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学圣殿的敲门砖雪静梅香

发表于-2013年02月26日 下午6:09评论-11条

——读《手稿消逝的年代》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比较特别,叫做《手稿消逝的年代》,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是2007年12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秦朝晖,他是辽宁省作家协会的特邀评论家,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现任《辽西文学》编辑。

《手稿消逝的年代》的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在2001-2007年间发表在各种报纸和刊物上的文学评论。本书共分五辑,第一辑是“为之心动”。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现当代几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与剖析。第二辑名字叫作“小说说小”,重点内容是对辽宁当代几位作家所写小说读后的感想。第三辑,“因诗而歌”。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在上个世纪末崛起于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尤其是辽西诗人的作品进行的评论。在第四辑“散文散谈”中,作者饱含激情地对辽西几位作家的散文集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最后一辑的名字是“背靠书墙”,作者重点以耐人寻味地几篇小品文讲述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

读罢此书,我掩卷长思,究竟什么是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究竟什么是文人?什么样的文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文人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由自主地拿起了身边的《现代汉语词典》查了起来,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对于“文人”的解释是:“读书人,多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对于“文学”这一概念词典上说得是简单明了,然而,我理解起来仍然觉得有点儿糊涂。于是,我又找来了一本《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2版),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具有阶级性。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样式。”可是关于“文人”的定义这本《辞海》中却是没有的。看来,对于“文人”的理解也只好遵从于《现代汉语词典》了。

本书的作者秦朝晖很谦虚,他说:“我自知我还称不上是一个‘文人’,这是因为,文人要有著作,要有几篇打响的作品,要加入某一级的协会,等等。”其实,通过出版这样一本书,已经充分地说明他早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人”了,他的多篇论文如《警惕苏阳式的聒噪》、《寻找有说服力的小说——以辽宁中短篇小说近作为例》、《让自由和灵性的光芒照亮我们》等已经“打响”。“打响”了的作品,构建成了一本获得了辽宁省美学研究一等奖的文集——《手稿消逝的年代》。其实,早在1994年他已经被称为“青年藏书家”了,到了2004年的时候,他成了朝阳市各界公认的十大藏书家之一。其私人藏书已经达到了2万余册,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绝不为过。这样的人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呢?

“文人”自有“文人”的风范,作者在文集的序言中说“文学是为人的心灵境界提供精神动力的一项事业,它不仅唤起了作家们投身其中的崇高感,也为热爱这项事业的生命个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理由。”此言一出,是掷地有声呀!无疑这应该是文学与作家关系的最精辟的评价。作者还认为:“一个人格萎缩的人,是写不出生机盎然的文学精品的,一个合格的作家,他的文字和他的人,都会散发出诗意与温情的光芒,照亮了他自己也辉映了文学的天空。”

接着作者提出了支撑起一个作家崇高与伟岸人格的三点要素:一、良知与勇气;二、敬畏与自省;三、寂寞与清贫。的确如果一个“文人”的人格能具备这三点要素,已经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无时不在以这样的尺度,字里行间地渗透着自己对文学以及文学家们的尊崇与景仰。

“为之心动”的第一篇是《听一听“乡下人”的忠告》,“乡下人”即是作者十分热爱和仰慕的湘西作家沈从文,这位“乡下人”以他的质朴与执拗,以他的才气与神思,以他的挚爱与激情,完美地向世人演绎了生他养他的那一片热土——湘西。他用心与灵告诫我们:“一个有分量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常常比一大堆作品有意义,就全看作者态度和用心。”,他还说:“一个优秀作家,却能够于限制中运用巧思,见出‘风格’与‘性格’。说夸张一点,即是作者的人格,作者在任何情形下,都永远具有上帝造物的大胆与自由,却又极端小心,从不滥用那点大胆与自由超过需要。作者小小的作品中,也一例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多么朴素的语言,阐述地却又是多么深邃的文学情结。这个“乡下人”最精彩的“忠告”便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自己写作时用不着多大兴奋,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太美妙了,简简直是一语中的呀,只要你有人格,用真心,善巧思,哪怕是寻常的文人也会象“乡下人”那样,在文学的圣殿中享有一席之地。可是,让作者“平心而论,是一部分中国‘所谓文人’的魂不守舍,破坏了民众对文学圣洁殿堂的敬重。”因而,秦朝晖大声疾呼:“中国需要的是一些如沈从文那样‘顽固’地把文学视为宗教的乡下人,是张炜那样‘踏上居民的归途’,‘融入野地’的人,是张承志那样‘以笔为旗’,清理出‘清洁的精神’的人,是史铁生那样超越了人生的苦难与困境,获得了‘平常心’的人……是他们的存在,为中国的文学找回了‘自我’,找回了文学应有的尊严。”

且看他第一辑中的最具有典型性的优秀的评论《警惕苏阳式的聒噪》真是精彩极了。读罢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有一种非常痛快的感觉。对苏君的《一群相互抚摸的人》的文章批驳得真是有理有据,其行文有点象鲁迅杂文的风范。苏君的文章主要是对摩罗写的一篇名叫《半佛半魔钱理群》的“不三不四的文章”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批评”。通过通读全文秦朝晖很容易地就看出了苏文的两处“内伤”:“一、轻率与轻浮,还有一点儿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二,道听途说,亵渎学问。”在列出苏君的某些“高见”之后,作者做了最经典的定论:“问题是苏阳在没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就匆忙上陈了,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用他的五分浮浅,四分轻慢,一分含沙射影,完成了一篇十分拙劣的文章。”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拍红了巴掌。“不是说摩罗不可以批判,不是说钱理群不可以批评。伏尔泰的那句名言:‘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此言一出,可谓是一针见血。

况且,苏君的文章里面有些“评论”的话语说得是相当刻薄,我个人以为,他的某些话语几乎近于泼妇的语言。而秦朝晖只引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话便使苏的所有“评论”的语言显得很是苍白无力。“咒骂是可怕的东西。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对人类最大的发明——语言的破坏。谁骂人,就在辱骂灵魂。咒骂就是谋杀仁慈,但一个不会正确地斟酌字句的人也会儿这种谋杀行为,因为说话就是斟酌并明确地加以区分。话语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太精妙了!难怪,秦的《警惕苏阳式的聒噪》获得了辽宁省文学理论批评振兴奖!

在第二辑“小说说小”中的最后一篇评论《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兼评〈辽西文学〉的几篇小说》我读了四五遍,本文的题记就真的很耐人寻味:“多少年前/渐渐退去的海水/镂刻成一脉丘陵/如今/这一脉丘陵/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风景。”这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表达了无限的对故乡的最最深沉的爱。本篇文章分五个部分:引言: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一、重新感受阳光;二、寻找我们的参照系;三、寻找我们的位置;尾声:没有尾声。引言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胜赞了自己的家乡——辽西;在“重新感受阳光”中,作者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朝阳文学(主要是小说创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以简要的介绍,在使作者得到了无比的欣慰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读者重新感受到了朝阳这片神奇土地的可爱,可敬,可歌可泣!行文中的一段话非常富有哲理性:“思维方式的转变的目的就是打破旧有思维习惯性定律,使我们那些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并不是不知所云,而是创造性地使大家熟悉的材料生发出新鲜的活力。”“寻找我们的参照系”一节,以威廉?福克纳、沈从文、贾平凹等几位大家的文学创作历程,文学积淀来对比朝阳乃至于辽西的文学发展方向。在“寻找我们的位置”中作者以本土的几位小说家的作品为例叙述了近年来辽西文学的成就。在“尾声:没有尾声”中作者又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了全文:“我们注定要在文学(也是人生)的山谷中行走,我们正在向山顶走去,我们在靠近月亮的地方等待太阳,等待太阳从头顶穿过脚跟,我们等待被照亮。我们深知,我们被照亮的生命属于我们的辽西,属于我们脚下的大地!走吧,让我们的手挽着手……”读了此文真的令人非常的振奋!

秦老师曾经是写诗的高手,因而他对于诗人和诗集自然是情有独衷,对他们的评论更是乐此不疲。在第三辑“因诗而歌”中,他用诗的语言以一个诗人独有的视角,以一颗对诗歌虔诚的心,以他十二分的热情对当代著名诗人及他们的诗集做了恰如其分的点评。

在他在论林雪的诗文的时候整篇文章是妙语连珠。比如,他说:“诗是超越人生困境的泪珠和酒。”“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人是自己的上帝。”“一次性的人生留给我的是苍凉是悲哀。”“惟其是身不由己,惟其是自发的,才是最真实的;惟其是自由的,才是深刻的。”“诗人的存在自身被唤醒了一种从实在中升华而透悟生命本真的能力,只有生命才能体验生命,只有存在才能照亮存在。”这些句子既是对林雪诗歌的透彻评析,又是作者对诗与人生的感悟。最后,他说:“我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忠诚本身和她对人类的敬畏,她的带着一种伟大和尚未人知的自由,她的倾注了那种真正的美的陶醉,她的做为一个活人的灵性和良知。”“林雪用她的诗也使我相信:艺术是给可视世界以最高公正的一种尝试,也试图在这个世界里,在事物中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基本的、持久的、本质的东西。”

作者在《两种景观一个世界——读阎月君和李轻松的诗有感》一文中发出慨叹:“真正的诗人应当代表着人类心灵智慧所达到的高度,用她们的诗,为同时代的人和后之来者拓展出诗的终极可能性,闪烁出诗的永恒光芒!”此言一出,真可谓是高屋建瓴,把诗人与诗的关系以及诗在文学中的作用一语道破。

通过对“散文散谈”的阅读,我知晓了辽西文学届中诸的多散文名家。谢子安的《雨走青纱》获得了辽宁省文学创作的最高奖——辽宁文学奖。而且谢子安以他的质朴他的乡情他的神思开创了新的散文天地——田园散文。将美丽的辽西山水田园和快乐幸福的乡村生活以他一枝妙笔展现给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李继伦也是一位生长在边地辽西的敢于拼争、敢于直言的汉子,他“不怕穷不怕苦不怕难,坚忍顽强,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豪爽耿直,凛凛然浩浩然,坦坦荡荡。”对于散文创作他提出了应该牢记和遵循的三条原则:重实忌虚;朴素最美;竹简精神。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为人们不断地创造着精神食粮。

在“背靠书墙”的小品文中,我如海边拾贝一般,捡到了秦老师文章的隽永。我觉得无论怎样的话语,似乎都在传递着一个个真正“文人”的智慧。“我固执地认为,人的存在的理由,人的全部的灵性与高贵来源于人对一杯智慧之水渴望之中。”“每个人都有广大的空间来获得个人的完善。”“你如果看清了人性最后的底色,才可能洞察出人生的局限。人寻找自身的过程就是知晓人类奥秘的过程。人是可以成为智者的,人是能够饮到一杯智慧之水的。”“人只有活在一种‘境界’的时候,其真诚才会闪现出灿烂的人性的光芒。”他的每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都宛如一股股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到了我干涸的心田。

纵览全集,发人深思的语句俯首皆是。

我们是幸运的,回首的日子,我们还能够找到人生的几个支撑点;我们是沉重的,每一个支撑点领悟光大,需要熬上一代甚至几代的心血。

音乐是火,它温暖了每一个寒冷的日子;音乐是水,它洗刷了人们心中的愁苦。

人生的苦楚常常就在于你没有办法保全属于你自己的个性。你越是意识到你个性珠重要,你就越是为其不断地失去而悲叹。个性的磨损就是心灵的磨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们不能忘记乡土,因为乡土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最初的故乡;我们不能忘记乡土中国,因为乡土中国是我们的家园,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相濡以沫的根!

屈辱中培养了坚韧,换气中磨砺了呐喊,跋涉中看见了风雨后的彩虹。

人的内心跃动的是四野狂奔的欲望的马群,人的梦想的天空票据的是斑斓眩目的各色风筝,这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诱人景致,不仅让人感叹不已,同时也会加速我们的心跳。

人类的自尊与灵魂是不可以向外求的,只有向内求,我们才能发现人类距离自己的灵性已是多么的遥远。

时至今日,人类的内在与外在的秩序依然处在混乱之中,荆棘与迷雾遮蔽着人类生存的山径,人类良知的星光需要被点燃,人类尊严的征帆需要被扬起,那些记着人类精神丝缕的手稿依然在传递。

只有等到笃定的支撑,一个人才可能神闲气定,才可能心无旁骛地农人般地耕作,才会脚踏实地地挥汗如雨。

穷理才能彻源,识心才能达本。

岁月的风风雨雨淘洗着世间的一切,它让尘埃和浮萍消失,它使质朴的玉石更加晶莹剔透。

进步的起点是相信进步是可能的。

最令人深思的是《真想参加一次“朝会”》中的一段话:

这个时代并不缺乏自由的逍遥者,这个时代缺少的是责任承担者;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弄潮儿”,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灯塔看守人”;世纪之初的苍茫时刻,需要有人呵护住人类良知的光芒,并把这最后的光芒传递给更多良知未泯的人们。这是这个时代的希望所在。

多么经典的论断呀!这是一个当代“文人”对“文学”的撕心裂肺的“呐喊”!

《手稿消逝的年代》越读越有滋味,而且是津津有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是在喝一杯醇香的陈年美酒,似醉非醉的时候,才是心魂缥缈的感受;又好比是在听一曲音韵悠扬的天籁之音,似懂非懂的时候,才觉得意犹未尽的神秘;更宛如是在欣赏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于揣摩玩味中,领略到了曲径通幽的妙处。通过这扇小窗,我探视到了广阔的文学天地。因而,我觉得这本书是文学长廊的指明灯,是文学苦旅的问路石,是文学瀚海的航向标,是文学宝库的金钥匙,更是文学圣殿的敲门砖。

2013年2月22-26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静梅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读《手稿消逝的年代》有感,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是一篇读后感。
第一辑是“为之心动”。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现当代几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与剖析。第二辑名字叫作“小说说小”,重点内容是对辽宁当代几位作家所写小说读后的感想。第三辑,“因诗而歌”。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在上个世纪末崛起于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尤其是辽西诗人的作品进行的评论。在第四辑“散文散谈”中,作者饱含激情地对辽西几位作家的散文集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最后一辑的名字是“背靠书墙”,作者重点以耐人寻味地几篇小品文讲述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
作者写出了对此文的观后感,并且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手稿消逝的年代》

文章评论共[11]个
呆贝贝-评论

能认真的读一本书是一种享受。问好朋友!at:2013年02月26日 晚上10:22

雪静梅香-回复问好,祝安康,幸福! at:2013年02月27日 早上8:48

帘外落花-评论

都想去买这本书了at:2013年02月26日 晚上10:37

罗军琳-评论

好丰盛呵,诱人哦!(:012)at:2013年02月27日 清晨7:27

小愁-评论

想问一下,为什么不能进行烟雨收藏呢?at:2013年02月27日 早上8:04

绍庆-评论

室外雾霾漫天,室内温暖如春,拜读朋友佳作,送去一片温馨。(:012)(:012)(:012)at:2013年02月27日 早上8:31

雪静梅香-回复感激不尽,祝福无限。请茶! at:2013年02月27日 早上8:48

雨素-评论

欣赏朋友佳作,拜读学习了。at:2013年02月28日 下午4:54

雪静梅香-回复客气,共同进步! at:2013年03月03日 早上9:30

阳光小张-评论

祝福朋友新的一年,佳作连连。at:2013年02月28日 晚上7:48

雪静梅香-回复谢谢,共勉。 at:2013年03月03日 早上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