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日寇侵占上海,用中国人的鲜血和生命涂写了中国历史上苦难沉痛的一页。影片《大上海》在反映这段屈辱历史的时候,没有简单地从日寇的血腥屠杀,铁蹄蹂躏,或是爱国军民义愤填膺,奋起反击入手,而是从黑社会的分化斗争来表现,这无疑是找到了一个大家所陌生而且感兴趣的全新的表现视角。
民族大敌当前,社会剧烈动荡,祸国殃民的黑社会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也在分化瓦解:卖国求荣者有之,渔翁得利者有之,省悟反戈者亦有之。编导者在尊重当时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所谓“上海三大亨”各执异棋,张啸林被暗杀身亡的史实前提下,衍化出了林怀部反戈复仇的故事,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统一。
势单力薄的林怀部等要除掉与敌寇沆瀣一气,又有众多强悍保镖,不可一世的张啸林,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然而林怀部等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终至胜利。这过程本身就可以演绎发掘出许多扣人心弦的悬念和曲折,也自然生发了极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仅仅停滞在这一点,又必然会在刀光剑影,拳来棒去中打出影片审美意义失败的效果。所以编导始终将人物推至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凸现其在特定环境中的人性、人情,成功地塑造了如“小刀”杨藩、林怀部、王国生等一大批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就连“和尚”、“猴子”等四大保镖也各自充分表现出其丑陋个性。这就创造出非一般惊险打斗片所能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抗日除奸本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题材,影片在表现这一题材时,将严肃和趣味,教育和娱乐等种种对立的审美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尽管有些情节如林怀部刺杀俞华材,杨藩刀毙日军神枪手等带有明显的夸张痕迹,但在被爱国精神振奋了的观众看来,丝毫不会感到其失实。尤其是林怀部与杨藩身负重伤,困兽犹斗的悲壮场面,更使观众的民族精神有一种得到震撼和宣泄的快感。
《大上海》的确是一部值得称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在今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这样弘扬民族精神的影片。
-全文完-
▷ 进入猪不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