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有三联壁,凌家滩文化中也有三联壁,江阴地区的原始文化中也出现过三联壁,但是,应以红山文化中的三联壁出现的最早,南方的三联壁应该是红山文化传播过去产生的。
三联壁的器型比较简单,一个整体的玉片,长约有7厘米,中间厚,四周薄,薄到可以成刃。三个圆孔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上面的最小,中间的次之,最后一个最大。但是,三联壁的外圆并不是十分规则的圆,而是不太规则的椭圆,看上去做工较为随意。
还有一种双联壁,上面一个孔小,下面一个孔大,也是中间厚,四周薄,看上去像葫芦形状。
三联壁和双联壁的用途比较神秘,各种观点都有。
有人认为是萨满舞服上的缀饰。
有人根据葫芦生人的传说,认为三联璧的葫芦形状象征女性生殖器。如果说单孔璧象征女性性器尚可,而两孔、三孔连起来,象征三个女性性器,则无必要,亦无道理。
有人认为,单璧来源于石斧,三联璧从形上看,与石斧似应无大关系。
那么,三联壁和双联壁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在东北农村曾有编绳的摇车,摇车的一端牵连三股绳,每一股绳系在一个z形的摇把上,摇把的上端穿进固定而带孔的木杠内侧,木杠外侧的三个摇把的下端,穿上一根带有三个孔的木制摇把,便可以摇起来拧绳。牵绳的另一端的木杠上却只有一个孔、一个摇把,此把反向摇,三股绳便拧结组成一根绳。
值得重视的是在三股绳的中间,还有两件器具:一件是单摇把一端使用的长球形“木瓜”,身上有三条深槽,夹在三股绳中间,可以控制每股绳的松紧。另一件是三孔摇把一端使用的木制的三孔“隔挡”。三股绳穿在隔挡的三个孔中间。此隔挡既可以来回疏通绞在一起的三股绳,还可以刮捋三股绳上的毛刺。
小时,我也曾捏着两股绳,让父亲在另一端先顺着逆时针拧一股绳,再顺着顺时针拧另一股绳,父亲的手往前轻轻一送,两股绳就自然的拧和在了一起。我想,我不知不觉的就充当了双联壁的作用。
从双联壁和三联璧的孔缘和璧缘光滑细腻的状态分析,红山文化玉的双联壁和三联璧,应是红山古人编织网纲、绳索的工具。当然,这只是我的见解,如果有哪位朋友有更加有力的证据能说明双联壁和三联壁有其它的用途,我则更加欣喜,毕竟,我对它又深了一层了解。
-全文完-
▷ 进入少妇写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