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话“乌吃灶鸡”,意为“瞎吃八吃”,不考虑肚皮的承受能力。这句俗话本地人一听就懂,外地人听着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因为我们海门方言大都用谐音,引用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其释义,单从字眼上去推敲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所以我认为“乌吃灶鸡”还不如写作“乌吃糟稷”。“乌吃”可以理解为蒙着眼睛吃,即“瞎吃”,“糟稷”就更明白了,显而易见是糟蹋粮食的意思。目前,“舌尖上的浪费”这句流行语,与它的意思相近。
“乌吃糟稷”是我们海门人对浪费无度不知节食的行为所作的讽刺与蔑视。不过,过去的“乌吃糟稷”和现在有所不同,在生活贫困的年代,人们常常捧着一碗老麦粥,就着一碟咸菜过饥不果腹的日子,基本没有“乌吃糟稷”的机会,只是偶尔走亲戚吃顿比平时好些的饭菜,忍不住放开肚皮吃一通,导致“肚膨躯涨”,这就是所谓的“乌吃糟稷”了。细细回味,这种“乌吃糟稷”还是情有可原的,现今的“乌吃糟稷”,与当年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有宴席,主人家必大造声势,与人比拼气氛,比拼档次,菜肴一味地求好求精。堂而皇之的盛宴,经过一番觥筹交错的折腾,留下了一道令人惋惜的剩宴。食客们也一边饕餮,一边推波助澜,一个劲地点评哪家大气,哪家吝啬,醺醺然做起了业余美食家。他们认为酒桌上的菜肴越是堆积如山,就越显得主人家的阔气,酒足饭饱过后,对满桌的剩菜却没有半点惋惜的意思。倘若有个别老年人发出“糕作”(浪费的意思)的叹息,年轻人一定会责怪他老朽,不能与时俱进。
据报载: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钱财一年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 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触目惊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句口号我们喊了几十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曾经是深入人心的。不知怎的,近年人们不再提“节约”这个话题,节俭的概念被不知不觉地淡化了。更为可悲的是,一些人把节俭的行为看作小气、寒碜,很是不屑,而毫无节制的浪费反视作阔气、豪爽。现在已经进入丰衣足食的年代,我们不仅能够吃饱吃好,还能经常品尝些美味佳肴,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标志之一。但是,手中有了钱,是不是就可以飘飘然地忘乎所以了?我们对当年清贫的生活还记忆犹新,如此地肆意挥霍,暴殄天物,怎不叫人产生“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感慨呢!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