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本草纲目》里
草部的第一味草药
老尼熟知它的各种配伍
清晰记得它的的色、形、味……
如同这药行街的记忆
好奇、深刻、多彩、丰富、鲜活……
可以用上一串长长的汉字
如同这拥有千年文明的古城
“五口通商”也不是徒有虚名
年过百岁的一代商贾
丁未年出生的跨世纪老人
逸夫先生便是这个城市
诸多优点之一的儒雅象征
而知天命的老尼
也曾有过童年的快乐
少年好奇的探索
青春浪漫的经历与梦想……
在那条记忆清晰的药行街里
只识得几个汉字的外婆
曾经牵着她的小手
从郊区步行二、三个小时
来到这个城区的药铺老街
只为配得一味在农村药店
没有的一味中药:玉蝴蝶
外婆的籍贯是葛洪的故居
一路上,外婆讲着一个个故事
有彭祖老人的故事
有周公的故事……
乡间的古德对孺子有一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确实如是
记忆里,外婆留给老尼
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对老尼儿时的父亲见微知著的
一句最生动形象的评语:
你的父亲是一个把力气看作生命的先生
是一个把力气要用凳子秤(学名:即天平秤)来秤的人
这个国度的政治运动向来频繁
尤其在毛泽东时代
什么左倾、右倾、左派、右派、公社化……
下放、精减、文化大革命……
老尼的父亲还算幸运
未象他二哥一样评上右派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屁不值
是一个人人可以草菅的落魄书生
田间的秀才编了一首顺口溜
来描述当时的臭知识分子:
田埂上一站,钢笔一别,三分钱一天,三粒米一餐
世事有变,四季轮回
小平的出山,受惠的有:
返乡的知青、下放的知识分子……
老尼的父亲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
从此入住这个城市的市中心
老尼的父亲到了耄耋之年
那双手仍然是软绵绵的
早已经没有了昔日农村劳作时的痕迹
老尼的母亲
由原来一个受贫下中农管理的臭老九
在乡间行走,任由学生随便
往她身上扔泥巴的卑贱女人
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那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
老尼的外婆说:
那是祖上积德
从小老实单纯的女儿总算也是熬出了头!
人来这世上一遭
无非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老尼的童年时期大多都在外婆家度过
外婆家的附近有一个寺庙
自从文革开始
庙里再没有了和尚
那个庙里的最后一任的唯一一个和尚
是老尼外公的知交
那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真正修行和尚
他连割上来的蔬菜都要放上几天以后才吃
要等到菜的叶子黄了的时候才吃
老僧说:那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一枝青菜也是一条命
老僧是在一个初冬的午后圆寂的
也就是老尼出生之前的一个时辰左右
在外婆清晰的记忆里
老僧圆寂时,外婆正好在家里烧一壶开水
当时外婆闻到了一股檀香味
外婆就一直认定那和尚是升天成仙了!
紧接着便是喜事传到了她的耳朵
此刻老尼出生了
红白喜事全让外婆碰上了!
儿时的老尼在外婆家不吃任何荤菜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这一点让外公心疼
这小孩长身体的时候怎么能不吃荤菜呢?
寺庙里的小和尚还许吃上一、二个荤菜呢!
那刻开始,外婆就认定她的外甥女
也就是现在的老尼
是那个庙里的老僧投胎转世的
那是何等殊胜的屡世佛缘呀!
要不是当初老尼母亲的一念执着
老尼也不会是今天半路出家的老尼了
而是正牌佛学院毕业的比丘尼了
老尼到她的外婆家许是报恩来的
据说在那个老僧的最后日子里
都是老尼的外公照顾的
直到老僧坐化圆寂……
老尼的青春期
由于她的母亲抵死也不同意她剃度出家
终于没能读成佛学院
从此与药行街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尼青春的记忆里
那是一条老式房子错落有致的老街
怀旧的老尼总是特别
喜欢那种古色古香的街头
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那时的老尼是一个文学青年
那些年,她认识了这条街上的几个编辑
经常往那儿送稿
或是与编辑午后喝茶聊天
老尼记得这条街上唯一
一家杂志社的对面是文化宫
那个地方据以前的老人说
解放初期是育婴堂的旧址
药行街的记忆
穿越历史的城墙
也曾有过烽火四起的沧桑
有过断壁颓垣的故事
河姆渡的历史有着七千年的文明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
恐怕连断齑画粥的熟食都无处可觅
《老尼察世》
物种学把动物分成雄性和雌性两大类
把高等动物分成男人和女人两大类
而佛家则把人分成四类:
身心俱出世;身心俱未出世
身已出世心未出世;身未出世心已出世
横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佛成菩萨
道家得道成仙
儒家成圣成贤
历史的规律
无非久分必合;久合必分
尧舜的故事人尽皆知
姜太公渭河直钩钓鱼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是如果没有武吉画地为牢的前奏
兴许周文王永远也找不上姜太公!
汉代的文景之治堪称举世无双
最后还是被三国取代
三国归晋后的十六国、南北朝
强盛的李唐天下
还是瓜分成了五代十国……
五千年的文明便是
这样折腾着过来的
文明与野蛮的交替……
成者王败者寇的争夺……
罪恶与善良,祸与福的轮回……
近代,原来遗臭万年的蒋介石
随着历史步伐的推进
变成了一代枭雄
事物都有其的两面性
不然这世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哲学家了
也许中庸便是对此最好的解释
老尼曾经亦是一个激情的文学青年
九十年代初期
她便以犀利的文笔
将她的自由诗作《官僚》、《艺术的泪水》
登在了远方城市的一家诗刊上
这是她那个时期诗文创作的黄金时代和巅峰时期
老尼曾经也是如此热爱着艺术
然而,当某一天某个腕级的艺人
穿着丁字裤,堂而皇之登上官方的媒体
唱着靡靡之音的情歌
台下众人的喝彩……
这是返璞归真的原始放荡?
还是艺术的腐朽堕落?
抑或是某个高官玩尽之后
放出笼子的一只金丝鸟吧!
打不死的堕落,打不死的所谓变相艺术
苏格拉底的“致良知”早就遗失在千年之前
浙东圣人王阳明的圣算
源自哲学家的“致良知”
苏格拉底称之为“启发法”
当初的日本人都知道研究阳明心学
熟知阳明心学的枯禅部分
难怪中华清末的衰败……
难怪八国联军的入侵……
难怪南京大屠杀……
难怪火烧圆明园……
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
曾经如此发聋振聩
而今哪个文人又敢象他那样发奸擿伏
如今,这世上
四十不惑的很少
五十知命的稀有
六十还是*弟弟
古稀还在权位上争名夺利的甚多
而立之年很多还在啃老……
-全文完-
▷ 进入诗海禅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