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民俗里“长”出来的故事jdhk静待花开

发表于-2013年04月06日 早上9:37评论-6条

明天是农历腊月初一,出门时老公再三叮嘱一定要买些炒货回来。他说在城市待久了,多少都被城市化了,把许多过去在农村的传统节日和习俗都遗忘了、省略了。城市的人自以为是进步文明潮流前卫,其实是无知狂妄粗糙模糊不懂得尊重文化传统,把老祖宗的风俗习惯不加甄别地摒弃了。今年碰巧在家调养,闲着就把这些古老的节日都翻腾出来了。

老公说:小时候在乡下腊月初一是个很隆重的节日。腊月初一日,取意祛百病,有“咬炒”的习俗,又谓之“咬灾”。俗语有:“腊月初一不吃炒,一个起来一个倒;腊月初一蹦一蹦,又免灾来又去病”。老公的家乡也有民谚:“腊月初一不炒谷,鬼在你家门上哭;腊月初一不炒豆,鬼在门上咳嗽;腊月初一不炒黍,鬼在门口举着扫帚;腊月初一不炒麻子,鬼在你家门上趴着”。从这充满乡土气息的古老民谚里,我们看得出老百姓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虔敬。毕竟这是刚进入腊月准备迎接过年的倒计时的开始。每于腊月初一前夜,十里八乡、家家户户都要炒制各种各样的炒货,炒豆子、麻子、玉米、黍子、葵花、花生等等,炒的品种越多越好,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家兴人旺,借着炒豆子在锅里爆出的“噼噼啪啪”的炸裂声,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风俗奇观,喜庆的味道也随着豆子的炒香味儿和爆裂声在整个村庄弥漫开来。吃炒货俗称“咬炒”,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是一件美不胜收、充满期待和诱惑的事情。腊月初一大清早就开始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迫不及待地解馋打牙祭了,淘狭的孩子甚至会开怀地吃直到肚子发胀还不肯住嘴。“咬炒”习俗的起源跟旧时瘟疫的流行有关。当时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的认识很局限,往往把自己无法认知和控制的事物归咎于某种神力,于是就通过某种迷信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了。一代一代人虔诚地遵循着,流传到现在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习俗。

老公回忆说在农村待了十八年,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一个都不会落下,父母总是年复一年、不辞辛劳、乐此不疲地张罗着每一个节日,累了自己,欢了孩子们。记得腊月初一前一天下午孩子们都会四下里捡些树枝、秸秆、秸叶之类的,凑集起来做柴火用,还要准备了细沙土端回家。只等天黑后,父母开始将事先浸泡过、外面冰冻过数日的豆子拿回来倒在装了沙土的大锅里翻炒。父母多次催促让去睡觉,迟迟不肯睡去。红红的火苗映照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面孔,看着柴火燃烧的火苗轻飘飘的舞动是难得的视觉享受,何况还有渐渐飘入鼻翼的诱人香味呢 ?炒货是慢功夫,急不得,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公公的肩上。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不好炒,难度在于火候的把握上,需要慢火细工;火大了,外面的皮儿很快就糊了,可是里面还没熟透,而且火越大,豆子就炸开的不多,要么糊了要么就都是不会膨大的“死粒”。公公是出了名的慢性子,永远保持着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内在节奏。一把铁铲上下翻动,把一锅沙土搅得像水在翻滚一样,好一阵功夫之后便听见沙土里面砰砰直响,是豆子在欢跳。等到“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的响声越来越密时,快速用铲子翻动多时,也就差不多大功告成了。时至今日回味起来还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的美味。 

现在很少有人会费时费力自讨苦吃自己去炒了,大都去买现成的炒货,只刻板地保留了节日风俗的形式,缺少了民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热闹场景,吃起来少了愉悦和期待,也总感觉不如过去的香。

忽然老公话题一转,问我:我咋没成了莫言呢?农村是文学的沃土,我从小听到的民间传奇狐仙鬼怪的故事、民俗谚语不比莫言少啊,白吃这么多年炒豆子了,看来只能憋在肚子里让它慢慢发酵了。咱也借这个节日“咬咬炒”,讨个红红火火的吉利年 。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jdhk静待花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民俗趣味多,能够从过去的民俗中听出故事来,也是一种乐趣。
过年讨个吉祥,能够做的事就要全部做齐,为的是过个吉利年。
可惜,现在需要的年货都直接去超市买,再也没有以前炒出来的美味了。

文章评论共[6]个
梦海晴空-评论

(:012)眼见所闻皆能成为写作素材,朋友了雅兴,欣赏生活气息浓烈的美文,问好了。at:2013年04月06日 上午10:32

jdhk静待花开-回复谢谢!问好! at:2013年04月07日 早上9:05

jdhk静待花开-评论

谢谢!at:2013年04月06日 上午10:38

云悠悠情深深-评论

欣赏!问好!at:2013年04月06日 上午10:52

文清-评论

春天,我放飞希望,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你,愿你的人生永远是春天!at:2013年04月06日 下午4:28

jdhk静待花开-回复谢谢!祝你天天好心情! at:2013年04月07日 早上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