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到上海。天色已晚。这妖媚的城市,披着华彩隆重走上夜的舞台。站在外滩,看高耸璀璨的东方明珠,宽阔的黄浦江,聆听江面往来船只汽笛声。那夜,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外滩的人很少。我们打着伞,在外滩漫步。天,凉意袭身,有些冷。乘船雨中游览黄浦江。坐在船上,欣赏两岸灯火。这番景致,于我并不陌生。北京与上海,两大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特别是夜色。一样的繁华,一样的霓虹闪烁,如同姐妹。导游告诉我们,两大城市,北京,因为少了水,而稍逊风骚。我有些许诧异,转念一想,似乎有些道理。同样是大都市,上海因了黄浦江,无论从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景观,与首都相比较,略显优势。北京没有海,没有江,连天然的湖泊也没有。这样一想,导游对上海的热爱,对北京的惋惜,也就有了理解。北京,没有江。如果,也有一条江的点缀,的确是锦上添花。万事不可求全。遗憾,不能不说也是另一种美。
北京没有黄浦江的壮阔,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的婉约。但,是不是连条河也没有呢?不是的。北京大小水系就有八十多条,永定河,凉水河,潮白河……可我要说的,是八十条水系之外的护城河。
护城河,一条古老的河。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河中长满长绿的水草,坡上河岸边栽着垂柳。河上,有一座五六人并排走的木桥,长久失修。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颤颤巍巍。有的地方木板脱落,可以看见桥下的河水,令人胆战心惊。惊着心过桥,大气不敢出,直到安全通过。不过,那时还小,我总是被父亲牵着小手走过。父亲是女儿心里的山,父亲在,安全也在。后来,桥拆了,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建的桥,直到现在车来车往。长大,到了上学年龄。夏天雨季,上学途中,母亲总要不停叮嘱我远离泥泞不堪的河岸行走。担心失足,踩翻石块,滚入河中。
护城河,顾名思义,具有防御功能的河。河的内环是城里,外环是城外。那时太小,依稀记得长辈们见面,总是这样招呼,出去啊?是啊,去城里。相比较而言,城里繁华,城外荒凉;城里生活富足,城外生活贫困;城里人穿着时尚,城外人穿着乡土。一条河,一千米的距离,两个世界。住在城里的人看不起城外的人。有个远房亲戚住在城里。每到过年,出于礼节,母亲总是带着我,坐上拥挤的汽车去串亲戚。那三个孩子表情怪异。我生性敏感,后来说什么也不再去。最后一次去,是其中的一个长辈去世。那时,我已经二十岁。她们看了我好久,没有认出。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丑小鸭。看着她们并不漂亮的面孔,我有些得意。亲戚如此,别人更是。母亲为了让我和姐姐在到城里受到良好教育,安排我们在离家很近的城里上学。当然,学校里,也散落着城外人。我们是一群被学校老师看不起的孩子。城外的孩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孩子学业,成绩不好的居多。一提哪个孩子成绩差,老师一定外加一句,城外的。听着,心里像针扎一样疼。城里人也有成绩更差的,可却幸运得多。在老师眼里,言谈话语中,城里人是阳春白雪,城外人是下里巴人。生性要强。我和姐姐成绩出奇的好。但是,我有时也会失误错了题,老师一气之下,瞪起眼睛呵斥,就知道臭美。总之,城外人,在老师眼里成绩再好,也是不讨喜的。“种族”歧视,在我考入重点初中彻底宣告结束。后来,参加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其中一位从事领导岗位的小学老师,开着玩笑,我吐露了心结。那心结在我心里埋了多年。爱美,没有贫穷,丑陋,城里城外之分。受教育也是如此。其实,一条河,我们就住在河岸,不到一千米的距离。这一千米,被城里人瞧不起多年。我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在自己童年时,对如我一样城外的孩子,进行了人生里最重要的挫折教育。那时,我就已经懂得,人只有让自己强大,才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别人可以看轻自己,但是自己一定要看重自己。
北京,外来人口很多。他们被称为外地人。对他们的出现,我充满敬意。人,无论城里,城外,无论内地,外地,都是一笔一捺一个人字。楼下居住一对收垃圾的年轻夫妇。我时常把家里的废品给他们。遇见我,她总是向我微笑,有时,感慨一句,你的父母都是好人。好人。动人的词汇。它是一个又一个善良行为构成。一个人的高贵,不是出身,地位,贫富差距,而是心灵。
每天上班,我都要从护城河路过。这条河一直在截流改造。河底和河坡铺上方砖。水绿如翡翠。岸边依然是柳。清洁工人经常坐着小船,打捞水里的柳叶和杂草。因为他们的保护,从河岸行走,扑鼻的是水的清香,柳叶香。我习惯每天晚上在岸边,灯光下跑步,再也没有儿时恐怖的记忆。父亲曾说,爷爷是踩水高手。活着时,经常在护城河里踩水过岸。我想,如果他健在,在这样干净的水中行走,炎炎夏日,是多惬意的一件事。
看了护城河二十世纪的老照片。我还是喜欢今天的护城河。它安全,干净,美丽。一条河作为防御功能固然好。但是,如果给百姓生活造成不便,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安全,还有什么值得赞美呢?听父亲说,1982年,北京市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其中的城市河湖规划重提“风景观赏河道”。 1992年修订城市水系规划,又进一步扩大了风景观赏河道的规模。有人说,护城河是城市的魂。这么多年来,我亲眼目睹城市的规划者,一直修建,保护着它。也见证两岸人民关系日益的融洽。
那天下班想着心事。在桥上与父亲擦肩而过,毫无察觉。父亲站在城里的桥头,不放心地看着我,直到我下桥,过马路,他才安心离去。晚上,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和我聊了好长时间。我向她炫耀工作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越聊越兴奋。母亲最后说,你爸爸在桥头看见你心事重重的样子,看了你很长时间,不放心,让我和你聊聊。没事就好,我们就放心了。放下电话,才明白母亲突然打来电话的用意。泪就要流出。儿时,父亲牵着我的小手过桥;长大了,又不放心地看着我过桥。父亲的爱,很深,每时,每刻。孩子再大,在父亲眼里,永远都是他牵挂,长不大的孩子。
这条河,牵动了我数不尽的回忆。
今天,阳光很媚。我穿了浅粉大衣,在城里的河岸行走。岸边杨柳依依。柳枝吐翠,交错着盘在柔嫩的枝上。一棵树,南面的柳翠意浓浓,许是接受阳光多的缘故吧。北面淡了许多。有的柳芽,绽开,像个小蜜蜂,支棱着翅膀。初长成的柳芽,很难看出长大后细长的样子。岸边的看台错落着椅子。有老人坐在椅子上享受阳光。太阳在河水里跳跃,闪了我的眼。我看着河面,那日光可真调皮,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看见那一栋栋老式的住宅楼。儿时的很多同学,那些城里人,还是居住在那里。虽然,楼房进行了粉刷,但是内部结构,很难与新建楼房布局媲美。此一时彼一时。那些被城里人堪称城外的人,已经住上飘窗的,一百多平米的楼房。城里人呢,为了改善住房条件,为了结婚,拼命地工作,背上沉重的债务。几十年的功夫,城外的人富了。相比较而言,城里人穷了。城外人再也看不见城里人轻视的眼光了。但是,那些被称为城外的人,依然用朴素的情怀,原谅城里人曾经的伤害。其实,人生的幸福一样的多,有的享受的早,有的享受的晚。早晚都是享受。
沿着内环河岸向南,路过观水台,我站在桥头看北面风景。护城河西岸是柳,东面也是柳。两岸的柳一直向北延伸,像一幅春日淡淡的油彩,很美的景致。缺了哪一边的柳,都是残缺的,不协调的。城里,城外,本是一家人。因为贫富差别,生存环境差异,过去怎么就有等级之分呢?如今,城里人到城外去,城外人也到城里去,城里城外,已经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分别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人民生活的富足,也融洽了城里城外人的关系。
春风暖人。我在外河岸向北。这里人来人往。儿子推着老父亲在岸边行走。几个保姆凑在一起聊天,她们推来的老人用被子盖着腿,晒着太阳,支支吾吾地说着什么。尽管有的老人吐字不清,但还是努力交流着。有的老人,围在一起,拿着一张纸念着文字。年轻的异国父母带着孩子在岸边藏猫猫。情侣们肆无忌惮拥抱着。哪位是城里人,哪位是城外人,你,已经分不出来。你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岸边,一派和谐,欢乐融融的人间风景。
桃花坞。好听的名字。也就几棵桃树。春雪催开了花朵。白色,粉色的桃花开了。一朵朵,一簇簇挂在枝上。一棵桃树,宛如印度舞打开的手指,张扬着枝干。树上开遍桃花。其实,还是年轻的桃树,开的花最干净,最妖媚。
铜雀微澜。好听的名字。我寻它而去。那是早已立在河岸的金大都遗址。高大的绿色柱子,足有十三四层楼高。四面,是四只一模一样的,张着牙的雄狮。威风凛凛。柱子周围是四个莲花座台。一个古建筑,坐落在河岸,为今天的护城河增添浓重的文化色彩。
太阳快要落山。我沿着原路返回。岸边园艺工人正在栽种花草,为已经钻出和快要钻出的小草浇水。在北京建设中,坐落在城外的街心花园,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他们在这里散步,聊天,跳舞,舞鸟,唱戏……城里,城外,夹杂歧视的词语,已经退化在城市发展中。街边人们的问候,说的更多的,到超市去,遛弯去,去公园……
这就是北京的护城河,一条陪我长大的河,一条发展的河,一条融洽城里城外关系的河,一条流动父爱的河……
-全文完-
▷ 进入诗心静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