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高考状元的职场都那么平庸无的散手

发表于-2013年02月13日 早上9:57评论-1条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有关数据显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介绍,课题组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在杰出企业家中,在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中,在杰出政治家中,都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

媒体依据这份数据核实1977年至1999年间湖南的24名高考状元,他们当中大多已湮没无闻,1988年的湖南文科状元已成全职太太。

云南省教育厅官员罗崇敏研究1977年至2009年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结果表明:“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有他们的调查,我有我的切实观感。我看一看眼前的中小学生,即知他们的未来,除开“平庸”一途,极难突破。我曾在《一双灵巧而麻木的手》中记述:

“……我们正交流着这些,突地听见一阵丁丁当当的声响。循声望去,但见一双柔嫩、白皙的小手,正拿了一只瓷碗和两支竹筷,练习器乐中的‘打击’。其声清脆,节奏鲜明,颇似泉水流淌。其手轻灵,如风如柳,如玉如珠,动静结合的妙处,恰似脱兔与处子相得益彰。我看得有些着迷,不觉想起荆轲,当年他就迷恋一双手;手拂古琴的美感,深深打动壮士的心;可惜太子丹不解风情,使人砍掉这双手送他;其实手如其人,荆轲感念的是活泼泼的完整一个人。

“由手及人,我想眼前一双手的主人,必定神采照人。但我立即失望:那是怎样的一张脸?我敢说,以我阅人无数的经历,从没见过如此这般极端麻木的一张脸。脸无表情,面无人色,却不是生理病态或营养不足所致的那种,而是源于人无生机、心如死灰、形神完全分裂的那种。她木木的坐,呆呆的听,定定的像机器人,只能按照指导老师‘应试秘笈’的既定节奏点头或摇头。她很苗条,穿戴也是将上舞台的鲜艳行头,秀发青春而时尚。可是我的眼中,只有一具枯骨或僵尸了。她是植物人啊,我对友人说。但这不是她的错。她本不想就这样枯朽,她却被教育机制、社会逆流、浅俗父母与无道庸师共同推上断头台。后者的本意,也许自以为美好或良善,却堂而皇之的做了刽子手,除了让她的双手灵巧,其余只是身心的死亡。

“我理解他们的期待,手脚有些技术,身体好像就可以舒展;头脑有些技术,心灵好像就可以舒展;同时,还可求得好分数、好奖章与好学校,进而在亲朋、同事的圈子里张扬自己的一张笑脸。然而事与愿违,任何不能给生命注入真知、给心灵注入希望、给身体注入活力的教育作为,都在逆天而行、逆人而行,结果不言而喻。

“知识也是如此。倘若知识仅是信息、公式、符号与标准问答,知识不仅没有趣味,也没有任何力量与智慧。我在编辑部就遇到这样一件事。副教授的儿子正读高三,此时在旁边坐了复习语文。他埋头苦背:诸葛亮,字孔明,生于某某年,卒于某某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遍又一遍重复,读了背,背了读,力求不增、不减、不错一个字,甚至连每个标点符号也不忽略。他是想考重点大学的,后来果然考入上海交大。他靠背功与题海战术考大学,他背书的模样与我在步行街称重时,电子秤发出的机械声一模一样。我心生怜悯,不由转头招呼:不妨坐过来,我给你谈谈怎样学语文。他看我一眼,又看一眼他妈,不知如何作答。副教授狠狠言道:你背你的,不要理他。我不复吱声,只用余光扫视他的身体,其体臃肿、高大、软弱,其面呆板、淡漠、羞怯,看起来是一个男子汉,实则内含一副女人性情,与大丈夫所当具备的阳刚、坚定、果决等特质毫无关系。

“我在心头暗叹: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已注定悲剧的结局;一旦离开父母的全面呵护与代为决断,他已失掉血气方刚的自我,以及对于人生、天地真谛的主动追求。而与高校学生接触多了,与各类成人接触多了,我更全面知悉,他决非个案,而是代表了中国人的主体。”

满怀教育之忧的人们,各有各的议论:

一名中学教师,网名唤作“水木然”的说:“……因为在中国,一个学生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考试的战斗中去,要牺牲自己的天赋,要麻木地接受一切理论,被人牵着走。”

钱学森临终前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陈香梅女士说:“中国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别人的不一样,美国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别人的一样。”

广州大学社科部罗明星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首先在于教育者恢复对教育的控制权;教师越来越丧失教育的自主权,丧失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丧失了教育对学生的吸引。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当成功利的手段,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的“标准答案”的评判体系过早地遮蔽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肖建彬认为,中国的教育像复印机,一批一批的、一代一代的复印人才,每个时代可能用的纸张不同,但是本质上没有不同。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认为,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我理解大家的深刻洞察、精辟议论与实质性建议,即如中国当代教育的沉疴,早如炎阳在天,人人都已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窒息。

问题是:我们的建议,即使最简易、最高明、最迫切、最适合时势,竟有最终实践的一点点可能?事实是,我们已建议了许多年,期待了许多年,煎熬了许多年,它却只在一天天滑落,绝无丁点变革或改良的迹象。

何况,人们的议论仍然只在皮毛,未涉根本。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的当前状态是由社会的宏大环境所注定的,它想自个儿进行怎生折腾,并一厢情愿的折腾出某种良效,无异于痴人说梦。

何况,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在唤醒善念与神性,是在追求真理与幸福,与一般所谓的功利目标相去甚远。认识不到这一点,纵使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见得成功。

但我主要是说,我们的教育环境绝不美妙,想要改革的前景绝不乐观,我们自己已被贻误几十年,我们的子孙还在继续被贻误。

如果大局由它,那么我们对于自身,对于尚可掌控的家庭教育,还能寻得怎样一个突破?

换一句话说,在整体教育无望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怎样对得起自己和儿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陵叟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金陵叟点评:

中国的教育问题,非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对这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本文就看到问题的本质,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文!作者对教育的弊端颇有研究,读着这样的好文,真是学习了。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整体无望呢?我以为源于我们的理念。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本领和兴趣,可惜我们的世界都叫圣人们认识透了,前有孔孟经典,后有这个思想那个理论。十几亿人只要有一个脑袋思考就行了,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能奢谈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呢?于是教育就成了一门生意,收费而已。
谢谢散手老师在新春佳节为烟雨的读者奉献这么优秀的作品!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祝新年快乐!

文章评论共[1]个
呆贝贝-评论

贝贝前来拜读,祝在烟雨写作愉快。at:2013年02月13日 中午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