、茶叶、金橘红;有从吉安、樟树来的棉花、黄豆、布匹、洋纱和麻绒;有从广东等地挑来的食盐、还带和海参;也有从上犹、崇义等地来的竹木及其制品。

塘江本地产的商品远销南昌、广东、南京、上海等地。赣南糖业市场,以塘江为最大。早在清同治(1862-1875)时,卢士旺在唐江开设祥龙糖栈,除收购料糖进行加工外,还为客商代购代销。1957年,江西第一制糖厂成立,在漫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辉煌一时的江西第一糖厂随着企业转制钟声的敲响,因其落后的经营体制和产能而慢慢淡出市场,最终走向寿终正寝。

塘江位于上犹江畔,两岸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花生等,这里是甘蔗生产与制糖的中心。农村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成交额颇大,占塘江整个经济成交额的90%以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塘江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改变,靠蔗糖这单一产品支撑地方财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其集市贸易却空前活跃。只要到过塘江的人都知道她成了名副其实的“虔州第一镇”。

说起塘江圩,确实今非昔比,但其圩貌依然,古韵依存。所不同的就是在圩镇的南北走向比以前大大的延长,橘红色的河石路面依然镶嵌在街道两边,如今街道中间多了一条宽约八尺的柏油路,这是为车辆卸货,摩托车、大板车、人力三轮车顺畅通过而铺设的。

除了延长了南北走向,整个圩场还向东西拓展,增加了两条街道,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分门别类的分布在街道的不同路段和纵深伸展的各个圩亭。每一条街道挂满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品牌的各类广告,其中在美食一条街里面满街满巷都是酒旗,当你走进美食街,仿佛置身于千年以前的唐宋时期,令人赞叹,令人啧啧称奇。

来了赴圩,除了参与公买公卖的产品交易,更多的是三三两两找个特色酒店落座歇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就会要来两壶老酒,几个小炒,一边慢条斯理的品尝着特色小菜,推杯换盏的痛喝豪饮,一边家长里短,妻贤子孝的“讲戏天”。这样的场景谁见到了谁羡慕,正如一位年届古稀老人客家山歌里唱到那样:

隔三岔五赴一圩,清风徐徐精神怡;

坐享老店烫壶酒,胜似神仙铁拐李。

……

只要你畅游古圩镇里的每一条街就会发现,琳琅满目的山野珍奇,极富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木竹制品和陶制品应有尽有,无不令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再看风味美食一条街里所展示出来的各种点心,我都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认了,还没有见过和品尝过哪几种新近开发的蒸、炸米果,后来我的战友告诉我,那是失传了四五十年的古传甜品,如今让那些大学里学烹饪归来的大学生发现之后,通过挖掘和传承,古为今用,又重新出现在老表的餐桌和这食品博览会一样的圩亭。哦!真是叹为观止,羡慕不已。

我走近一位表婶,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将两桶黄豆干换着清水,还有她精心栽培的蘑菇摆上了摊案,旁边还放着一箩筐刚刚采撷下山的早禾李子和杨梅,不停地向人群兜售着,向路人吆喝着;一老伯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木桶、竹椅,灶捞、泻箕,米筛、簸箕和谷笪等等,一件件地擦拭着、打扫着上面的灰尘,并不时用略带微笑的眼神里告诉路人和成批采购的客人们,他的产品都是祖传工艺,在款式和质量上皆能得到保障,在这纵横百里没有人敢说我“木竹行的老李”。

我来到绸缎布匹,被褥,服饰、鞋帽一条街。在长达半里地的街道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山村小少妇,县城妹崽子,在每一个摊前信手拈来,底里翻转反复看,对着镜子细试穿。如今的他们似乎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不同,她们早已忘记爷爷奶奶年轻时的年代,不再拘泥于曾经的裙钗,而是牛仔、短裙、比基尼,名包皮鞋配丝袜。有一位曾在广东打工归来的妹子告诉我,这里的青年人在二十年前就告别了那个“梦特娇”时代;如今取而代之的,无论男女青年都在时兴“皮尔卡丹、七匹狼,耐克、乔丹、金利来”。看,他们有的在试衣间里进进出出,有的跟老板店主讨价还价,还不时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在孙子孙女们的陪同下,那些年届古稀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在镜子前面试穿着,仔细端详着,老夫老妻还学着年轻人,相互间还会悄悄地偷看几眼。

……

不虚此行。听好多朋友在谈论故乡、说到塘江时都从心里赞赏。赞赏这里的一切都在改变,变得碧山绿水,变得花团锦簇,变得和谐自然。

我站在这里高高的横排举目远眺,那一望无边,刚刚被“农改”过的稻田就跟棋盘似的一张张,一块块平铺在前山后湾;蓝天白云之下,葛簕花如绚丽璀璨的星辰,崇山峻岭中的杜鹃更像那天边的彩虹。最为醒目的当数那桃花,她像玫瑰,也像茶花,但她自有自身的品性,那单株的粉红如胭脂轻抹在少女的脸上;如果成千成万,漫山遍野,她就成了那一望无际的红色海洋。这里山花争奇斗艳,绿茵绵绵如毡,簇拥着山脚下一排排青瓦红墙的村庄;菜园里、旱地中、山坡上,开得最盛的当数桃花,她在油菜花金色的映衬下,更加令人的赏心悦目,被雨露滋润过的花蕊,芬芳、雅致、醉人,散发出氤氲的余香。

眼前这条蜿蜒向东,亘古流淌的犹江,就像银链一般镶嵌在千沟万壑之间。蓝天下,她白帆点点、轻漫悠然,如云彩悠悠水中走,月夜繁星河里游;星空下,两岸清风轻拂纤尘,华灯闪烁倒影水中。沿河两岸不再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烟囱和黑压压、脏兮兮的过时了的厂房,取而代之的是轻污染,高回收,绿色环保的劳保用品加工区,农副产品、鱼苗养殖等低能高效的集散地。只有短短十年的时间,如今犹江水质清粼粼,护河大堤草青青,翠柳绦绦彩蝶舞,鹅鸭成群嬉河边。

从古镇向西走,就是塘江著名的桃花村。还依稀记得,受初中同学的邀约,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她的故乡。那一年还刚刚过了春分,整个南国大地还显得异常的寒冷,可融雪无须日头照,春风先登桃花村。

那几天天气特别好,桃花盛开满树浓,周边省市、邻县近郊的人们,以及正直放农忙假的中小学生都聚集在枫树岭下的桃花村。虽然不及现在这样黑压压的人群,但那些生性好奇的青年人。都为写实采风到山村。即便是陌路,人们总会相互询问“请问老表、表嫂上哪去?”都会不约而同的答应“为赏桃花去枫树岭。”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再融入黑压压的人群,同样走进这个山门,所不一样的是,如今是踏着青石台阶步步登高看山景,接踵摩肩进桃林。当赏花的人们走进桃林,融入花丛的瞬间,似乎都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称奇声、赞叹声连成一片。在高处,隔看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大有“山门尚远花先来,漫天锦绣连云开”的壮景。这时候,什么苍松啊,古枫啊,翠竹啊,……都不是游人的初衷。大家一口气地攀登到高峰,淹没在这桃花的红海里。朋友告诉我,后山还有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桃花。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蓝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此时,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花也许还未开好,来晚了花或许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这里的每一棵桃树似乎都在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向游人微微点头,好像在述说着这一份内心的喜悦。正如黄遵宪《樱花歌》里“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所描述的那样,一条山脉,一个岐,沟沟坎坎桃花丽,可谓花山花梁,花天花地。

当我走下山来,似有点儿依依不舍。看着游人如织的看客,想想今天的山村人家,就想立刻动笔一挥而就,将这里一切一一记下,向朋友们好好展示下乡亲们所处的不一样的时代。

就在我返回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与我的姐姐长相一模一样的大婶。大婶告诉我,她嫁到桃花村的时候还未满十六岁,长得桃花一般,春风笑靥,皮肤白皙,腮若桃红,是当时村里的大美人。当时家家户户都很贫穷,但大婶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带领着一大家人干农活,那时的人民公社真的是瞎折腾,好多人因为体制的问题出工不出力,站在田间瞎磨蹭,没有自留地,没有自留山,更没有花如海洋的桃花林。全村上下都瞄着两季稻谷入仓,因为粗耕浅种,加之过度使用化肥而导致土地板结,区区亩产也不过四五百斤。这种与日月拼消耗,与季节拼寿命的“一大二公”几乎将所有的农民都推向了火坑。而如今呀,我们怎能忘记恩人邓小平,是他的英名伟大,菩萨一样的善心将我们拯救出苦海,从此以后,积聚在农民兄弟身上的“应力”就如火山爆发,随着年复一年的耕耘终于有了桃花村富庶繁荣的今天。

大婶虽然靠种地为生,风吹雨打烈日晒,但从大婶微呈富态的身段,炯炯有神的眼睛,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是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三十年前,像大婶这样年纪的人别说苍老,很多男女不及花甲之年便已经作古了。可见,一个时代的繁荣不但可以改变社会,还能改变人的健康、人的寿命。

我们边聊边走,不觉间来到了村口,大婶告诉我左前方的那幢红墙二层楼房就是她的家。“既然都到家门口了,为何不进来坐坐”大婶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在前头,我们只好顺着大婶的意,跟随大婶进了门楼。大婶家的院子很大,靠院墙两侧的菜园还围围着竹子篱笆,篱笆上爬满了红丝草,星星点点的小花在夕阳下显得特别的可爱。大婶说,院子里栽种的这六七种蔬菜,自家食用足够了,那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小白菜、豆角等,还有少量出卖。 

平时,大婶除了照看这些蔬菜外,经常会在在家门前屋后的几颗桃树下放松悠闲,拿着剪刀这里剪剪那里修修,这为数并不多的几颗桃树被老人家打理的枝繁叶茂,花鲜桃大,她说这是她嫁过来的时候特意种上的,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树叶依然青翠,树干照样挺拔,这样桃李满眼,蔬菜满园的情景在桃花村里比比皆是,她告诉人们,这里住着的都是小康人家。

桃花盛开的季节,村子里跟塘江圩市场一样,显得格外热闹,赏花的人们,沐浴着一抹霞光从这里择路而返,桃花村的人们也从四面八方纷纷走进了家门,在这桃花盛开的夜晚,度过幸福而温馨的时光。

在我告别大婶时,老人家地给我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已经晒干的桃花瓣。她说这是她专门送给从远方而来的贵客的,告诉我将她塞在枕头里面,晚上睡觉时,你不但能感觉到她的清香宜人,还能消除疲劳,有助于睡眠和调养大脑。同时她还祝愿我来了桃花村就能撞上官运、财运和桃花运,带着全家大小和和美美,温温馨馨。

塘江之行,我有着许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感慨,最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如今农村所发生的变化。在这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到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我想,当年唐代的崔护如果知道数千年之后的农村竟然如此繁荣,一定会挥毫泼墨,写下“去年丰收应犹在,又见桃花笑春风”吧!

——癸巳年春作于故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清泉之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美好的生活,才能有美好的情致,才能有桃花般的笑脸舞春风。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虽农村已今非昔比,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党的优惠政策使农民种地有了保障,日子会越过红火。
美的生活,就会带来美的享受。优美的文字,洒脱流畅的语言欣赏之至,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0]个
清泉之韵-评论

谢谢【曲径幽通】编辑给予的点评。辛苦你了,敬茶。(:160)at:2013年04月22日 下午3:54

一叶秋419-评论

问好清泉,欣赏好文!(:012)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9:40

清泉之韵-回复谢谢一叶秋老朋友给予的关注。深夜问好,顺祝您晚安! 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10:43

一叶秋419-评论

问好清泉,欣赏好文!(:012)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9:41

一叶秋419-评论

问好清泉,欣赏祝福!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9:42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望老朋友,请晚茶!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10:39

清泉之韵-回复文清晚上好!谢谢您在百忙中过来看我。值此祝你晚安! 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10:44

清泉之韵-回复这段时间网络可能有问题,发帖和跟帖皆不能如意。 at:2013年04月22日 晚上10:46

寂寞心扉-评论

风物养人,自然造化。at:2013年05月05日 晚上8:48

清泉之韵-回复谢谢朋友的美评!问好,敬茶。 at:2013年05月06日 晚上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