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了,偶然看到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的诗句,就陡然生出了对父亲无限的怀念,此刻我的情境是“父亲在里头,我在外头”。
故乡是父亲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和祖父、曾祖父们长眠的地方,也是父亲心中最好的灵魂归宿。可是故乡于我终究根源太浅,我们出生时爷爷奶奶就已经故去多年,不曾体会过“隔代亲”是怎样的亲,也不曾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以至于上学时候每每写到故乡总是尴尬,故乡是其他同学笔下饱含深情、扣人心弦、值得眷恋的热土,于我只是编撰拼凑、套话连篇、说无可说的生僻所在。我没有所谓的“乡愁”,因为心中没有太多故乡的影子。但父亲心中却有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乡情,在病重的时候无数次地表达过叶落归根的愿望。
没娘的孩子早当家,一九四六年,年仅十二岁的父亲离开了家乡来太原做工,无依无傍。当时正值农历五月,骄阳似火,父亲没有换季的单衫,无奈穿了一件破旧的羊皮袄,汗流浃背地被工友当做了笑柄,父亲在叙述这一经历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当做调侃,于我却已是心酸了,再后来学校里教我们唱一首“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啊流在火热的田野里,爸爸却穿着破旧的棉衣裳”时,唱着歌词我就会动情,心里就会悄悄落泪。
父亲虽然只在故乡生活了短短的十二年,却有着抹不去的故乡情结。艰苦生活和苦难经历没有让父亲对故乡产生怨恨和排斥,相反更多的是感恩和美好的回味,在他对故乡的印象里每一页记录的都是奶奶的疼惜、母亲的慈爱、婶婶的好、叔父的恩、哥哥的情,他永远记得别人对他的好,没有一页记录他苦难和不幸的遭际。在他的脑海里活跃着一个纷纭复杂的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悲欢往事,史家街、史家大院就是他一辈子的根。父亲一有空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发生在故乡那个年代独有的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往事,在他娓娓动听的讲述里,一个个棱角个性分明的人物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一幕幕曲折生动的悲喜剧接连上演,经常会勾起我蠢蠢欲动的写作欲望,我想如果我有一枝生花妙笔一定把这些故事细心地一个一个串起来,一定比大宅门里的故事还要热闹悠长。只可惜父亲健在的时候,总觉得时日长着呢,很多的话可以慢慢说;再多的故事也还可以慢慢讲下去,然而时日无情,父亲匆匆走了,终究没能把大院里的故事讲完,也让我痛惜很多的话没来得及说,很多的事情没来得及做。我懊恼因为疏懒,没有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也因为自己笔墨不济,无法忠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原貌;时间的流逝又冲淡了许多的记忆,到现在能够回想起来的只剩些鸡零狗碎的残缺片段了。
父亲的乡情已然随着他的讲述在我脑海里生根,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一同消失 。
于癸巳年清明前夕
-全文完-
▷ 进入jdhk静待花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