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年就过去了。正月初八,大都开始正式上班了。在单位自然会和同事说起过年的一些事情,说的最多的是这个年花了不少钱,这些花掉的钱里,压岁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很多,放烟花、爆竹,这些都是为了驱逐年兽;贴对联,走家串户,也都是图个喜庆;对于孩子,自然少不了的就是给孩子压岁钱。春节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压岁钱一路走来,从汉代的“压胜钱”,到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又到宋元以后春日散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再到明清时,把压岁钱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不等。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步入小康了,然而毕竟还是有经济比较拮据的家庭的存在。有的家庭经济本来很拮据,如果再有几个孩子喊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或者看到来客人就似懂非懂地趴在地板上磕头的孩子,难免会叫人很尴尬。朋友4岁的外孙女,见到家中来客人就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之后看着客人不走。甚至在我们没掏红包的时候,她会站在你眼前不停地说。大哥的孙子,才2岁,春节我们去串门时,看到我就趴在地板上磕头,直到我把红包给了才起来。看到现在的孩子这样,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这压岁钱会不会让不懂事的孩子钻进钱眼儿里,孩子这样的做法是“谁之过”?
哥哥和朋友家的孩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孩子热衷拜年讨红包,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对红包要学会拒绝。否则的话,将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意外。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邢台一名孩子拿着压岁钱在超市购物时跟同龄孩子炫富,招致几名同龄孩子的殴打。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热闹也最期待的节日,但是,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大手大脚,无所顾忌。孩子的压岁钱乱花乱用者,不乏其人。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一句新春祝福的吉利话。现在也成为孩子们拜年的口头禅了。发“红包”,是中国人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每一个红包都带着长辈的一份祝愿与希望,给老人的红包代表着晚辈对长辈的祝寿。无论它是多是少,是一份心,是一份情。这份心,这份情不应该以红包里的钱的厚度来衡量。如今的“压岁钱”,经相互攀比,“行情”呈看涨之势。现在的压岁钱也和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名目繁多。你看“压岁钱”金条、纪念章等黄金制品,甚至还有商人创意推出了“中国纯金压岁钱礼盒”等等,数不胜数。
昨天晚上的《焦点访谈》提到了压岁钱。许多人有一样的想法,给少了面子上过不去,给多了真有点压人。另据中国徐州网2月16日报道:香港人称过春节,收到的压岁钱只有10元、20元港币;在台湾,过年也有给晚辈封红包的习俗。一般是200~3000台币(相当于人民币42~628元)。而内地春节红包厚度“超乎想象”。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压岁钱已攒到了20万元,很多内地的网友还认为这个“不稀奇”。别小看这压岁钱,数量绝对可以用可观形容,少则200元,多则上千元,有的爷爷奶奶溺爱孙子已给就是一万元,出手相当大方。和香港过年10元、20元的压岁钱相比,我们的压岁钱真可以算是“天文数字”了,当我们把压岁钱当成一种“额外”收入或是当成一种“负担”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压岁钱的“实质”。据在全国网友中的调查,有63%孩子的压岁钱超过了两千元。家长这边厢为还人情忙派“红包”,孩子这边厢面对腰中鼓鼓的钱包潇洒走一回,将钱花在了网吧、迪厅,购买高档服装以及同学之间请客吃饭上,更时有小学生一天花掉上万压岁钱的新闻跃然纸面。似乎,压岁钱已经离传统祝福的本意越来越远。
逢年过节,给孩子“压岁钱”向来是中国的传统。20世纪50年代,五分、一毛地给;60年代,两毛五毛的;70年代,五块十块的;80年代,零花钱比压岁钱多了;90年代至今,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少则数元多则数十元,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一路飙升。孩子拿到的“压岁钱”动辄上千甚至上万。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但这给孩子的压岁钱如此丰厚也未必是好事。但社会的大潮流如此,普通百姓怎么能左右社会潮流的前行呢?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压岁钱被刻意的“量”化了,人们给孩子们的“红包”越来越厚,也许有的人确实经济实力足够雄厚,倒也无可厚非。就我而言,今年过春节,我花了7000多元,其中我发出的压岁钱连老人带孩子是4500元。“真高兴,真兴高,三千多块大票揣进我的腰……”这是范伟的小品中的一段台词。这句台词说出了挣钱的高兴心情。而今年这个春节,我在“真高兴,真兴高”的时候,是“四千多块大票掏出了我的腰”。我这些钱是给孩子们的红包。这压岁钱真的让我有了“孩子一一把年拜,节后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收压岁钱的主力军向来都是孩子,在网上看到一些妈妈也在展示自家孩子的战果。一位妈妈晒出厚厚一叠百元大钞,开玩笑道:“这还只是部分大红包,就已经抵我几个月的工资了!宝宝,大家以后跟你混了。”更有一位年逾七旬的南京老太太,大年初一带着一大家子人,背着数十万元现金买了黄金给孙辈们作压岁钱,这样春节已失去了年味中的童趣和人情味。压岁钱的情形,让人始终有一种缺憾。感觉金钱、物质的成份多了,感情的成份少了,压岁钱里缺少了往昔浓浓的情意,多了钱数多少论英雄的攀比。“压岁钱”都是家长的辛苦钱,虽说这些钱都是由亲戚、长辈给的,但做父母的往往要给别人还“人情债”。
年年春节年年过,年年都有压岁包。当年,我收的压岁钱却难见成叠纸钞,却给我带来了幸福的滋味。今天的孩子,有了丰厚的压岁钱,幸福的味道却没有我儿时那么浓了。回忆儿时的压岁钱,是种幸福的味道。再看今天的压岁钱,似乎成了变异的怪胎。时过境迁,现在的压岁钱在某些程度上有些变味,但我相信幸福不会随着压岁钱水涨船高,应该让压岁钱回归童真时代。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