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对养育我们的粮食,其实一直怀有崇敬的感恩之情。以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歌为证。
按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一场骇人听闻的因为缺乏粮食的大劫难,离我们还没有多远,而改革开放不过取得初级阶段的成果,我们糟蹋粮食的程度却发展到今天这样令千夫所指的地步。
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好阔气讲排场的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还因为日益猖獗的腐败文化。
突然想把西域少数民族对待粮食的文化态度传达给大家,让我们在对比中找找差距,或者说找找原因。
——前不久,请两个维吾尔古丽吃饭,因为太晚,我们只点了“炒面”。没想到上来的炒面分量太多,两人一份可能都吃不完。我的自然剩下了。看看两个二十岁出头的美丽而时尚的姑娘,肯定也是吃不完。临走的时候,两人居然都把自己没有吃完的部分打包带走了。要知道,我们用餐是在泽普,而她们俩的家却是在叶城,另外一个县城。
看着她们的举动,我和另外一个汉人,感觉很尴尬。
南疆,我接触到的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对粮食的崇敬,远远超过汉民族。虽然,在近几十年,他们还没有像汉民族那样遭遇过大饥荒。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场灾难,内地许多人都是逃荒要饭到新疆才存活下来的。
去年,去我常吃抓饭的维吾尔餐厅,服务生把米饭给我盛多了,剩了小半碗饭。餐厅主人在收拾残桌的时候,端起我的碗,转过身去,用手以极快的速度,把我的剩饭送进嘴里,吃了。
——震惊与惭愧之余,我当天就把这个遭遇写进了博客日记。以后,每次去维吾尔餐厅,我都会守着盛饭,如果多了,就先舀出多余部分来。因为,那一次,让我的良心,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南疆,你可以随时看到,维吾尔民族同胞,把掉到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即使自己不吃,也把它放置在干净的高处,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享用。
就在几天前,还见到小区坝子上的小树丫上,一个塑料袋,吊了半块馕饼,没过两天,便被需要的人拿走了。
在戈壁滩上,如果你是路人,把吃剩的瓜皮扔到地上,后面过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一个显眼的高处。他们会告诉你,或许,这块瓜皮,可以延续下一个生命。
我们今天在餐桌上,为了讨好某一个领导或者“人物”,会随意放弃自己的人格,一掷千金,甚至一掷万金,只为了摆阔绰。与西域少数民族惜食如金的美好习性相比,孰优孰劣,其实已经很明白。
近年来,国学,被炒作得沸沸扬扬。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已经被我们自己糟蹋得拿不出手了,却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于经济上突飞猛进的成就。
如果一个民族,经济上去了,民族文明却掉下来了,这岂不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悲哀吗?
在gdp数字之外,我们正在放弃和遗弃许多优秀的东西,比如对于粮食的崇敬之情的丧失,便是今天的中华文化值得反思的大课题之一。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