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剑挑孔庆东》:谁是无才无德的伪士?四大名捕

发表于-2013年04月08日 晚上10:49评论-15条

所以鲁迅说“迷信可存,伪士当去”。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他就经常买。母亲不懂他的小说,他也不急于“启蒙”。而今天那些到处给别人灌输民主自由法制市场之类“真理”的自以为启蒙家的人,往往是既无学问也无德行的伪士。

——《四十不坏-鲁迅的痛苦》(华文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也是鼎鼎大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他的小说在当时特别流行,是很畅销的作品,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全国。当时的人们以读张恨水为一种时尚。用形容金庸小说流行的一句话“有井水处歌柳词,有华人处读金庸”来形容张恨水,那就是“有井水处看鸳蝴,有华人处读恨水”。

在张恨水大名远扬,如日中天的时候,鲁迅还没有出道,还在家里抄书打发时间。后来在钱玄同的怂恿下才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逐渐崭露头角。由于鲁迅属于“纯文学”性质的小说,读者只是局限于学生和一些文学青年,相对于张恨水来说,读者的范围就很窄。再加上鲁迅的文章比较晦涩,有些语句还缠夹不清,引不起普通读者的兴趣。所以像鲁迅的母亲那样的劳动妇女们肯定会选择张恨水的小说,因为张恨水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特别吸引人。你把鲁迅的小说拿给她看,她肯定是不会看的,为什么?因为第一,她看不懂;第二,情节不吸引人;第三,她不爱好读这样的书。就比如如今的很多劳动妇女一样,她们空闲就读一读琼瑶或者《知音》,你要让她们去读莫言、贾平凹,她们不会去读。

孔庆东说鲁迅的母亲爱读张恨水的书,鲁迅就老跟他的母亲买,鲁迅买张恨水的书的目的是“不急于给他的母亲启蒙”。喜欢读什么书是一个人的爱好,有的人喜欢张恨水,有的人喜欢琼瑶,有的人喜欢余杰,还有的人喜欢金庸。鲁迅给他的母亲买张恨水的书,完全是鲁迅尊重他的母亲,因为鲁迅是很讲孝心的人,并不是鲁迅“不急于启蒙”。就是鲁迅要给他的母亲“启蒙”,把他的书硬塞给他的母亲,我看他的母亲也未必会看。因为他的爱好不是“纯文学”的书籍,再说她也看不懂鲁迅的书,就是“启蒙:又有什么用?搞不好还会惹恼了她的母亲。

通俗小说一向在中国的文坛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被很多人视为“不入流”,一些研究文学的人,总是对通俗文学带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纯文学”才是文学,这些通俗文学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徐迟就曾公开地说“绝不准通俗文学进家门”。可见通俗文学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不是东西”,以之为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重视通俗文学,以范伯群为首的学者开始研究通俗文学,并把它提高到了某种高度,几乎与“纯文学”并驾齐驱了。有研究者就认为,张恨水与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并肩的两座高峰,分别代表着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也就是说,张恨水与鲁迅应该是拼吃拼座的人,他们的成就都是一样的高,谁也不会比谁低一等。

作为一个研究通俗文学的学者,孔庆东也很推崇张恨水的小说,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打通雅俗的张恨水》,对张恨水大肆追捧,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很不一般。但是他一边“吹”张恨水的成就,一边在心里也认为张恨水跟鲁迅是没法可比的,因为鲁迅是“纯文学”的高峰。所以他认为鲁迅的母亲爱读张恨水的书是一种“愚钝”,很需要鲁迅来“启蒙”。这也说明了孔庆东研究通俗小说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根本就没有摆正“学术研究”的这杆秤,对于通俗文学他还是带有很大的“傲慢与偏见”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在不断地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与法制,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也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孙中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孔庆东天生是一个独裁者的走狗,一向反对自由民主,只要有人谈论与提倡,他就跟别人仇深似海一般,恨不得食人之肉、寝人之皮。他说那些提倡自由民主、法制市场的人都是一些既无学问又无德行的“伪士”,其实刚刚相反,人们心里都明白,他自己才是一个不学无术、无德无才的败类!

四大名捕

2013年4月8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童话恋情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童话恋情点评:

通俗小说一向在中国的文坛没有什么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正是因为通俗易懂,读者广泛,很受欢迎。对其本身的好与坏,并不能一味的从学术上定论,至少作品本身各有千秋。而对于爱读谁的书,那是个人爱好问题,跟作品本身没关系。

文章评论共[15]个
一叶秋419-评论

深夜拜读名捕兄佳作,祝福!(:012)at:2013年04月09日 凌晨0:07

四大名捕-回复问好秋兄!请茶! at:2013年04月09日 早上9:51

绍庆-评论

欣赏佳作,早上好!(:012)(:012)(:012)at:2013年04月09日 清晨7:39

四大名捕-回复问好绍庆大哥!请茶! at:2013年04月09日 早上9:52

一啸长歌-评论

拜读名捕兄弟佳作,祝福!at:2013年04月09日 上午10:28

四大名捕-回复问好长歌兄!请茶! at:2013年04月09日 上午10:48

吹糠见米-评论

虽然我小说读的很少,但有个基本的常识: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升华,通俗小说和严肃的“纯文学”小说,应该都有一定的思想表达,都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启迪人。at:2013年04月09日 下午5:52

吹糠见米-回复原文地址:莫让[已过滤**]商践踏青年的残骸——读之心痛的《孔庆东现象批判》作者:叶愿前些天,在微博上看见了一本书,名为《孔庆东现象批判》。觉得很有意思,孔庆东居然混得这么好了,有人专门出书,来解析作为时代“现象”的他。孔庆东,无论是作为一个教文学的老师,还是一个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影响力的学者,能否成为一种“现象”,能成为一种什么现象,大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反而觉得,对所谓“孔庆东现象”进行批判,才是这个时代一种可怕的“现象”! 我姑且认为,本书的作者是真诚的吧。先来看书。书名为《孔庆东现象批判》,我就很想知道“孔庆东现象”,到底是个什么现象?不妨咱来一起找找,这书到底是咋说“孔庆东现象”的。全书四章:1、言论批判——孔庆东“疯语”知多少,2、著作批判——孔庆东的纸上乌托邦,3、人物批判——孔庆东的“敌人”与“朋友”,4、现象反思——孔庆东现象的危机与出路。全书前三章都是“孔庆东”和“批判”,那么“孔庆东”和“批判”就似乎显而易见,改天有空咱再聊。咱就来找找这个“现象”。唯有第四章的题目,提到了“现象”和“孔庆东现象”这两个词。那我们看看里边都写了啥。和前三章一样,都没有对这本书的主要对象“孔庆东现象”做一个阐释。粗略统计,本章23页,大约一万五千字不到。正文里,“孔庆东”一词,出现了约44次,而“现象”一词,出现了1次,“孔庆东现象”,也仅出现了1次。在这样一个专门写“孔庆东现象”的书里的专门写“孔庆东现象”的一章里,居然没有写这个所谓“现象”——是不是写忘了啊?这还好意思说,“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上的探讨,思想上的交流,并无恶意”吗?首先从学术上讲,曾勋同学,就不懂怎么做学问!再看他的思想。既然作者“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再看看这一章,作为作者出现的“我”,仅有11次。而行文中,他又并没有刻意将“我”隐去的意图与功力。一篇“我”微不足道的文章,怎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美国”一词,与其他章节相比,出现的较少一些,大约9次。那么他又是如何来证明“我”的观点的呢?他引用了7部文史哲专著,3部文学作品和13部电影!简直是奇葩啊!而这些引用,与作者本人的关系,却是那么地娇嗔——“《聊斋志异》的繁体竖排版,是我在初中时看完的”。此句中出现了那个为数不多的“我”字,并且这一句,是为了引出一个很重要的论据——《画壁》。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8:46

吹糠见米-回复本章引用的13部电影中,作者特别将《画壁》拿出来,作为批判孔庆东的重要论据。足足用了一小节,三页多的纸,讨论了一下作者如何从这部电影里获得深刻的观点,还有是怎么理解爱情的,然后他说了两句从这个电影里体验出的“中产阶级话语权”的问题。本以为他接下来会说孔庆东如何如何,但是他没有,他似乎聊high了,把“孔庆东”都忘了,又谈了《超级战警》、《死亡实验》、《末代独裁》和《1984》几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和观影感受。至此,全书结束。。。。。。。。通读全书,对于“孔庆东现象”,死也没找到一个哪怕是并不合理的阐释。我就想啊,既然作者曾勋不告诉我,那么极度吹捧他的出版家贺雄飞老师总该告诉我了吧?看了他的序言和博客,他也没提这事。那你们谁都不说,写这书是干啥呢? 尽管奇葩,好歹是原创。那么,何以至此,市场上会出现这样奇葩的书呢?158千字,就是攒都得攒半个月吧,很是辛苦呢。作者如此辛苦,是为那般呢?他真的有才学到可以著书立说了吗?对孔庆东的批判,网络上多的是,可是无论大V还是小喽啰,都未能写出一篇佳作,都只是通过造谣与谩骂,才能勉强凑一篇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文章”的东西。那些大V们都没好意思出书,偏偏一个年轻轻的小伙子能有这出书的机缘。再回过头,看勒口上的简介,堂而皇之地写着“被著名出版家贺雄飞誉为‘余杰第二’”。这就似乎明白点了,原来是要比余杰还二。全书充斥着一种关于“美国”的诡异气氛,随便一翻,就能看见“美国”一词,崇高无比,一切美好;而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说中国文化就是恶臭的“酱缸文化”。曾勋同学,努力地将自己向“美国式公民”靠拢,热爱美国式生活,并“建议孔老师花20块钱买两张美国经典电影200部光盘,随便挑几部看,可能会对美国电影有崭新的认识。”(P37)如此努力地趋向美国生活,就必然导致他奋力阉割自己身上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部分。尽管他没有余杰的才学,但他向着余杰走去了。阉割之后,若练不成葵花宝典,仅仅是对于他个人来讲,后果都将是非常可怕! 他批判“孔庆东现象”(尽管写书的时候写忘了),然而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现象”,更不知道这背后的本质是什么,甚至当他自己成为这种现象的牺牲品时,他都浑然无知。 这本书的出版,有着一个十分险恶的时代背景。舆论在不停地轰炸北大。什么北大校长下跪,什么北大[已过滤**]棍太多,什么北大教授诱骗少女,要求北大开除孔庆东……而北大是什么?北大是当今仅有的一些,还能堂堂正正保持中华文化的地方!你认为全国上下的“国学热”就是讲中华文化吗?那是因为缺失,才要提出来讲,并且这些“国学”永远充满着异国情调。这舆论将矛头指向北大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指向的正是中华文化。这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有一股势力,要不断地诋毁中华文化,阉割我们民族的文化,让我们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地丧失民族自豪感,甚至丧失民族感!当这卖国主义旗帜飘扬的时候,我们终于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附庸,一心想坐稳了美国的奴才!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8:48

吹糠见米-回复我觉得,一方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出了问题。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学问,而任何一个没有学问的人,都可以“笔墨丹青皆通”,都可以站出来,肆意批判任何学者。另一方面,是所谓“普世价值”的舆论导向,这是更可怕的。这被书商所利用,尤其是贺雄飞这样心狠手辣的[已过滤**]商。他号称曾与孔庆东是朋友,如今又及其赞许曾勋。对于商人来讲,自然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要在利益驱使下,就可以和任何人成为朋友,也可以和任何朋友决裂!当这种阉割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成为舆论的导向的时候,依附于这个价值之上的文章,便有了商业价值。于是,曾勋同学,在这样一个时机,邂逅了贺雄飞。他不需要有太多的才学,只要能看些美国电影,看一些浅显的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就可以被打造成“黑马”。且不说价值观的认同与否,就说利益。正是因为孔庆东没有改变他中华文化的立场,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了能赚钱的“普世价值”的逆流,贺雄飞才与他决裂。贺雄飞既然能跟孔庆东决裂,那么谁敢保证,你所谓的“余杰第二”就能永远地合作下去呢?并且余杰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普世价值通行,贺雄飞把你当作炮灰打出去,连具全尸都不能留下!普世价值不通行,你的“笔墨丹青”,都将沦为恶臭的“酱缸文化”,贺雄飞会把你的残骸狠狠地踩在脚下。贺雄飞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利益观念。而我希望,曾勋同学是能有自己的判断力的。观念受我们的教育,阅读和自己的判断影响,会有不同,但是人的立场,是自己选择的。你真的以为贺雄飞就是你的伯乐了吗? 在这个凉薄的时代,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有诸如曹林华、王牧笛、曾勋这样的青年,一个个地成为了“普世价值”的牺牲品。更有贺雄飞这样的[已过滤**]商们,践踏着这些青年的残骸,只为他们自己获得那亮而削薄的金钱。有人说,当今的年轻人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那么,就只有青年人自己的觉醒,才能为自己心中的铁屋,撕开一线光明。然后在这微弱光明之中,为更年轻的人们,肩起黑暗的闸门。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8:49

吹糠见米-回复这是我看到的一篇博文,跟作者分享。我没有看过孔庆东的文字,也不了解他具体说了啥。只知道他是北大教授,骂过人。只知道网上誉之毁之者,都有。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8:56

穷凶极恶-评论

欣赏佳作,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8:53

四大名捕-回复问好穷兄!请茶!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11:00

穷凶极恶-评论

孔做什么都是为了权利和财富。他的那些思想,作品不过是一种工具。他越受批判,人气也就越高,离他的理想也就越近。至于小说,我觉得不同流派的作品,所表达的观点也不一样,我觉得小说的价值不单是存在于文学中,教育和哲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读任何一部作品都必须用多种观点来看。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9:04

四大名捕-回复穷兄说的极是!问好!喝茶! at:2013年04月09日 晚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