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晚总导演哈文称:“春晚的意义在于陪伴,在于关怀”。这句话说得很好,能让人听后心里热乎乎的。但是,春晚的意义真的如此简单吗?陪伴的功能,似乎任何地方台春晚都能办到,似乎任何导演导出来的春晚都能办到。那么,春晚越来越难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陪伴”老百姓这么费劲吗?看来不光是“陪伴”这么简单!
有着三十几年传统的春晚,一路相随,不光是天涯共此时的节目传播式的召唤与陪伴,也是一种中华文化之下的共同沐浴。换句话说,是一种精神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共鸣,而不光是娱乐意义上的、情感意义上的陪伴。虽然南方观众基本不看春晚,但是春晚的受众面在全球仍堪称首屈一指。登陆春晚,即使不会像从前那样有着大红大紫的机会,也会疾速地提升参加者尤其是新人和港台歌手的个人品牌、个人影响力。
陪伴易,关怀难。陪伴只需要调谐心情,而关怀这件事涉及到人的内在精神,涉及到文化展示带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后者带来希望和自信,也带来新一年的憧憬与勇气。其实年是一个精神拐点,意义在于把人带向新的、更好的方向。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年再热闹,也是糊里糊涂的瞎热闹,是“长坏了”的热闹。
相对于陪伴,文化展示就显出功力了。不同的导演,眼界不同,视角不同,着力点不同,取舍不同。有的春晚栏目组把赵本山当做救命稻草来看,有的春晚栏目组把郭德纲当做新科笑神来用,演员和节目的选择也是迥异的。
拿2013年春晚来说,就有一些优越的方面。比如:舞美、诚意、融入与国际化接轨的节目、节目编排次序等等,都是“极好的”。舞美的观赏性是极佳的,但多少有些唯技术至上,个别节目的舞美本应当返朴归真一些,还是有欠考虑的。开场折腾出来那么多的主持人,虽然唱的都寒碜,但是诚意到了。收尾节目《难忘今宵》今年又被请了回来,也体现一种照顾怀旧观众的诚意。雅尼、席琳迪翁、土耳其的舞蹈队,这些演员的引入,都丰富了春晚的舞台呈现,提升了视听品位。应该延续这个路线,并做得更好。节目编排次序也很科学,可见下了很大功夫。就节目亮点而言,杂技《冰与火》非常出彩,表现惊艳;武术表演《少年中国》也拿得出手。
女性导演做节目可能感性多一些,而理性不足。整台晚会很温馨,尤其是主持人都“说人话”之后,就更显温馨了。政治色彩至少看上去很淡,隐得很深,这也是进步,是高明的,值得鼓励。不过整台晚会没有以往显而易见的统一主题,是个缺陷。开放性有余,整体性不足;典雅味道有余,民间味道不足;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这台春晚时尚化、青春化,不像以往那样过多地顾及老年观众和儿童观众,这应该是未来春晚的一个方向。春天是朝气蓬勃的,春晚也该如此。春晚应该给青年人多一些空间,老面孔及时地隐退是明智而高尚的,等到观众群起而轰之再离去就不好了。信息化的时代,新鲜的事物也很容易带来审美厌倦,何况是年年上春晚的老面孔。
赵本山退出小品界,是他五年来做得最明智的一件事,只是稍微晚了一点,估计他早知道这两年白折腾,也就早早退出了。小品的领域里,他已经贡献足够多,荣誉无限大,光芒万千丈,不需要别人再用溢美之词证明他的人品和喜剧天才了。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喜剧大师值得保护,值得爱护。希望他能养好身体,在农村题材和喜剧题材的影视剧上继续发光发热。他的封山小品《有钱了》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把人物身上的善良、命运的荒诞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封山之作,分量是很足的。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本山小品。这个本子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有深度,值得单独探讨。这部作品没登陆央视春晚,是很遗憾的。至于什么原因,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审查严格所致,那么那些过审作品存在的笑点乏味、价值观庸俗、人格残缺、伪装仁慈等问题,就很难自圆其说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是为艺术而放弃艺术那么简单。
有人老是拿着雅俗这种陈旧不堪的审美圈套来诋毁赵本山。事实上,俗和雅就像小品《有钱了》中所说的:偷比较低俗,盗比较高雅。其实很多高雅都是自欺欺人的界定,都是一种当了b*子还要立牌坊的假正经。如今的春晚,一个代表农民阶层的节目都没有,一个代表工人阶层的节目都没有。好在还有王宏伟那个代表人民军队的节目。赵本山隐退,反映三农题材的小品很可能从此彻底匿迹。不知道这样的所谓“雅”的春晚雅在哪里!浮皮潦草地揭一揭腐败的病痛,价值不大,无关痛痒。告别了权贵话语的春晚,还存在着权贵本位和权贵立场。这是春晚的尴尬,也是春晚难以疗愈的硬伤。
这一年的春晚,歌曲不少,好歌不多,大部分是旧作。假唱真唱其实没什么要紧,但是训练有素的歌手因紧张而走调、气息浮飘,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和挤破头要来的演员不同,张学友就是婉拒春晚的人之一。看看他跨年的表现,觉得他确实不适合春晚的舞台。张学友大概也看清了这一点。他不但不适合春晚,也不适合地方卫视的晚会。他适合相对自由的舞台,适合相对冷静的、热爱沉醉在歌声中的观众。而热闹的晚会是难以达到这一需求的。春晚舞台不能够靠某些个人撑起格局,这已经成为当下春晚和未来春晚的必然局面。
语言类节目细微的笑点还是不少的,比如《想跳就跳》《这事儿不赖我》。郭德纲的节目按照传统相声的标准来看,中规中矩,还是很显功力的。笑声多寡不能鉴定相声艺术的高下。评价尺度如果仅仅局限在观众笑了几次,那也是鼠目寸光的。第一次登春晚舞台,能做到胸有成竹,精神抖擞,神态自若,一气呵成,也就可以了。
春晚只能这样了,何必苛求郭德纲呢?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春晚,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春晚节目,更不存在能够赢得所有人赞赏的节目。对于春晚的种种新探求新思路新跋涉,还是要多鼓励多宽容的。一些网站策划的为春晚打分的民调,其实都比较片面,因为评判思路不同,在这个网站能给八十分,在另一个网站按照人家的标准可能只能给六十分。有的人在乎创新度,有的人在乎爆笑度。有的人觉得色彩绚烂就是好,有的人觉得两个男人在舞台上深情对唱的那种眼神儿挺好玩。什么观众都有,什么网友都有,这些也需要宽容。不同的声音,都是一种活力。
今年的春晚有一些小清新的歌曲也可圈可点,如《春暖花开》《风吹麦浪》《美丽中国》。也有一些和幸福有关的节目和台词,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比如毛阿敏的独唱曲目《幸福》。其中有一句歌词“风霜雨雪都经过,再把阳光收获”,让人听了很感慨,生活正是如此,苦乐是辩证的。又想起杨坤《无所谓》里的歌词“幸福过后,再回来受罪”,不禁哑然失笑。生活是何其荒诞,很多人团圆几天之后,不得不挤上臭火车再去受罪。
创新力不足,不单是语言类节目的大问题,也是歌舞类节目的弊病。很多歌曲都是旧作。演员的组合也要考虑个性的磨合问题,避免观众挑刺,避免本可以减少的噱头,如“找力宏”“基情春晚”这类无端的指责和调侃。其实网民只是玩一把热闹,对春晚的实质性改进并无多少建设性的进言,反倒让许多好演员和好节目蒙冤。演员的服装选择上也应当多一些考虑,避免趋同,避免单调,避免与舞台不协调等等。节俭办春晚的思路是好的,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观众不会因为你省了几个钱就买你的账。拆门办春晚也是好的,但是门拆得稀巴烂,选不出来几个上档次的节目,也是要反思的。
比创新更重要的是诚意,比诚意更重要的是温情,比温情更重要的是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的春晚已经实现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跃进。除了视觉的炫与绚之外,我们期待更多来自节目内容上的震撼、可乐、感动、共鸣。春晚还要办下去的,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而且已经形成了华人圈在特定时间的一种精神符号,精神寄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很适合春晚。春晚在举步维艰中蜕变、升华、成长!
-全文完-
▷ 进入李家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