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项羽,人们会立即想到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古人早有“项羽神勇,千古无二”的美称,至于“霸王”一词简直就是他的专用名词了。对于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人们除了崇拜、敬仰外,还因为他与虞姬的那一份似水柔情而增添几分可爱与可亲,更因为他的乌江边的英雄末路,给予他更多的同情和惋惜。
这样的评判和认识一直延绵了2000多年:
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在官方历史著作《史记》中,不但为他做本纪,而且还置于汉高祖的前面,可见对他的推崇程度。在《史记--项羽本纪》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对项羽的评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未尝有也。”<本文引文不注明出处者,皆来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绝句《咏项羽》更是家喻户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茫茫人海,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配得上活着时是“人杰”死后是“鬼雄”的评价呢?
不但太史公、李清照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崇拜他,一般的小民更是如此。一曲《霸王别姬》被翻成各种版本剧种传唱不衰;有关项羽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前几年由陈道明先生主演的《楚汉风云》也着实风火过一阵。
项羽的故乡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差不多都建有他的庙宇和塑像,题着“英雄盖世”之类的匾额。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见到他的痕迹。如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如好多酒馆把“霸王别姬”作为招牌菜。
有关项羽的成语更是耳熟能详。如“鸿门宴”“作壁上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衣锦还乡”等等。
总之,项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项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这样的文化现象常常令我不解,更令我不安,因为项羽实在是一个杀人不眨眼、杀人如麻的十足的刽子手、屠夫。这样嗜血成性的魔头为什么值得人们崇敬、亲爱、同情呢?项羽的屠戮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呢?
从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项羽举事开始,到汉高帝5年<即公元前202年>自刎乌江为止,短短的几年里,项羽到底杀多少次人,杀死了多少人已经无法准确统计,但仅见于史籍的现撮其几条罗列出来,就令人发指,足以说明问题了。
一:秦二世元年,会稽郡守约项梁商谈反秦事宜。“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并吞了会稽郡守的人马,渡江创业了;
二:秦二世二年,“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三:同年,“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四:高帝元年,秦将章邯率众投降后,项羽当心降军哗变,“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军二十万人新安城南。”;
五:同年,出兵入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六:针对上述“屠咸阳”,有人劝阻,“项王闻之,烹说者。”
说到屠城,人们自然会马上想到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兴屠城这些惨烈的场面。殊不知,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大英雄项羽早就干过这个活了,而且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场面更为惨烈,一口气屠了三座城,坑杀降军20多万。
此外还有一次差点又屠了一座。高帝四年,项羽“乃东行,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子年十三,往项王。曰-----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你看看,因为“怒”就要坑人,屠城,可又因为一个黄口小儿的几句话,又不坑了,不屠了,可见这坑人屠城是多么的草率。历史学家们在谈论这件事时,常常感慨于那位少年“舍人子”的机智勇敢,却忘记了项羽杀人是多么的随意和率性。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暴君的眼里分明是一棵棵草芥!
我时常想,对于这样一个刽子手、屠夫,多少年来被人奉为英雄,觉得可敬、可爱、可亲、可怜,我们这个民族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是非标准、审美原则到底怎么了?
翻开史册,所谓的英雄们,哪一位又不曾有过鲜血淋淋的屠戮呢?哪一个的双手不曾散发着血腥味呢?莫非我们已经熟悉、习惯乃至陶醉这样的血腥味了?
有趣的是,当年项羽是拎着会稽郡守的头颅龙兴的,最后竟以乌江自刎拎着自己的头颅而收场的,真应了《左传》里的那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望天下的英雄们引以为戒。
2013--2--1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