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石玉经之八十一良渚玉带钩少妇写手

发表于-2013年03月04日 下午6:40评论-0条

我常常认为玉带钩出现在春秋时期,可是,自从研究了良渚文化后,就发现我大大低估了史前人类的创造力。

玉带钩,说白了,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皮带扣。我总以为,旧石器时代的人应该腰束麻绳的,可是,良渚遗址玉带钩的发掘,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应该说,良渚遗址发现的玉带钩是目前最早的。

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的玉带钩有10多件,最早发现的一件是1972年在浙江桐乡金星村出土的,图片20多年后在《中国玉器全集》发表。

在正式发掘中最早见到的良渚文化玉带钩,是1984年在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60号墓中出土的。到1988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的发掘报告问世时,又见到3座墓中各发现有1件玉带钩。

良渚挖掘出的玉带钩,体形厚重,平面呈长方形,正面略作圆弧状突起,背面与两侧挺直平齐,断面方正,一端为一透穿的圆孔,用以系挂,另一端为宽厚粗壮的钩体。

良渚文化玉带钩,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它的制作过程序推测是先将玉料切割成长方块形,然后在两端用对钻法各钻通一孔,接着以一端的孔为起点,用线割法剜去中部而成钩首。最后在钩面作变形细加工,再行磨光、雕刻纹饰。只有个别带钩雕刻有纹饰,多数为素体。

在玉带钩的这些制作程序中,线割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玉工技术

在史前玉料切割技术的求证上,刀割和砣割方法都不难认证,而线割方法的证据见到得并不多。在带钩的钩体和钩首的内侧一般都见有明显的线割痕迹,这样的部位是砣、刀无法用力之处,这是良渚人掌握了高超线割琢玉技术的重要证据。

由玉带钩的型制看,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它的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为勾系的弯钩,钩首较长。不同地点出土的带钩在外形上并无明显不同,区别主要在大小。

良渚发掘出最大的一件玉带钩出自横山1号墓,长9.2厘米、宽5.1厘米、厚2.8厘米。最小的一件出自福泉山60号墓,长仅3厘米。

在福泉山60号墓中出土的玉带钩,发现于死者腰部,为束带用钩无疑。良渚文化的玉带钩应是随腰带横在腰间,钩首向左,使用者是以右手握钩,勾挂在绳套上即可。钩上的带,以钩尾的绳孔看,应属不太粗的丝麻绳之类,一端拴在钩孔上,另一端依腰围大小做成环套,使用时套挂在钩首上。

在良渚文化时期,用这种玉带钩的死者生前可能具有相当高地位,它已经具有了礼器性质,不会为一般人所有,所以出土不多。

春秋战国时的玉带钩,和良渚时期的有很大的不同,大多都是长条形的,呈横着的s状,一端是钩,一端为凸起的圆柱形。到了元朝之后,玉带钩上的纹饰更加丰富,有苍龙教子的图案。到了现在,玉带钩就失去了实际作用,成为了把玩品和收藏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少妇写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闻文推荐:闻文
☆ 编辑点评 ☆
闻文点评:

读作者文字,领略玉石文化。增长鉴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