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鲁迅说“迷信可存,伪士当去”。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他就经常买。母亲不懂他的小说,他也不急于“启蒙”。而今天那些到处给别人灌输民主自由法制市场之类“真理”的自以为启蒙家的人,往往是既无学问也无德行的伪士。
——《四十不坏-鲁迅的痛苦》(华文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也是鼎鼎大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他的小说在当时特别流行,是很畅销的作品,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全国。当时的人们以读张恨水为一种时尚。用形容金庸小说流行的一句话“有井水处歌柳词,有华人处读金庸”来形容张恨水,那就是“有井水处看鸳蝴,有华人处读恨水”。
在张恨水大名远扬,如日中天的时候,鲁迅还没有出道,还在家里抄书打发时间。后来在钱玄同的怂恿下才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逐渐崭露头角。由于鲁迅属于“纯文学”性质的小说,读者只是局限于学生和一些文学青年,相对于张恨水来说,读者的范围就很窄。再加上鲁迅的文章比较晦涩,有些语句还缠夹不清,引不起普通读者的兴趣。所以像鲁迅的母亲那样的劳动妇女们肯定会选择张恨水的小说,因为张恨水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特别吸引人。你把鲁迅的小说拿给她看,她肯定是不会看的,为什么?因为第一,她看不懂;第二,情节不吸引人;第三,她不爱好读这样的书。就比如如今的很多劳动妇女一样,她们空闲就读一读琼瑶或者《知音》,你要让她们去读莫言、贾平凹,她们不会去读。
孔庆东说鲁迅的母亲爱读张恨水的书,鲁迅就老跟他的母亲买,鲁迅买张恨水的书的目的是“不急于给他的母亲启蒙”。喜欢读什么书是一个人的爱好,有的人喜欢张恨水,有的人喜欢琼瑶,有的人喜欢余杰,还有的人喜欢金庸。鲁迅给他的母亲买张恨水的书,完全是鲁迅尊重他的母亲,因为鲁迅是很讲孝心的人,并不是鲁迅“不急于启蒙”。就是鲁迅要给他的母亲“启蒙”,把他的书硬塞给他的母亲,我看他的母亲也未必会看。因为他的爱好不是“纯文学”的书籍,再说她也看不懂鲁迅的书,就是“启蒙:又有什么用?搞不好还会惹恼了她的母亲。
通俗小说一向在中国的文坛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被很多人视为“不入流”,一些研究文学的人,总是对通俗文学带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纯文学”才是文学,这些通俗文学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徐迟就曾公开地说“绝不准通俗文学进家门”。可见通俗文学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不是东西”,以之为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重视通俗文学,以范伯群为首的学者开始研究通俗文学,并把它提高到了某种高度,几乎与“纯文学”并驾齐驱了。有研究者就认为,张恨水与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并肩的两座高峰,分别代表着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也就是说,张恨水与鲁迅应该是拼吃拼座的人,他们的成就都是一样的高,谁也不会比谁低一等。
作为一个研究通俗文学的学者,孔庆东也很推崇张恨水的小说,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打通雅俗的张恨水》,对张恨水大肆追捧,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很不一般。但是他一边“吹”张恨水的成就,一边在心里也认为张恨水跟鲁迅是没法可比的,因为鲁迅是“纯文学”的高峰。所以他认为鲁迅的母亲爱读张恨水的书是一种“愚钝”,很需要鲁迅来“启蒙”。这也说明了孔庆东研究通俗小说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根本就没有摆正“学术研究”的这杆秤,对于通俗文学他还是带有很大的“傲慢与偏见”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在不断地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与法制,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也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孙中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孔庆东天生是一个独裁者的走狗,一向反对自由民主,只要有人谈论与提倡,他就跟别人仇深似海一般,恨不得食人之肉、寝人之皮。他说那些提倡自由民主、法制市场的人都是一些既无学问又无德行的“伪士”,其实刚刚相反,人们心里都明白,他自己才是一个不学无术、无德无才的败类!
四大名捕
2013年4月8日
于汉水河畔 书林隐处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