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梵高是从认识他的名画“向日葵”开始的。读小学时,我对梵高的“向日葵” 就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它与一般人画的向日葵不同,金黄金黄的,特别质感。读中学时,喜欢看书,知道了梵高的一些逸闻轶事,知道他精神不大正常,把自己的耳朵都割丢了,很不理解,心想:这么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怎么会成为大画家?最近看了写梵高的传记《渴望生活》一书后,对梵高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梵高是一个思想仁慈、行为执着,为艺术而献身的人。梵高是一个绘画天才,对绘画的热爱到了偏执的地步。像他这样为艺术而发狂的人,举世难寻。
梵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1990年在法国瓦兹河畔于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从他1882年学习绘画算起,他画画的时间只有十七八年,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获得如此巨大的绘画成就,真是难以想象。我国一些画坛巨匠都非常高寿,绘画生涯漫长,譬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而梵高只画了十几年,就成为世界十大画家之一,绘画生涯如此之短,而成就如此之大,确有不同凡响之处。考察起来,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其一、对艺术的执着。梵高对绘画的热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之感奋、为之献身、为之发狂,如此全身心投入艺术世界的人是非常少见的。梵高一生穷困潦倒、落魄失意。在世时,他只卖出一幅画作,生活来源主要靠他富商的弟弟泰奥提供,身无分文、饥肠辘辘是常有的事。为绘画,他可以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通宵达旦,可以整日忍饥在野外写生,可以不顾情面与人争论不休,可以远走他国置身理想境地。绘画是他全部的人生活动。其二、独特的艺术气质。梵高是一位易于激动且有神经质的艺术家,画了大量颇具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画作都是他心灵的再现。艺术是情感的产物。连艺术家自己都不感动的艺术创作,无异于无病*吟,肯定不能感动读者。欣赏梵高的画作,我们会听到他的心脏强烈跳动的声音,粗犷独特的笔触是他内心世界的呐喊。他的画作感情强烈、态度真诚,没有半点故作矫情的虚假。他是一个后期印象主义大师,不同于前期印象主义画家的晦暗,常用明黄来着色,因为这种明亮的色彩,更能表现他强烈的情感。其三、对底层的关注。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梵高是一位“接地气”的画家。他所打交的都是矿工、农民、牧师、妓女、医生、店员和手工作坊者等普普通通的下层百姓,所接触的都是田野、海港、乡村、城镇和林荫等实实在在的景物,他画笔下的人和物都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东西。梵高从未走进学院学习绘画,完全是一位“师法自然”的画家,他的画作自然逼真,没有半点学院派的故作高深。不了解梵高的人,认为他连自己的耳朵都会割,是个神经病,带着鄙夷的目光。这种看法,对梵高是极不公正的。实际上,梵高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且很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喜欢同贫民打交道,尽管自己经常挨饿却乐于接济他们。
梵高是一个荷兰人,成就他绘画的地方却是法国。他的后半生主要在法国巴黎、阿尔、圣雷米和奥弗等地从事绘画。法国艺坛是印象主义画家活动的主要舞台,与梵高同时期的印象主义大师塞尚、高更、德加和马奈等人都是法国人。梵高虽然有过三四次爱情,也曾同女人同居过,但一生没有正式的婚姻,没有子嗣。他最亲近的人是弟弟泰奥。泰奥非但定期寄钱养活他,还收藏他的画。泰奥对梵高的兄弟之情超出常人。可以说,没有泰奥,就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梵高,就没有梵高的大量佳作传之于后世。梵高的精神错乱原因有二:一是对绘画艺术过分执着,倾注热情太多,二是贫困生活的长期折磨。
梵高在世时,他的画作不值一钱,去世若干年后,人们才发现它的价值。时至今日,梵高的每一幅画作都价值连城,时攀世界绘画拍卖高峰。这位伟大的印象主义大师,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实在太丰富了。
-全文完-
▷ 进入天地知我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