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因出土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玉器而蜚声海内外。它出土的有看上去十分怪异的玉猪龙,还有十分独特的勾云型器。
玉猪龙在上一章节已经介绍,非常遗憾的是我把发现红山文化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顺手打成了鸟尽弓藏,我虽然不停的向烟雨红尘高管文清和散文主编悲秋道人发短信,希望更正,可惜的是,无人看到,只好作罢!
真是天大的错误,我无法原谅自己!
有很多人认为,把玩古玉是唐宋元明清皇帝文人士大夫的嗜好,其实不然。商代的妇好墓曾经出土了两件玉勾形器,当时专家认定为商代的玉器。直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玉勾形器的出土,专家才重新认定玉勾形器是红山文化的遗物。也就是说,商代的王公贵族已经在把玩2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了。
那么,红山文化中的玉勾型器主要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它有 晶莹的深绿色玉质。
这种绿色,是红山先民们最常用的玉材的颜色。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一件勾云型大玉佩,就是这种玉色最好的标本。
第二, 难以品味的浮光掠影。
这的确是个需要品味的命题。什么叫浮光掠影?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拿起这个大玉佩,在光线下慢慢地上下摇摆,我们就会发现,光线会随着大玉佩的摇摆而与瓦沟纹一起发生明暗的变化。打个比方,就如一块石头丢进水里,光线会随着水的涟漪波纹逐渐向外飘浮。水的波纹一圈一圈往外扩大,光线也随之一圈一圈往外扩大。
这种浮光掠影,实在是古人制作工艺的最高境界。真正的红山文化的片状玉器一般都会发生这种奇妙的光线浮动现象。
这个鉴定的奥秘,只有上手才能品味,但几人有这样的幸运!
第三, 沁色和瑕斑
勾云型器,深绿色玉中有黄瑕斑,但不是瑕疵。
这种瑕斑是玉在地下受沁的结果。而这种黄颜色的沁,是红山文化玉器最常见的沁色,也是平面状红山文化玉器最常见的受沁颜色。
第四,镂孔中的奥秘。
在勾云形佩的镂孔中,特别是左右两边纹饰间透雕的两条弧状窄条形镂孔,其边缘很不平整,有不规则的齿状。
第五, 瓦沟纹和凸弦纹。
瓦沟纹是红山文化玉器最常见的纹饰,也是断定传世玉器是否红山时期遗物的标准。
瓦沟纹和两侧的凸弦纹,如同江河和大堤的关系。凸弦纹就是瓦沟纹的两侧大堤,护着瓦沟纹一起在玉器的形制中流动。
瓦沟纹凹槽内加工的痕迹,在放大镜下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凹槽两边斜坡上横线痕迹和沿凹槽走向的纵线痕迹,我们把这种痕迹形象地比喻为汉字“非”。
第六,齿端间的加工痕迹。
勾云形佩的齿端,可以看到尖角在上的一个长三角形,这是铊具加工的明显痕迹。在一些玉勾云形佩上,大多数都能发现这样的加工痕迹,只不过有的比较明显,有的隐隐约约而已。
第七,边缘的沁色。
在齿端间边缘,在镂空处的边缘,读者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边缘地区会有一层淡淡的沁色,由外向里慢慢地扩散开来,这个现象稍一疏忽,就完全可能不被发现,而这个特征,又恰恰是比较难仿制的。
第八, 铊具的痕迹。
瓦沟纹内的“非”字痕迹,其纵线就是铊具加工的痕迹。它首尾相接,使得瓦沟纹时常出轨,即瓦沟纹的大堤有被铊具磨制的尖端冲破的痕迹。
第九,勾云型器讲究对称,但不是完全对称。
你一看它的图片和实物,一下就明白了。
读者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勾云形佩上,可能这些特征全部存在,也可能有的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或者不存在。
粗看红山文化的勾云型器有些像梳子,但是,它与梳子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对于勾云形器造型的创作理念的推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其一为动物说,包括龙、凤、鹰、鸟、鹿角与猪獠牙、饕餮等等;其二为云气说;其三为玫瑰花说;其四为旋目神面说。
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没有定论,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学说,认为它的四周都有刃,完全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用来割兽皮和食物的。众多不同的说法,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话“古董,古董,古代人都不懂,何况现代人?”这虽是插科打诨的说法,却很有一些道理。
-全文完-
▷ 进入少妇写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