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大家都知道,是用来形容“雅”和“俗”的。
许多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中关于文章的雅和俗,有此一说:一流文章,雅的说雅、俗的说俗;二流文章,雅俗共赏;三流文章,雅俗不赏;四流文章,雅的说俗、俗的说雅。
其实,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文章好坏,见仁见智,没什么标准,如果说有“标准”,那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上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个人认为,文章不在形式和长短,关键看内涵。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的太吓人,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妄言文学。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最爱的小说,她拍的同名电影表达的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纯粹爱情,用在我们对文学的爱好上也很恰当。
我觉得自己对“文学”的感情,就像《鹿鼎记》中那个藏在陈圆圆身边的美刀王胡逸之,默默爱你,只是不语,生怕亵渎。
名花应无意,只是近人痴。
“文学”在我们眼里太神圣,我们离得太远,下里巴人都算不上。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最早是说诗歌的。《下里巴人》是民间讴唱的曲子,《阳春白雪》则为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们所欣赏。对于“文学”而言,网络创作无疑是“下里巴人”,传统纸媒,当然自认是“阳春白雪”。
不过,我始终认为最犀利的文字在网络。多少成名歌手都是在歌厅里唱出来的,就像多少网络写家修成正果,最终为传统纸媒所接受。
古代的“下里巴人”于今天,大都成了“阳春白雪”。
清代诗人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上有“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管他“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什么话都让曹丕说了,不妨再用一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在网络上写心情文字,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有人曾问阿·托尔斯泰,如果让他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他的作品将永远不会有人读到,他还会不会写作,他的回答是:不会。
不错,写作就是让人看的,但,绝对不是让所谓“专家”看的。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发自内心、言之有物。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对“专家”们也要说一句,您不是全才,您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万万不可“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一个“戏曲专家”,可别对“唱歌的”说三道四,虽然都是拿“声音”当“艺术”的。就算同是唱戏的,“秦腔”也不能乱说“豫剧”不是?唱歌的自己“美声、民族、通俗”还掰扯不清、互相瞧不上眼呢?摇滚从来说自己是另类。
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谁也甭排斥谁!属于偏门的,也别觉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须知“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别人欣赏不了,是他没那水平。
对于稿子被退的作者而言,您也甭生气,唐寅有诗: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闻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
一篇文章,来自心血,这个版主欣赏不动,咱换个地儿投稿行不?要不,咱在这儿死磕,不信没有识货的主!
因为排版问题被退稿的作者,小学生作文写出格外的都不算成绩,您知道不?既不要“学那怨妇,不笑复不语,珠泪纷纷落”,也不要心里搓火,感到“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转而对版主编辑恶言相向、出言不逊。
前苏联有位作家,时间长了,我记不得是谁了,他说,相对于获奖作品,好作品一定是没获奖的,比如诺贝尔奖,评委从翻译的文字中,又能体会出多少原来语种的妙处呢?再说,评奖有很大的偶然性,受政治、种族、地域、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对于已发表的作品来讲,好作品一定是没发表的。一篇文章能否发表,受编辑的水平和胆量限制,有些涉及敏感题材的好作品,在前苏联的政治环境下,那是没法发的,除非编辑不想混了、或者不想活了。
历史上又有多少好作品被禁了呢?当然,这不能说被禁的都是好作品。至于以文为名,行攻击人身之实的,我从来都深恶痛绝。
嘻嘻,演员们不都爱说,我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嘛,所以,还是没发表的作品是最好的。
在这里,我想说,最好的文章,就是心里最想说的话,拿出对你最爱的人说话的文采来写作吧!
情人喁语,最是动人!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见鬼去吧。
别告诉我说,我对最爱的人,只会说“爱老虎油”!
-全文完-
▷ 进入hugomyso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