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为了解决练笔的需要、兼顾写作、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我写了还不到十篇左右的千字文,从未超越以往的长篇大论的记录。我正洋洋得意的时候,就听到一些很关心我写作的人的推心之语,说什么“没有文学性,不写也罢”、“要想在文学性上出彩儿,少在鸡毛蒜皮、念念叨叨的小事上下工夫”、“作为大众欣赏的散文类别的文章,你也写的太散了吧”等等,我看了的确很生气:看了这么多年书,我再一次被怀疑“写文没有文学性”、“散文写的不像散文”,真的很让我无语。
我真想据某一个论题大讲一通文学理论,但一想我不是文学理论普及的人,“文学性”虽有一定的定论,但争议还是很多的,写作的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事实上,在写文上,“文学性”的标准并没统一,巴金先生就说自己的作品没有文学味道,自己不会写有文学味道的文字,我手边就有他的选集可以为我作证;鲁迅先生也说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学性,但所有的人都不会说鲁迅先生不是文学家,他们只会对一个没有名声的喜好写文的人评头论足,名义还好听:没有文学性。从12岁开始,我看了这么多年书,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学性?但我知道白居易写的白话诗依然被称为是诗歌,没有影响白居易称为文学大家。
我许多文字都是围着一个主题、一个题材展开讲述,我最后修改的时候先看跑没跑题儿,跑题儿的文字我会调整掉全篇不需要的材料,以保证全篇的结构整齐。有时候为了突出命题的显著位置,我还玩些“一唱三叹”的手段,显得有些黏套,但这样的做法又不是我一个人在用,许多人也在用。我有时会说些题外话,有时候是明说,有时候是在文字后面说。许多人看了表面的字面,就开始对我的文字妄加指责,即使是好心之语,我也不会接受,因为你根本没有看明白我要说什么:《我想去远行》的千字文字面上说了我的矛盾心理,字面后面我想说的是:许多事并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你想当科学家你未必能够成为科学家。正如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都是学医的,最后都没有当医生,都写了文,当了有名有实的文学家;罗大佑没有成为医生,却成了歌者,都是实例。
在当今论坛上的文字表述上,几句微博就能称为“文章”的年代,我写这么多话却总被指责没有文学性,是不是叫唤的狗都不咬人,都不吃好粮食?
我建议:多举行几次文学活动,就一个题目、一个题材、一些资料,大家伙在一起写一写,这样可以共同提高自己的文学性写作。不知道谁能接招?
据我所知,华声论坛、烟雨都有过这样的活动,但在文字后面的评语把整个活动弄脏了,阿谀之语遍布。我曾在中投参与过这样的写作,自感收获很大,也看到了许多人的真实水平。
别说个人的头衔、别管谁是谁,一切拿文字说话?
怎么样?
-全文完-
▷ 进入老杆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